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促进发展,决定鼓励那些读过书的知识青年从城市前往农村或兵团务农,或者开发边疆。
这些知识青年虽然大多只获得过初中和高中教育,不过对比那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他们懂的东西更多,能够更好地适应上级分配的工作。为了便于称呼,那个年代的人也将这些青年称为“知青”。
有些知青下乡的确非常踏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带领当地人做了很多实事,但是还有一些知青却给当地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名叫傅索安的“女知青”,她在下乡之后选择叛逃到前苏联当了特工,那么你知道她后来的结局如何吗?
傅索安
傅索安是1949年6月出生的人,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女儿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
对于女儿的未来,傅索安的父亲希望她能够和自己一样从事医学,而母亲则希望傅索安可以成为一个编辑或者翻译。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傅索安,这让她在班里很受欢迎,老师认为傅索安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团结同学,便将她任命为了班干部。不得不说老师的安排的确合适,傅索安的自信让同学都很喜欢听她组织。
1966年8月18日,傅索安因为长相出众,且本人又有足够出色的组织能力,被选中成为毛主席首次接见的“红卫兵”中的一员。
这一次经历让傅索安骄傲无比,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傅索安因此变得越来越傲慢,她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要厉害。
后来她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自愿去往一个叫奇玛村的乡村。由于傅索安读过高中,她去奇玛村之后显得优越感十足,总是带着当地的一群青年四处游走,美其名曰自己在“视察工作”。
械斗事件
傅索安在奇玛村生活的过程中,还曾挑起过一次械斗,也是因为这一次械斗,导致傅索安最后选择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当时奇玛村和临近的鲍家庄共同修建了一个小水库,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两村村民一直在为水库蓄水的使用配额问题而争论不休。
嚣张的傅索安认为自己应当为奇玛村“做些什么”,于是她带领着一群村民与鲍家庄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械斗,直接造成鲍家庄的5名生产队员重伤。
这件事情令当地的工作组惊讶不已,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系列事情竟然是傅索安这个“女知青”唆使奇玛村村民干的。
为了给鲍家庄的村民一个交代,工作组对傅索安等人进行了严厉批斗,这让傅索安愤恨不已,几天后,傅索安避开看守的视线,逃离了奇玛村。逃出去的傅索安认为是国家“对不起”自己,于是干脆跑到前苏联,并被苏联的特工部门看中,送入专门的谍报学校接受训练。
悔恨为时已晚
傅索安从谍报学校毕业之后,便被前苏联送到了中国台湾省,替前苏联执行一些秘密任务。傅索安对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她利用自己出色的外貌混迹在各大声色场所,然而窃取了大量的情报递交至前苏联。
只不过傅索安在台湾省并没有潜伏多长时间,她便因为患有严重的肝病不得不回到苏联休养。
其实,傅索安之所以会患上肝病,也是因为她叛逃到前苏联之后,曾被苏联方面当成间谍严刑拷打过。在严刑拷打的过程中,傅索安的肝脏受到了明显创伤,后来又没有经过及时详细的治疗,所以才会发展成让她愈发虚弱的严重肝病。
在苏联休养的过程中,傅索安因为身份比较特殊,只能一个人呆在疗养院中,孤独的她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这让她越来越后悔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她无比希望自己可以再次回到中国。
但她也知道,只要自己一回去,将会因为背叛祖国而受到严厉的惩罚,最终绝望的傅索安于1974年4月13日在病房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墙边只剩下一枚用鲜血写成的“悔”字,证明着这个25岁的女子在选择自尽前到底有多后悔。
小结
傅索安的一生无疑是一个悲剧,但这也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人一生中所要面临的选择非常多,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结局。
如果傅索安在下乡期间可以踏踏实实做事,不要唆使奇玛村的村民去鲍家庄殴打居民,那么傅索安肯定不会落得在异国他乡凄惨离世的下场。
只不过从傅索安曾经的经历来看,这个傲慢的女孩就算没有唆使村民斗殴,她也很有可能在其他事情上犯大错,而从傅索安的人生际遇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幼年经历很有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并非全是傅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