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此人,一直都让人很摸不着头脑。在不同势力中反复横跳,不敢自立为王却偏偏非要搞事,想搞事又优柔寡断非得找个借口。
当初崇祯帝令各将领进京护驾,就他慢吞吞各种磨蹭,等崇祯帝自缢之后,他才到山海关那。崇祯帝死后,他估计有点想自己自立为王的想法,但当时那个位置有点尴尬,如果不先解决关外的清兵而直接进京,估计会被满清捡漏。于是只能先拿关外的清兵开刀,结果却是被多尔衮两次打得抱头鼠窜。
吴三桂一看打不过,干脆用高圆圆当借口,打开山海关大门投靠满清阵营。但清朝皇族前期该有的心智谋略还是有的,他们知道吴三桂此人有反心,干脆就将他丢到云南那偏远山区去呆着。
当时的云南可不比现在,清初时云南夹在南明于大西政权之间,南面还有缅甸等国一直时不时越过边境高个事,弄得吴三桂那叫一个苦不堪言。呆着不舒心,就又想反一反,于是吴三桂砸下了大量钱财收买康熙身边的小太监们,等着他们先刺伤康熙,这样自己就能借着混乱直接攻入紫禁城。
但计划是美好的,真正实施起来,却败在了一根蜡烛上。康熙的谋臣周培公在深夜跟康熙商议国事时,突然发现桌上的蜡烛快要熄灭了,却并未有太监来捻灯芯。就这么一个细节,令周培公断定宫内必有吴三桂的眼线,他们正在策划谋反事宜。
为何一根蜡烛就能看出谋反呢?原来这古代皇帝也不好当,尤其是那种勤政努力的皇帝,更是半夜都需要批阅奏折。古代又没有电灯,唯有蜡烛照明。皇帝用来照明的蜡烛都快要熄灭了还没有小太监来负责捻灯芯,那么就只可能是两种原因。
第一种,小太监们知道可能会发生点什么,所以对康熙这个皇帝已经不上心了;第二种,小太监勾结了其他人,准备趁蜡烛熄灭的慌乱时期进行刺杀。不论是这两种的哪一种,都证明了将有造反之事发生。康熙利用周培公的预警,提前抓捕了勾结吴三桂进行谋反之事的太监,将一场霍乱压了下去。
虽然这只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情节,但历史上平定吴三桂云南造反之事,的确是周培公在其中出了大力,康熙还因此赏赐他那为父殉节的母亲为贞烈恭人,父母均有加赠。只不过之后周培公的日子就只能算是一般般。
他先是为父母守孝,在家呆了3年;复出后去山东赴任,又因跟山东总兵的矛盾愤而辞官归乡。到了公元1690年,康熙再次启用周培公,命他为盛京提督(满清老家沈阳那块),负责安抚准噶尔叛乱事宜。
有人说这是康熙“卸磨杀驴”,故意安排周培公去东北苦寒之地,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有失偏颇的。首先是周培公在听闻准噶尔叛乱之后,自己向康熙递了条子表示想要去平叛,而康熙直接就给了他这个机会。
其次盛京可是满清贵族的发源地,哪怕进驻北京后,盛京也一直有部队看守,皇太极的陵墓也在盛京而非北京,因此可以看出盛京是满清皇室很看重的一个地方,如果真的针对周培公的话,肯定不会安排他去如此重地,而是打发去西北那块不就行了?
但必须得承认,就是周培公虽然有急智,但处理政务上较为一般般,所以康熙也没办法给他太过重要的京畿职位。11年后,公元1701年,周培公卒于任上,享年69岁。
参考资料:《清史稿》、《康熙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