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中,对于"老师"这个职业都是十分尊敬的。民国时期的两位女刺客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她们是亲生姐妹,在国破家亡之际,为了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在秋瑾被斩首逝世后,作为秋瑾的女弟子,她们化身刺客,主动替她报仇,成功活捉清朝的巡抚,为师父报了仇。
出生乱世
尹锐志是姐姐,出生于1891年,,祖籍为浙江嵊县,年少时名为锐子,长大后名为尹锐志。妹妹名为尹维峻,出生于1896年。
她们从小出生时,家境殷实父亲是乡间的绅士,母亲早早的因生产而亡,所以家中的孩子都由外祖母抚养。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父亲认为教育很重要,所以在尹锐志14岁时,带着妹妹一起来到入嵊县县城冯筱村女塾读书。
毕业后进入当地的明道女学堂,在这里她们遇到了影响她们一生的人——秋瑾。她们认秋瑾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加入光复会,开始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与秋瑾有了深厚的师徒之情和革命友谊,之后她们为了给秋瑾复仇、成为著名刺客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武昌起义之后,尹锐志、尹维峻两姐妹、秋瑾与革命党内的其他人一起把学社作为起义的统领部门,在这里出发,以手中的武装力量为基础组织力量,进攻武昌,在11月的时候成功配合大部队光复上海。
这个期间,同尹维峻组织敢死队到达杭州赴杭,与起义新军协同作战,迅速占领杭州的巡抚衙门。1912年1月14日,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了表彰这二人的成就,于是任命姐妹二人为"总统府顾问"。
在详细了解这两个尹氏姐妹的事迹之后,大为震动,盛赞她们两个是为"浙江女英雄",而民国人士十分佩服她们之余,就将她们姐妹与老师秋瑾一起称之为"中国近代史的女界之三杰"。
出卖秋瑾的巡抚
胡道南出生于1862年,字任臣,号钟生,祖籍为绍兴山阴。出生时正值清末,少时学习四书五经,立志要成为"大官",发奋读书,在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成功考上举人,之后,参加了七次会试也没有获得好的成绩。
在官运一途,他曾经出任过清朝的巡抚,但是之后,无法忍受清政府的腐败,不愿意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胡道南心灰意冷之下,决意回乡办学。
蔡元培曾经与胡道南在教育机构有过共事经历两人一同创建了地方学校,期望通过教育的方式唤醒国人的认知,二人虽有思想虽有差异,却能互相理解。
秋瑾就义身亡
秋瑾于1906年回到南京,秘密恢复了光复军的军制制,并且准备发动金华地区起义,各地响应。战略方式基本是将清军调离杭州之后,发动进攻,所有起义人员在绍兴渡江后再袭击杭州。
起义还没有开始,就遭到了叛徒的出卖,秋瑾没办法只好蛰伏在绍兴。在1907年7月的时候,安庆地区起义失败,领导人徐锡麟的弟弟徐伟被抓获,意志不够坚定的他供出了秋瑾。
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的秋瑾,内心毫无波动,虽然知道很有可能已经暴露,但是她仍然相信自己的同志,不想放弃在绍兴地区的起义,所以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并且说自己像谭嗣同一样,要做为革命流血牺牲的人,只有这样革命才会成功,于是她一人留守大通学堂。
不过几天之后,获得消息的清军就包围了秋瑾藏身的大通学堂,被捕之后的秋瑾每日痛骂清军,最终于 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当时她才32岁。
姐妹绑架
在得知秋瑾遇难的消息之后,尹锐志、尹维峻两姐妹悲痛欲绝,但是很快她们就恢复过来,因为她们知道革命工作就是如此,何况是作为重要人物的秋瑾。她们二人商量后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替秋瑾报仇,抓住革命道路上的叛徒。
秋瑾遇难的同年,8月左右,革命党内部在绍兴府借用劝学所以讲学为名义,召开特别大会,专门讨论秋瑾遇难是谁的责任问题,在这个会议上,大家一致认定胡道南就是出卖秋瑾的告密人。
当时的革命首领陶成章曾经在自己的著作《浙案纪略》中记述这件事情,认为绍兴的豪商士绅大多数对与秋瑾都不是很友好,所以他们买通秋瑾的下属,起义时间屡次修改的情况下,胡道南这个士绅首领就向清政府告了密。
因此,尹锐志、尹维峻两姐妹认定了胡道南就是师父秋瑾遇难的罪魁祸首,于是策划了绑架和刺杀事件。在1910年的中秋节,胡道南被人发现死在了一处厂房内,官方发表声明,言明胡道南是被暗杀身亡。
尹锐志、尹维峻两姐妹假扮胡道南家的两个家奴,以胡道南家里被盗为由,进入胡道南家,掳走胡道南,在其他地点杀死胡道南,而这可以由胡道南的儿子证明,因为胡道南早有预感,尹锐志、尹维峻两姐妹会为了秋瑾前来复仇。
之后,尹锐志、尹维峻两姐妹就这样避难上海,并积极学习制造炸药的技巧,带领数百人,携带炸药,潜伏在北京,想要继续刺杀清廷要员,但是都没有成功。
西晋著名政治家葛洪在《勤求》一书中明确说道:"明师之恩, 诚为过于天地, 重于父母多矣。"老师的作用比父母还要大,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还是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而秋瑾的两个弟子真正做到了尊师重道,秋瑾死后,主动为她报仇,化身刺客。
她们是时代的脊梁,在国破山河碎的情况下,依然跟随秋瑾参与革命,毫无疑问,现在这个时代缺少的就是她们这种精神,相应的国家教育也应该偏向于这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