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一生在位时间长达60年,他利用祖辈留下的良好根基,再续了“康乾盛世”,在他统治前期,清朝国力也依然处于巅峰状态。
对此,乾隆帝自然将功劳归于自己,喜好游山玩水的他,在工作之余也经常外出游玩、放松取乐。据记载,乾隆一生共六下江南,尽管每次都对外宣称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有意思的是,当乾隆第五次江南旅程结束后,返回途中却被一老一少拦住,这个小男孩还声称乾隆是自己的爷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孩子也最终被戍边将军斩首,又是什么原因呢?
乾隆帝六巡江南
乾隆十四年时,乾隆帝颁布两则圣谕,昭告天下:自己打算仿照祖父康熙巡游江南地区,并给列了几点理由:一是江南地区的官员请求皇上临幸;
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康熙帝南巡事迹,建议皇帝效仿;三是江南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应该前去考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四是孝顺母后,以尽孝心。
这里地盘虽然不大,但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经济人文在全国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这里的才子学者居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
仅以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0多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0多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近40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近50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
从乾隆十六年到四十九年,乾隆一共六次前往江南地区。因为乾隆好大喜功,重视排面,因此沿途的官员都会提前一年开始准备,建筑行宫、修缮名胜古迹,还趁机搜刮百姓钱财。
他在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曾这样指出:不具备君主之“无欲”,扈驾人员之“守法”,官员之“奉公”,民人之“瞻觐亲切”......如果不能保证这四个条件,不可言南巡,可见每一次南巡都很奢侈。
过了十几年,乾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祖孙胆大拦圣驾
虽然那时候乾隆对南巡做了深刻的反思,但这丝毫不影响当年南巡时的愉快心情,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作为。在第五次南巡结束后,七十岁的乾隆起驾回京。坐在马车中的乾隆欣赏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可能在感叹岁月的流逝。
这要是在平时,祖孙两人准会被乾隆直接处死,但乾隆此刻游玩结束,心情正好,就多问了一句:“他们为了何事要见朕,是有冤情状告?”
通过一番询问之后,护卫支支吾吾地说,有一个14岁的男孩自称是流落民间的皇室血脉,是来认亲的,而且还是乾隆的孙子。身边的太监立马明白此事不好张扬,就建议乾隆先带上祖孙俩,等到了前面的县城再做打算。
震惊之余,乾隆还是召见了祖孙二人,于是他们一行人暂时停在了一处小县城内。厅堂上,一老一少跪拜在乾隆面前,原来是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乾隆仔细观察少年,面对皇上也从容不迫,言谈之间还有几分四皇子的神色。但当时也没有亲子鉴定的技术,乾隆只好将这两人带回京,打算让他们与四皇子的家眷对质。
机智大臣识破诡计,戍边将军将其斩首
回到京城后,乾隆先是叫来了四皇子的福晋询问此事。她回答说并不知道四皇子在外有私生子,而且四皇子的子嗣大多夭折,更不可能有人知道这孩子的真实身份。
这下连乾隆也没有办法了,只得召见大臣们一同商议。大臣们各执一词,有的说“这个孩子确实长得像四皇子,而且气度不凡,很有可能是皇室的子孙“。
乾隆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之后,保成将询问报告呈送给乾隆,乾隆看到后,立马将老和尚处死,将少年流放。那么保成到底在报告里说了什么呢?
原来,保成将老和尚与少年分开询问,因为还不能否定这少年是皇室宗亲,所以过程中对他们也是以礼相待。起初时,两人所说的没有区别。
正当保成打算休息一段时间时,身边郎官悄悄提醒他,少年一直盯着保成腰间的金玉配饰,面露贪婪之色。于是,保成断定,这等贪财之徒一定不是皇室子弟。
于是,少年接受不少礼物和钱财,虽然是个流放犯人,日子却也过得滋润。消息传回京城,乾隆很是愤怒,他重新下旨,将少年流放到今天的黑龙江一带。
让乾隆没想到的是,一路上少年仍然“招摇撞骗”,官员对他也是有求必应。这时,少年来到了边境附近,他找到负责戍边的将军,像以前一样,向他要礼物。
没想到,这个将军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一听到要求,就勃然大怒,心想区区一个假冒皇族的犯人也敢四处行骗。他立马下令把少年五花大绑,同时写了文书上报朝廷少年的行骗过程。还没等文书送出去,就将他斩首示众。
也许他的确是乾隆的孙子,只不过流落民间,对于金钱十分看重;也许他就是一个骗子,想要趁着乾隆年迈,赌上性命换下辈子荣华富贵。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