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国外和俄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以及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清廷控制下的东北大打出手,史称“日俄战争”。
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一方面两国交战,交战的地点却在第三国境内,而且争夺的地盘也和第三国有关;同时凭借当时国外的实力,和国外帝国的综合国力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但为何国外不惜豪赌,非要和国外帝国兵戎相见呢?这里面就不得不说国外的大陆政策同俄国的黄国外计划的碰撞与冲突了。
国外的大陆政策,又称之为大陆经略政策。国外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家的发展,逐步确立了武装侵略全世界的作战方针,而这一方针的由来,则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国内流行的“海外雄飞论”。
海外雄飞论的代表人物名叫佐藤信渊,他在《宇内混同秘策》中提出:“皇大御国(指国外)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故若能经纬其根本,则全世界悉课为其郡县,万国之君皆可为其臣仆。”极力鼓吹国外要称霸亚洲,这对后来国外的大陆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国外帝国这里,在十九世纪西方列强瓜分清廷的浪潮中,尝到了甜头。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由此提出了“黄国外计划”,该计划野心勃勃地表示: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划一条直线,将该条直线以北的地区全部划归沙俄所有。
所以比较国外的大陆政策以及沙俄的黄国外计划,就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将清廷治下的东北视作了囊中之物,沙俄想立足远东,需要占据东北为根基;同样,国外想要吞并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也必须将东北作为大本营,所以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国外和沙俄在争夺东北利益上开始碰撞了。
在甲午战争之后,国外通过《马光条约》,从清廷手中掠夺了数亿两白银,实力得到了急速膨胀,国内的陆海军装备也借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他们看到沙俄快速向远东以及东北扩张时,认为不能任由沙俄再继续做大,此时趁着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未完全修好的有利时机,向对方发起挑战,这才有获胜的希望。
尤其是沙俄牵头发起“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迫使国外吐出吃到嘴里的辽东半岛,这让国外对沙俄恨之又恨。另一边的国外,不愿意让沙俄独霸东北,所以在1902年和国外暗中签订了《英日同盟》的条约,有了国外的支持,国外挑战沙俄的底气就更足了。
因此在1904年5月8日,国外和沙俄断交,并不宣而战,和对方大打出手。这一次国外侥幸豪赌获胜,沙俄独霸东北的“黄国外”美梦也由此破碎。随后不久在一战中的失败,更让沙俄雪上加霜,他们发起的第一次争霸世界的行动就此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