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崇祯皇帝如果不死,清朝不可能一统山河,可惜了南明百万军队

崇祯皇帝如果不死,清朝不可能一统山河,可惜了南明百万军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紫禁城,危难之际,崇祯皇帝没有选择妥协,也没有接受朝臣们的建议南迁,他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遣散了众大臣,又命人护送皇子们逃走,赐死了后宫嫔妃,自己则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来到了皇宫后面的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于一颗歪脖子树上,崇祯皇帝一死,明朝宣告灭亡。

李自成攻占了紫禁城,皇帝龙椅还没坐热,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就把关门打开,徘徊在山海关外几十年的十万清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了关内,有人说吴三桂是为了报夺妻之恨,一怒之下才做出如此选择,说是这么说,吴三桂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此时定在打着如意算盘,降清只是缓兵之计,从后面发动“三藩之乱”可见一斑。

崇祯皇帝虽然死了,但明朝的军队,以及南京一整套完善的机构还存在,这是他们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资本,在这种形势下,南明政权诞生。清军虽然入了关,但他们所面对的形式也更加复杂,南方三方势力,南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任何一方随时都可能将他们赶出关外,不过清朝有个多尔衮,这让他们多少感觉到一些安全感。

多尔衮不仅有将才,情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及,他带领清军入了紫禁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厚葬崇祯皇帝,这一招可真是太高明,给南明政权送了个顺水人情,相比之下,李自成就显得有些粗暴,同时也加深了明朝遗臣对李自成的狠,清朝虽然占据了明朝的大本营,南明政权不仅不恨他们,相反还存有感激之情。

面对入关后的复杂局面,清朝统治者们的思绪并没有乱,他们没有急于多线作战,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先对付李自成,八旗军兵力虽不多,仅十万,加上吴三桂在山海关带来的降兵,清军总兵力不过14、5万,但他们个个骁勇善战,面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可谓是一路摧枯拉朽,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则更是不堪一击,这两方势力很快就被摆平。

形势渐渐明朗,清朝一统山河唯一的对手变成了南明,这个拥有百万兵力之众的临时政权,其结果我们都知道,清朝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把曾经占据半壁河山的南明政权蚕食殆尽,明朝军队后期战斗力低下,这是不争的实事,但这并非南明政权被击垮的主要原因。

南明政权最大的问题是内部不团结,上文我们说到,他们对清军不仅没有多大的仇恨,相反却心存感激,南明内部各方势力尔虞我诈,都想推举一位对自己有利的皇帝上台,而且他们都只想着偏安一隅,奢望能与清朝划界而治,殊不知清朝野心巨大,他们既然入了关,就没有想过要再回到关外,划界而治这种存在隐患的事,他们轻易不会有半点让步。

南明内部各方势力不团结,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一位正统皇帝,他们各自推荐的人,仅仅是姓朱而已,说不定还不具有真正的皇家血统,当然谁也不服谁,假设崇祯皇帝没有意气用事、自寻短见,而是接受了文武百官的建议,将政权南迁,谁还敢心存不轨,定是同仇敌忾,而且朱由检也并非一位昏庸无能的皇帝,相信他若不死,又占据着江南广大富庶之地,定能利用好手上的百万重兵。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缺少了主心骨,南明军队表现出空前的涣散,面对清朝军队的南下,尽力抵抗的将士并不多见,看到自己内部的争斗,客观地说,他们也许对自己曾经效力过的朝廷也失去了信心,在清朝的威逼利诱之下,弃明投清的将士不计其数,本来是10万对100万的战争,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激烈。

清朝与南明的战争,其实就是一场人心的争夺战,胜负的关键手不在于军事实力,而在于利用好人心,利用好对方心里最大的破绽,这也是封建王朝的弊端,臣子、将士一心只效力正统,很多历史学家不把南明作为明朝的一部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南明本身就是一个涣散的临时政权。

倘若崇祯皇帝不死,明朝国运还将延续,朱由检本人最多就是背上丢弃部分祖宗基业的名声,但可以和清朝形成鼎立的局面,不至于亡国,历史不容假设,明朝皇帝还是太任性,只可惜了南明的百万军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崇祯,明朝,南明政权,清朝,李自成,吴三桂,皇帝,清军,一统山河,军队,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崇祯,明朝,南明政权,清朝,李自成,吴三桂,皇帝,清军,一统山河,军队,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崇祯,明朝,南明政权,清朝,李自成,吴三桂,皇帝,清军,一统山河,军队,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