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李卫是一个传奇人物,出生富贵,因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在家无所事事混到了29岁,家里的老父实在看不过去了。这孩子,一直啃老,等到父母不在了,他能依靠谁呢,每每想到儿子的后半生,李卫的父亲都感到十分焦虑。可怜天下父母心。
想来想去,李卫的父亲为儿子花钱买了一个小官当,本只想让儿子混口饭吃,也不指望他能出人头地了,却没想到当官后的李卫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有理想,有追求。
康熙56年,李卫的父亲为儿子买了一份员外郎的工作,或许是突然有了使命感,深刻领悟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卫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心为民服务。
他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也不怕得罪权贵。李卫在户部工作,管理银库事务。有亲王仗着自己身份高贵,授意属下对于每次收缴的白银都要额外再加10两。李卫知道后,找到对方,希望能够知错就改,然而对方却不给面子,依旧我行我素。
李卫被惹怒了,干脆在走廊放了一个柜子,上面写着“某王赢钱”,表明这是某亲王的非法收入。该亲王面子上过不去,也就取消了这笔额外收入。当时的另一位亲王,未来的雍正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欣赏李卫的刚正不阿。
雍正继位后,大力提拔李卫,让他一路高升,雍正5年,李卫就成为了浙江总督。
职场上,全靠实力说话。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却有着出色的工作能力。每次师爷起草文书之前,都会听李卫口述,李卫虽然不会写,但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到底,读书是为了明智,但有人不读书,依旧能活得很睿智。
李卫在雍正手下,起初是云南盐驿道,后来不断升职,仍然兼任盐务管理工作。众所周知,盐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历来受朝廷垄断出售,因为利润高,总有人铤而走险,暗中贩卖私盐,官商勾结导致的利益关系让私盐的问题一直很难得到处理。
李卫不畏强权,又不爱金钱,和大盐枭们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官员因此落马。李卫背后有雍正的支持,看到李卫如此干净利落的办事能力,雍正很欣慰,自己没选错人。
如此有性格的官员,自然侵犯了很多当官的利益,李卫也不断遭到弹劾,他本人却丝毫不惧,依旧高调处事。
在古代,伴君如伴虎,皇帝也许今天把你当贴心人,明天就送你上断头台,能够一直不倒的大臣,往往情商都很高。李卫既是雍正的心腹,也是百姓的福音。
李卫当官期间,始终为百姓谋福利,时常下乡考察民间疾苦。无论是当官的还是皇亲国戚,只要鱼肉百姓,让他知道,他都敢于向皇帝告状,因此在民间声望很高。
对皇帝,李卫忠心耿耿;对百姓,李卫心怀仁义。
清朝兴盛文字狱,雍正曾因浙江出了几起文字狱案件,大怒之下不准浙江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穷苦书生多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吗?毕竟,大部分人没有李卫的家境,买不起官。皇帝的一个诏令,把无数学子的希望彻底毁灭了,眼看着命运之门被关上,怎能不失声痛哭。
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心痛学子们的遭遇,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也钦佩天下读书人。为了尽快恢复浙江的考试,李卫四处奔走,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把文人的呼声记录下来,把优秀的文人记录在册,再通过钦差大臣传达给雍正,通过李卫的努力,雍正最终还是改变了心意,恢复了浙江的考试。
为了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李卫出钱修建书院,出钱补贴贫困学子。不好读书的李卫身上有股侠气,他从小就喜欢听说书先生说书,每每说到历史上的忠义之士饱受冤屈,李卫都会因为入戏太深而情绪激动,大感不平,甚至抽出宝剑,想要斩尽天下不平事。
至情至性,是李卫年少时的一个缩影。
大家都曾有过行侠仗义的江湖梦,只是很多人长大后逐渐世俗化,或者为生活所困,或者被利益熏心,李卫历经世事沧桑,却始终没有改变骨子里的热血。
李卫的官场之路畅通无阻,雍正在位期间,他不断升职,最后成为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甚至是直隶总督,同时担任太子少傅,教习太子。
雍正去世后,继位的乾隆也很欣赏李卫,为了表扬李卫的突出贡献,曾赐给李卫一件 “四团龙补服”。
这件衣服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一般的打工人能够得到的,清朝200多年的历史,只有73人得到过这样的赏赐。
乾隆三年,李卫病重,乾隆命御医前去为李卫看病,可惜回天乏术,李卫在当年10月病逝,享年51岁。
李卫刚去世时,乾隆对李卫怀着的是深厚的悼念,但人是会变的,不久后,乾隆外出游玩,在杭州一座庙宇看见里面供奉着李卫的神像。乾隆面露不悦,不仅命人销毁神像,还批评李卫 “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明明是百姓怀念李卫的功德,自发为李卫塑像,但在乾隆看来,这反而成了李卫的罪过,古代皇帝的心思很复杂,既要求大臣情商智商皆高,会办事有能力,又不愿意看见大臣在民间威望过高。这本来就是一件比较矛盾的事情,一个工作能力出色的好官自然会受到百姓的拥护,却又要因此受到皇帝的打压。
前有汉朝开国丞相萧何因为受百姓爱戴,被刘邦猜忌,不得不违背良心拼命做坏事,到处用低价强行购买老百姓的土地,自毁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爱惜羽毛的人为了保命自毁羽毛,无疑是在诛心。老百姓恨萧何恨得咬牙切齿,在刘邦外出时拦路告萧丞相的状,刘邦表面生气,批评萧何怎么能坑害老百姓呢,实则暗喜,自甘堕落的萧何对刘邦来说才是好臣子,萧何得以善终。
按乾隆的行事风格,如果李卫多活几年,会是怎样的结局,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