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清王朝的强盛时期,应该就是康乾盛世那会。康熙大帝千古一帝,文治武功自然是不必说,擒鳌拜,平西北,收台,而且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十分感兴趣,国家也没有那么闭关,况且那时西方的武器也没有那么厉害,毕竟这距离郑成功收回台并不久远,双方的武器装备也没有差太多,如果一旦西方来犯,清朝并不会因为单纯的武器原因而惨败。
到了康熙后期,贪污腐败横行,国力渐微,如果不是雍正,清朝可能会很快也会爆发大规模起义,如果西方趁势入侵,他们也许会趁乱劫掠一部分财物,然后被赶走.另外,雍正做了一个相对优秀的守成君主,充盈了国库,减少社会矛盾,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算是富得流油了,但是乾隆皇帝好日子过的比较多,对于指挥打仗并不熟悉,有些战略决断并不正确,比如和缅甸作战,打的就不漂亮。
1762年开打的清缅战争,大清帝国出兵六万余人,缅甸则倾巢而出,总兵力在五万左右。因为是以大打小,所以清军上下都很骄傲,结果,清军与缅甸的这一场战事,打得狼狈之极。第一战云贵总督刘藻损兵折将,因未能实现乾隆皇帝战前要求的""穷力追擒,捣其巢穴""的目标,使得乾隆帝暴怒,又因谎报军情降补湖北巡抚,心理压力过大,最终自刎身亡。
第二战,继任云贵总督的杨应琚,报告说屡获大捷,前后杀敌至万人。但乾隆皇帝查看地图,却发现交战地点几乎是一点点向内地渗入,“如果屡屡获胜,怎么缅兵反倒越打越进来了?”结果一查,果然杨应琚欺君,进京赐死。
第三仗是傅恒做主将,稍有起色,但依旧搞不定缅甸,直接死于战场的人还算不多,但病倒者无数,如总兵、副将军、水师提督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最后只能草草了局,回国后不久即死。
所以,可以想象,假如此时外军入侵,大清帝国也会和日后一样,以一场败仗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