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施琅,曾是郑成功的部将,但最终却成为了郑氏集团的“掘墓人”。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
早年的施琅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将,从17岁开始就跟随郑芝龙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郑芝龙对其也是非常器重。
在顺治三年(1646年),原本在东南沿海组织抗清的郑芝龙,突然选择了向清朝投降,这使得当时闽浙一代的抗清形势瞬间恶化,在期间,郑成功还因不愿投降清朝而与其父郑芝龙反目。施琅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随同郑芝龙投降了清朝,这也是他第一次投降清朝。
然而,此时的施琅并没有受到重用,不仅要忍受寄人篱下的苦闷,还受到了其他将领的限制和掣肘,于是施琅带队归顺了郑成功,重新开始了反清之举,并且就此成为了郑成功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
可是好景不长,施琅与郑成功反目了。
其实施琅与郑成功的反目仅仅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两人只是因为争夺一名叫做曾德侍从,就此变得相互不信任,双方也随之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终的结果是施琅只身逃走,全家尽数被郑成功屠灭。
“曾德事件”的爆发实际上尤其必然性。有人说曾德本就是清朝派来奸细,而实际上,此时的郑成功在已经开始变得性格多疑,且喜好杀戮,这一时期被他处死的亲信和将领不在少数,这也使得郑氏集团内部是人人自危。
就这样,施琅于顺治九年(1652年)第二次归降了清朝,并且受到了重用,只是在后来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战中,施琅皆以战败收场,加上鳌拜专权,对其进行了打压和牵制,使得施琅沉积了十多年的时间。
而实际上,导致施琅沉积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亲政后的康熙皇帝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统一台,并且先后与郑氏集团领导人郑经进行了多次会谈,但是结果均已谈判破裂收场。
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才最终决定通过武力方式收复台。
然而此时的施琅却遭到了朝廷中大部分官员的怀疑,一来是因为其原是郑氏集团的旧将,一直以来就受到怀疑,二来就是因为此前三次与郑氏集团的战争的失败结局,所以他并不为人所看好。
然而此时朝中有人愿意用身家性命做担保,力荐施琅带兵功台,这个人便是当时的福建总督姚启圣。
于是,在姚启圣的力荐之下,施琅才得以披挂上阵,有机会为自己的家人报仇雪恨。
然而,施琅此后的做法颇为人所诟病,甚至可以用“恩将仇报”来形容。
他先是担心姚启圣同自己争功,极力排挤姚启圣,将“二人协同平台”变为了由他自己“一人独断指挥”,于是姚启圣并没有参与直接的攻台战斗,而是在后方负责军需给养。
就在施琅攻克澎湖,迫使郑氏集团投降后,施琅却马上上疏,以支援不利为由弹劾姚启圣,结果让姚启圣陷入了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之中。
最后的结果是,施琅因功被封为靖海侯,而用全家性命做为担保推荐施琅的姚启圣却落得几乎没有任何封赏的地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在困苦与疾病中去世,终年六十,其葬礼的钱都是同僚东拼西凑出来的。不得不说这也算是施琅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污点。
收复台后的施琅,也参与组织了台地区的生产和开发,为台海交流与台地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谥号襄庄,赠太子少傅衔,就此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纵观施琅的后辈们,也可堪称是“虎父无犬子”。
施琅一生共有8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中的大部分都在清朝担任官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和成就,算是没有辱没他们的父亲施琅的名望。
长子施世泽。
又名施世鬃,施琅将其过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候授部郎”。
“三藩之乱”中,曾参加康亲王杰书的部队征讨耿精忠与郑氏集团,并被提拔为副将,最终被郑氏集团所俘获,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害身亡。
次子施世纶。
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其官至漕运总督,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
三子施世骝。
曾跟随父亲施琅征讨台澎,只不过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时便英年早逝了。
四子施世骥。
也曾跟随施琅收复台,并且在筹措军需、整饬军备上表现突出,还得到了姚启圣的夸奖,可谓是居功至伟,后担任广东廉州府知府。其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去世。
五子施世騋。
也是跟随施琅收复台,后一直留在施琅身边协助其父。
六子施世骠。
可以说其是施琅所有儿子中,战功最为卓著的。其不仅随同施琅参加了收复台的战斗,之后还跟随康熙征讨噶尔丹,在其参与的一系列战斗中,均有上佳表现,最后做到了福建水师提督,之后还亲自率兵平定了台朱一贵起义。
康熙六十年(1721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一等阿达哈哈番,谥勇果。
七子施世骅。
一直追随在父亲施琅的身边,表现相对平庸。
八子施世范。
并没有担任朝中的官职,而是在施琅去世后,袭承了靖海侯的爵位,可以说是充分享受到了父辈的恩泽。
而在施琅之后,“靖海侯”的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三世,一直从康熙朝传到了清朝灭亡,能够如此顺利的将爵位进行传承,在清朝确实非常的不易,毕竟就连“铁帽子王”都有保不住的时候,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除了施琅在收复台期间立下的不世功勋外,施琅及其后人低调做人、踏实为官的本性也是其能够保全爵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