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思宗皇帝于煤山自缢,一代王朝正式终结。之后,满人入关,迅速剿灭各地起义势力,最终一统江山,于1644年正式定都北京,建立大清王朝,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新的纪元。
只是,入主中原的满清,到底会给它带来怎样的生机,又或者会带来怎样的劫难,在当时来看,一切都是未知的。只是我们如今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清朝带给中国历史的除了虚有其表的辉煌之外,还有着众多的苦难与折磨,更多的还有近代时期的一个极度衰落,让西方列强有机可乘。但是,如果仅仅将没落归罪于清朝,又有点过于牵强,或许封建王朝的历史早该终结,只是在无奈中又延续了几百年。
对于清朝到底该如何评价,确实应该客观看待,有人总是抱着敌视的态度来评价,认为它并没有给中国历史带来什么好的发展机遇,甚至还阻碍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更不用说近代时期晚清政府在对外事务上的不作为,最终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欺辱,使得中华民族饱受危机。我们不应该极度片面地看待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它毕竟有属于自己的盛世,功过皆有,当仔细辨别。
在此斗胆,略作述说,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入关之疯狂,建国之无情
随着清军入关,大量满洲人(包括 少量蒙古人、 鄂伦春人、 赫哲人、锡伯人、 鄂温克人、 达斡尔人)涌入中原。因为清朝政府一直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迁入中国的满洲人中,约有一半驻扎 京畿,号称“ 禁军”,即“ 禁旅八旗”。清朝赶走了原来居住在京师“京城”(即内城)的居民以安置“禁军”,非旗籍汉人只准在京城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准常住。其余的满洲人则作为“ 驻防八旗”而驻防在全国各地,以巩固自己在全国的统治。清政府在这些城市中往往为他们专门修筑一座子城,即“ 满城”。有清一代,任何汉人不得进入满城,地方官吏(包括本省督抚)都无权过问满城事务。满人在有清一代有着极高的地位,这是统治政策使然,我们也不多说。
既然一统中原之后,那便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但是当时刚刚经历漫长的战争,尤其是明朝末年不仅仅是与满人的抗争,还与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有着漫长的战争,社会消耗巨大,一切需要稳定的社会来得到恢复发展,所以前期的清朝,主要是一个恢复为主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散落在各地的起义军势力以及前明遗老所建立的南明小朝廷,这是清朝政府极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尤其是之后起义军势力与南明王朝的结合,更是让清朝统治者加紧了自己稳定天下的进程。
1645 年(顺治二年、 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师江南的清军多铎部从 虎牢关(今河南 荥阳 汜水镇)分兵三路,大举攻打 南明弘光政权。清军先攻占弘光政权在河南地区的统治中心归德(今河南 商丘),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四月初九,清军由归德分成两路,一路由多铎率领,进攻 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 都统准塔率领,进攻 砀山、 徐州,指向淮北。而这时的南明小朝廷,还在进行着内部的党争,面对可能的危机,很多人都无作为,只有史可法等人坚决抵抗,但碍于朝廷内部势力的牵扯,最终也无力而为。
顺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八日,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困守孤城,誓死不降。二十一日,总兵 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出城投降,守城力量更为薄弱,多铎曾先后给史可法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二十五日,清军以大炮轰塌城墙西北角,攻破扬州。多铎纵兵大肆屠杀居民十天,死难者超过80万,史称“ 扬州十日”。史可法战败被俘,不屈牺牲。之后,不少明军将领在看到局势已定之后,便选择了降清,而南明小王朝当然还在继续,只不过这注定是一场无力的反抗,此时的清军势不可挡,注定要完成自己的统一进程。
而基本稳固全国政治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统治政策的施展,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剃发之策。蓄发是汉族人民传统的风俗,《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孝之始也。”要强迫剃发,是汉人不能接受的。此前清军在统一北方之时,剃发政策就遭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反抗,江南人民自然不会就这样妥协。各地的江南人民开始纷纷反抗,其中有一首诗描写到:“剃发令朝下,相顾为发悲。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当时以江阴、嘉定两地的人民斗争最为激烈。江阴人民推选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立下“头可断,发不可剃”的誓言,但是所有的一切在绝对武力好像真的会不堪一击。在二十四万清军的攻击之下,坚守了八十一天之后,拒不投降。在江阴、嘉定相继失陷之后,两地人民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欺辱,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初如此野蛮的政策确实为自己带来了想要的结果,但是这却是在极大的牺牲之上的,大量的人口损失使得经济的恢复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也是他们统治政策过于激进的结果,而这一方面也是清朝遭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清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便是圈地,那些无主的土地,可供满人任意圈占,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优惠。但是,圈地政策在发展之下,从圈占无主之地便变成了肆意侵扰,大量人民的土地被侵占,很多人没有收入来源,被迫屈服化为佃农,人民能的生活苦不堪言。
就清初的政策来看,有点过于无情。如果仅仅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自然不会太好,如此大规模的肆意妄为,让无数人伤了心。至于清楚的一些其他政策,在此不再多说,留待各位评论举例。
康乾盛世,虚浮之辉煌
提起清朝,自然跳不过康乾盛世,这也是它最有可能拿出手的作品,毕竟几百年的历史中,也就这一点让人们铭记。但是,学术界目前关于康乾盛世是否存在的问题,还有着明显的质疑
有人说康乾盛世是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是即将破灭之前的最后一次显现。确实,对于清朝历史来说,康乾盛世之后,便迎来了自己的下坡期,封建王朝政治史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终结。
康乾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统治时期的高度概括,长达140多年,占据了清朝历史的近半。这三位君主也是大众对清朝历史最为熟知的,现今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电视剧还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关于他们的衍生剧,那么他们统治时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盛世。
康熙时期,开始正式着手恢复全国的经济以及稳固国家。停止了清初的圈地政策,也放缓了自己的行政布置,尽可能的让人们有一个缓和的空间,也正是这样,清朝才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康熙皇帝定下的蓝图,在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继承之下,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大一统国家”的版图也基本确定。
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规模蠲免钱粮,康熙、乾隆两朝曾五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近3亿两白银。当时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即使欧洲的工业革命之后,清朝的工业产量以及质量仍然颇有实力。
康熙二十四年时,全国共有耕地六亿亩,到乾隆帝去世,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土地大量增加以及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加。中国人口基数的极度膨胀,也是来源于这一时期。而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人口发展,与高产量作物的引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除此之外,清朝还在手工业、商业、文化、思想等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甚至于颇有成就,这一切都表明,盛世的辉煌让世界瞩目。但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关于康乾盛世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帝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而后世较早使用“康乾盛世”一词的是邓拓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但当时及之后20年间的学者,大多都对“康乾盛世”这一说法持有否定态度,认为是清廷御用文人和遗老叫出来的。因此,关于康乾盛世的状况,还需要仔细辨别。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一个大事,毕竟这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大碰撞。在朝廷之上,使团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欢迎,也看到了盛世时期的清廷,但是,当深入到民间社会之中,才发现一切并非如此。
道路两旁有饿死的尸骨,房屋也是残破不堪,甚至于还有不少的儿童流离失所,这实在与盛世联系不起来。朝廷之中的繁华与民间的苦不堪言形成了剧烈的对比,或许盛世真的是清廷自封的“幻梦”,毕竟这梦会有醒的一天。
盛世之时,清廷各方面都有发展,但军事实力颇为下降,原来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也堕落不堪,毫无战斗能力,甚至于在面对外敌入侵之时,没有一战之力。而乾隆皇帝统治后期,各种政策弊端开始显现,朝廷内部的贪腐也极为显露,清廷内部的危机已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延续到了王朝后期。
因此,盛世是否之“盛”,还需要仔细考量。不否认它既有的成就,但要考虑更多的社会现实。
近代之衰落,列强之欺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本以为这是一场极为容易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毕竟作为“天朝上过”,面对西方诸番,必然有着绝对的领先。但是,他们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中式武器毫无抵抗之力,即使是引以为傲的战船也没有什么突出之贡献。尤其是八旗子弟在战争中的表现堪忧,清廷官员的低声下气,都告示人们这座王朝气数已尽。
最终,清廷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封闭的国门被打开,久经隔绝的大清才慢慢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只是,他们会反省吗?历史告诉我们,并没有。
1860年清廷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等等,尤其是其中穿插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也让清廷显得不堪一击,内部政府的不作为,最终导致了屈辱不断。
而最让人们所不能忍受的自然便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昔日的东方大国不敌弹丸之国,甚至还损失惨重,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这也让西方列强看到了机会,此前还有所忌惮这头“沉睡的雄狮”负隅反抗,但对日本的落败让他们不再孤寂,开始了瓜分清朝的计划,最终便有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之侵扰。
近代以来的清朝,虽然想着改进,甚至有了近代化的机会,但奈何体制的问题让进步处处受到牵制,以至于虽有近代化之事,却无近代化之实,最终一切化为了泡影。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大清也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封建王朝的历史至此难以有所显现。
结语
纵观有清一代,该如何评价,需要具体分析。有过辉煌,创造过成就,但很多时候作为封建王朝的晚清,各种问题暴露明显,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体系需要革新,而他们并未想着改变,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过来的时候,我们的主要武器却还是冷兵器,战争的牺牲与落败是自然的。
而清廷到底是盛世辉煌还是落日余晖,尚不能准确断定,如果一味否定,确实不合历史,但片面肯定,又有偏袒之嫌。对于王朝的历史还是需要结合具体时间段和具体的事实来考量。毕竟是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又怎能是几句话寥寥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