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微言卿
战后,刚刚从纳粹统治下解放的欧洲国家,都以为将迎来他们盼望多年的和平。可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是暴力的终结,在某些局部地区,失去了外来强权的直接干涉,当地的暴力与对抗反而愈演愈烈。
发生在波兰东部与乌克兰西部,波兰和乌克兰两大族裔之间的种族冲突,就是这样一场混乱与无序的血腥暴力。波兰和乌克兰族裔之间的彼此驱逐,加剧了战后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增添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短短数年间,这里的文化多样性就被摧毁。多民族共存的局面消失了,单一民族国家诞生了。
左:波兰国旗 右:乌克兰国旗
历史上的波兰与乌克兰,在中世纪曾长期共处于于一个王权的统治之下:波兰—立陶宛王国。
鼎盛时期的波兰—立陶宛王国,领土从波罗的海延伸至黑海,涵盖今天东欧的大部分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东欧霸主。
波兰—立陶宛王国的领土内,孕育了今天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国家。
波兰立陶宛王国:1569年—1795年
但是自从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新兴欧陆霸主崛起后,波兰—立陶宛王国日渐解体,领土被新兴大国蚕食。18世纪末的三次瓜分,让波兰于1795年彻底亡国。
作为一种法律主体,早期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人曾经长期共同使用“波兰人”的标签,那时他们之间,彼此是如同亲兄弟和家人一般的关系。
随着政治版图的流变、社会秩序的分化和现代意义上民族概念的产生,早期的“大波兰”族群观念,也因划属不同国家,在“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我是什么民族”等问题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认同。
作为早期波兰—立陶宛王国的主体民族,波兰人有骄傲心理,自以为高人一等。“乌克兰”一词在斯拉夫语中的原意是泛指边疆地区,后来“乌克兰”一词才有了特指的民族含义。
从族源上看,波兰人大致属于西斯拉夫人后裔,乌克兰人大致属于东斯拉夫人后裔。但由于接受了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与信奉东正教的乌克兰人,日渐成为泾渭分明的不同民族。
波兰传统民族服装
乌克兰民族服装
彼此政权隶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再加上俄国、普鲁士等欧洲大国别有用心的挑唆,乌克兰和波兰之间的民族敌对关系开始显现。
俄国和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帝国)都在挑起这种民族对立,以利用民族主义情绪镇压其他居民,维护自己的统治。
1918年8月,新生的苏俄宣布废除旧俄罗斯帝国与德、奥签署的法令,并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后,1918年11月,以德奥占领下的原波兰领土为基础,重建了独立的波兰国家。
波兰国家元首毕苏斯基元帅
新生的波兰梦想恢复1772年之前的大波兰王国版图(包括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于是他们向苏俄发动进攻,进占苏俄羽翼下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区,史称“苏波战争”。
波兰与苏俄争夺乌克兰,两国都以乌克兰的主人自居。可是乌克兰人既不想被苏俄统治,也不想被波兰统治,他们希望获得独立,他们还短暂建立了一个“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战争期间,波兰军队在乌克兰领土上烧杀劫掠,两族种下了仇恨的根源。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签署停战协定,乌克兰被一分两半,西乌克兰成为波兰共和国领土,东乌克兰成为苏俄的一部分,后来演化成苏联的“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备注: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波兰在他们占领的西乌克兰地区推行“波兰化”运动,强迫乌克兰人使用波兰语,叫嚣种族纯净化。心怀不满的乌克兰人,反抗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但被波兰官方镇压。
20世纪30年代,欧洲政治形势动荡多变。德国和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秘密协定中,将包括西乌克兰地区的波兰东部领土,划给了苏联作为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闪击波兰后,这一地区随即被苏联出兵占领。但苏联人的统治没有维持多久,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又向苏联发动进攻,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
从此开始,波兰和乌克兰,在外国占领军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展开了血腥而残酷的搏斗和眼花缭乱的合纵连横。
绝大多数波兰人,既反对纳粹也反对苏联,他们希望恢复过去充满荣光的“大波兰”。相比之下,乌克兰人则复杂得多,由于过去在沙俄时代的饱受压迫,他们普遍憎恨俄国人。
纳粹抛出了诱饵,一些乌克兰人相信德国会帮助他们摆脱波兰的控制和苏联的迫害,取得独立地位。于是,许多乌克兰人把德国人视为“解放者”、“救星”,最起码一开始是如此。
乌克兰起义军(UIA)宣传画
乌克兰的极右翼民族主义组织与纳粹建立了联系,他们呼吁将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地区和苏联境内的东乌克兰地区合并,建立“乌克兰人的乌克兰”。
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利用从纳粹那里学到的技能,对付他们的波兰邻居,这一组织后来演化成了乌克兰起义军(UIA)。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开始系统地清洗波兰人社区,老弱病妇孺无一幸免。
例如,在1943年复活节的一次行动中,一个名叫奥勒克西塔的波兰裔村庄被付之一炬。在韦索茨科,13个孩子被活活烧死在天主教堂内。在沃拉—奥斯特罗韦茨卡,当地的男人们被押到一个仓库全部砍死,妇女和儿童则被关进一所学校,然后用手榴弹炸死。
从1941年到1944年,数以百计的波兰村庄遭到种族暴力的波及,乌克兰起义军特别喜欢实施血腥的杀戮手段,如斩首、钉十字架、肢解、开膛破肚,他们经常有意地展示尸体,以恐吓其他波兰社区。
为了保护本民族的生存,波兰人开始组织反抗力量。原本对抗纳粹的波兰抵抗运动,开始转而对抗乌克兰人。
1943年后,纳粹败局已现,与纳粹合作的很多乌克兰警察生怕苏联人的报复,于是纷纷离职,绝大多数都转投了乌克兰起义军。有些波兰人开始转而向纳粹求职,纳粹非常愿意招募他们,以此来对付背叛他们的乌克兰人。
于是,这些行为构成了波兰人对乌克兰人的反击。
这次,轮到乌克兰人的村庄被焚烧,乌克兰的平民被屠杀,这是波兰人对乌克兰起义军行动的报复。显而易见的是,乌克兰起义军不会坐以待毙,他们马上再次攻击波兰人,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
一边,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打得不可开交;另一边,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也卷入了事实上的内战,战火蔓延到了整个波乌边境地区。
当年的波兰游击队员法尔德玛尔在战后描绘到:“他们(乌克兰人)杀了我们7个人,当晚我们就杀了他们16个人……乌克兰人开始报复,他们彻底抹掉了一个居民点。我们马上还以颜色,袭击了一处更大的乌克兰村庄……乌克兰人再次报复,他们摧毁了一处有500名波兰人的村庄……”
这样的种族冲突之下,每次的战斗都步步升级,每次都有更多的居民被杀害,更多的房屋被烧毁,更多的妇女被强暴。很快,青年人都学会了残忍无情。
据战后统计,仅在乌克兰的沃利尼亚地区,就有5万波兰平民被杀害;在加里西亚,有3万波兰平民被杀。当地的波兰人被以最残酷的方式杀掉,被害者有的被剥皮,有的血管则被挑了出来,妇女们都是先奸后杀,当时情景如同人间地狱。
波兰曾将这场屠杀搬上了荧屏,这就是电影《沃伦》。
1944年,随着苏联红军的反攻,苏联再次成为波乌边境的“主人”。
苏联人发现,波兰与乌克兰人之间的民族对抗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种混乱状状况已经开始威胁到了正在向德国本土进军的苏军后方补给线。
苏联开始筹划一种隔离方式:让波兰人生活在波兰境内,让乌克兰人生活在乌克兰境内。苏联人打算,将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与苏联境内的东乌克兰,也就是“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合并,组成一个全新的、完全由苏联控制的“大乌克兰”。
这样,苏联不仅可以拥有全部乌克兰人的统治权,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占领波兰领土。
数百年来,波兰人和乌克兰人在这里彼此共生的。苏联人的构想,不可避免地将带来民族大迁徙。而民族大迁徙,必然将带来新一轮的种族冲突与对立。如同战后的印巴冲突、巴以冲突一样。他们都是被大国人为制造出来的。
斯大林把自己的构想告诉了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位领袖都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挑战苏联。三巨头发表声明,波兰东部边界被再次改写。为了补偿波兰的领土损失,德国东部地区被纳入波兰。于是,波兰被整体“西移”了。
从1945年到1946年,波兰官方数字显示,有782582名波兰人被赶出苏联乌克兰,此外还有40万波兰人被从苏联占领下的其他地区赶出,总计有约120万波兰人被迫离开祖籍地。
许多波兰人是在暴力滋扰下被动离开的,暴力浪潮在1945年夏季开始加剧,持“反苏”立场的乌克兰起义军与苏联官方在“驱逐波兰人”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乌克兰起义军负责摧毁村庄,苏联官方则提供火车,把被驱逐的波兰人一车车运走。
同样,新独立的波兰“有样学样”,将48万乌克兰人从境内驱逐出去。这一过程也不是和平进行的,时时伴随着血腥与暴力。扎法德卡—莫罗绍夫斯卡大屠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1946年1月底的一天,波兰第34步兵团包围了扎法德卡—莫罗绍夫斯卡,这是一处全部都是乌克兰裔居民的村庄。凌晨,波兰士兵燃起了大火,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上百名居民被全部杀光,绝大多数都是被活活打死、开膛破肚或者扔入火堆中烧死的,妇女则被挖眼、割舌、削鼻,甚至砍掉乳房。
在1946年到1947年的民族迁徙中,乌克兰起义军和波兰游击队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开杀戒,他们都选择用折磨、肢解敌人等血腥残忍的方式,告诫对方尽快离开。
用今天的政治术语来讲,这就是血淋淋的人道主义灾难。纳粹曾经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这场种族中几乎都重现了。当地政府对此情况,大多充耳不闻,甚至放任自由。
1947年3月28日,波兰国防部长罗尔希维尔被乌克兰起义军刺杀,波兰政府决定“最终解决”乌克兰人问题。
从1947年4月到当年夏季后,波兰实施了“维斯瓦河行动”,所有波兰境内残存的乌克兰居民都被带到“转运中心”,家庭成员被分隔开来,此后送到不同的新定居点,他们被强迫接受“波兰化”。反抗的人被押送到昔日纳粹的集中营,现在叫拘留营,被用铁棍、电线、针管、枪托及各种千奇百怪的刑具进行百般折磨,直到屈服或者死亡。
及至1947年前,波兰境内几乎已经没有少数民族了。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也几乎看不到波兰人。“波兰人的波兰”、“乌克兰人的乌克兰”已经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从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7年“最终解决”行动结束,这场种族暴力冲突持续了六年。短短数年间,波乌边境数百年的文化、种族多元性就被彻底摧毁。
提起二战时期的大屠杀,过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但其实,遍布整个欧洲尤其是中欧、东欧地区,每天到处都在发生着血腥、暴力、残忍的种族冲突,无数无辜的平民惨遭毒手。很多人前一天是受害者,第二天就变成了施暴者,战时和战后初期,欧洲的种族主义愈演愈烈。
出于政治目的和各种掩盖,波兰和乌克兰公布的种族冲突死亡人数大相径庭。总体而言,在遍及波乌边境的这场种族冲突中,至少有十几万人被无辜杀害。
两国的历史学家至今还在争议谁是施暴者、谁是受害者。我们只需要知道,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只是因为自己的民族出身就被杀,也就足够了。这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无辜的冤魂!
波兰和乌克兰之间的民族矛盾极端错综复杂,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说清楚的,期间发生的诸多惨案,也难以一一详尽描述。我们只是希望各国得以从中汲取经验,理性解决分歧,让后代不再承受种族主义所带来的恶果。
时过境迁,半个世纪过去,波兰和乌克兰都经历了独立重建的历史过程。当今国际形势下,两国都成了美俄大棋局下的棋子,两国也无一例外选择了亲美反俄。
波兰人害怕俄罗斯在普京带领下重振昔日雄风,给予乌克兰全方位的支持,在很多国际场合,尤其是对俄议题方面两国都步调一致,历史上的波乌矛盾则几乎隐没不见。死于那场冲突的人们如果得知,想必也会感觉难以置信吧!
—全文完—
参考资料:
《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96—1999》南京大学出版社 【美】蒂莫西·斯奈德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英】基思·罗威
作者:头条号
@任微言卿
历史人物的深度分析
不为人知的历史秘闻
脑洞大开的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