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国运近三百年,君统十二帝,但摄政王只出现过两位,一位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另一位是逊帝溥仪的父亲载沣。
冥冥之中似有定数,他俩人恰好是清朝入关之后的一始一终。
爱新觉罗·载沣
1883年(光绪九年)2月12日,醇亲王奕譞的侧福晋刘佳氏为他生下了第五个儿子,老王爷根据爱新觉罗氏族谱,为这个儿子取名载沣。
奕譞是京城中赫赫有名的“七爷”,他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弟。咸丰帝即位后,封为醇郡王。
咸丰帝驾崩之后,恭亲王奕䜣与慈禧叶赫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推翻肃顺等辅政大臣,夺取清朝统治权。奕譞参与了此次政变,因其福晋是慈禧的妹妹,所以慈禧执掌大权之后十分重用奕譞,新组建的八旗新式洋枪部队——神机营被交给奕譞管理,同时还被授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譞被封为醇亲王。
同治皇帝去世后,身后无子。掌权上瘾的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操控大清帝国,宣称“溥字辈无当立者”。她选中了醇亲王奕譞四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醇亲王摇身一变,成了皇父,也由此开启了醇亲王府“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历史,这既是醇亲王家族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他们被深深卷入了末世大清的变局,想做逍遥公而不能。
醇亲王府,如今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处。
载沣有着如此复杂而显赫的身份,注定了他的一生不会平凡。
载沣自幼被慈禧的胞妹、老醇亲王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抚养。他从小就格外受到慈禧的关心,两岁时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清朝皇室的一种爵位,在皇族十二等爵位中为第八等)。五年后,又晋封奉恩镇国公(皇族第五等爵位)。
1890年(光绪十六年),老醇亲王去世,不满八岁的载沣承袭醇亲王爵位。
少年载沣
慈禧有意栽培载沣,18岁时就奉命在内廷行走,19岁时就担任了旗主——正白旗汉军都统,此后又开始管理京师警备部队八旗健锐营。1908年正月,载沣任军机大臣,跻身最高决策层。
慈禧对载沣的婚事也很重视,为他挑选了心腹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为妻。
在一般人看来,载沣真可谓是平步青云,少年得志,仕途坦荡,万千宠爱于一身。
载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一举成名是他18岁那年出使德国。
义和团运动期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害,德国要求清廷派重臣专程道歉。这是一个两难的事,既要照顾德国人的脸面,又要维护国人尊严。
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年少的载沣。载沣首次出国门,表现的沉稳大气,不卑不亢。
到达德国后,载沣被要求对德皇行跪拜之礼,这并不符合欧洲王室接待外国使臣的一般礼数。载沣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德国人不得不将跪拜改为鞠躬,羞辱中国的目的没有达到。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载沣格外刮目相看,多次称赞载沣,德国外交官也认为载沣表现的有理、有节,载沣用尊严赢得了尊重。
消息传回国内,在华西方外交官和舆论一片赞赏。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和慈禧在20小时内先后死去。
因光绪帝身后无嗣,慈禧选定载沣的儿子溥仪即位,改年号为宣统,同时指定载沣为摄政王。载沣由此成为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摄政王载沣与其子溥仪、溥杰
彼时的大清帝国,已经走向了末路,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革命风起云涌,朝廷内改革派与保守派朋党纷争,宗室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无不纷乱而无头绪。
谁都看出来,大清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时间早晚与否,不过只看最后一根稻草的来临。
当时,袁世凯手握重权,掌管新军。他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袁世凯开缺回原籍,但经过与张之洞商议,为了维护军队稳定,安抚各地大员,载沣放弃了杀袁的念头。
载沣颇有改革志向,他联合朝中的立宪派打击极端保守派代表人物铁良和激进立宪派代表人物端方,以示他推动宪政的决心。
他屡发上谕重申九年筹备“期在必行”,后根据形势发展又缩短为五年。他告诫“内外诸臣断不准观望迁延,贻误事机”,并严惩对立宪改革玩忽职守的升允、毛庆藩等大臣。
1911年,中国东北爆发大面积鼠疫,疫情蔓延一日千里,先后导致6万人死亡。载沣效法借鉴欧美防疫方法,向舆论公开疫情信息,迅速扑灭了疫情,引来全世界的一致赞誉,也为载沣赢得了开明贤能的声誉。
清朝末年,北京街头的百姓。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王载沣抱残守缺,懦弱无为,一手葬送了清王朝。
但其实,载沣的立宪改革是真诚的,立宪改革的信念是坚定的,却因阻力重重而毫无起色。
载沣被推着登上摄政王的权位,为此背负了很多骂名。他虽有责,但并不应该揽下全责。说他葬送了清朝,更是一种轻浮。
彼时,大权在握的地方督抚离心离德,颟顸腐朽的满洲亲贵多加制擎,让腐朽的清廷日益滑入历史的深渊,而革命党人也早已等不及清朝的自我救赎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很快就占领了武昌,并宣告湖北省独立。
此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云集响应。全国共有18个省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
北洋新军虽军力强大,却完全不听载沣这个摄政王的调令。面对这一严峻的局势,载沣只好请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
事实证明,对于清朝的灭亡,袁世凯的逼宫是致命的一击。载沣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交出全部军政大权,结束自己短暂的三年政治生涯。
卸下权力,家人一片哭泣,载沣却神情淡然地告诉嫡福晋瓜尔佳氏说:“从此就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载沣绝非教科书里脸谱化的那般愚昧无能,他年轻轻轻就步入清朝的核心政治圈子,早就看透了大清的衰亡不可阻挡,对清廷危亡的局面他并非束手无策,只不过不想做太多无意义的和徒劳的抗争。
载沣彻底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此后不久,南北和谈,清帝退位,大清王朝终结了。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9月10日,孙中山先生亲赴醇亲王府中拜访。
孙中山一见面,就对载沣热情地说:“你拥护共和,这很好呀!虽然你是摄政王,但将来在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大家庭里,你还是有前途的。”
孙中山称赞载沣在逊位问题上,做出来有益于国民革命、符合民主潮流、有政治远见的爱国行动,极其难能可贵。这位被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赢得了孙中山的真心肯定。
孙中山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送给载沣,照片上写有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载沣表示:“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
孙中山去世后,载沣将这张珍贵的照片供在书房里,以素色白花相围,焚香遥拜,祷告祭奠。
孙中山先生与载沣
载沣说“拥护民国”并非客套,他真真正正地放下了权势,成为一个不贪恋权位、进退有道的识时务者,他每日舞文弄墨,绝口不谈政治,心安理得地过起安逸平和的生活。
1915年,袁世凯复辟,载沣说了两字“胡闹”。不到一百天,袁世凯一命呜呼。载沣挥泪洒酒,祭奠光绪皇帝。
袁世凯称帝
此后,他还坚决抵御了多次复出掌权的诱惑。
1917年,“张勋复辟”,很多人登门拜访,劝说载沣出山,但他从头至尾都未理睬,再次斥责“胡闹”。果不其然,复辟丑剧只维持了12天。
后来,溥仪在日本人的哄骗下,前往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载沣多次拒绝了溥仪和日本人的邀请,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行径,在日寇的威胁和压力下,照旧过着朴素的退隐生活。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被周恩来总理评价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放下权势和负担之后,载沣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读书写字,怡然自得。在载沣的居室里有一副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是他真实内心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他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魏家胡同29号。
载沣与家人合影
在历史大势面前,人的命运皆如微蚁,遑论个人心绪起伏。相对于国家运转,当事人的喜怒哀乐,不足以道。
孙中山表示,载沣有心救亡中国,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
1960年,周总理在接见溥仪及其家族成员时,也曾说:
“载沣忠于大清,在位时尽了他最大的努力,而未能阻止王朝的灭亡,这不是他的过错。谁也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周恩来会见溥仪夫妇
伟人对载沣的看法,有着惊人的一致。可以说,载沣的一生,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与支配欲,历史发展的每一步,被无奈推上前台的他都深知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站在20世纪的起点,载沣深知,他和他的爱新觉罗家族,已经没有能力带领这个国家继续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了。
回想当年,汪精卫刺杀26岁的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抓,世人都以为汪精卫必死,载沣却出人意料地予以释放,此时的他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却表现出了难得的自我控制和宽容。
平心而论,我们找不出载沣释放汪精卫时心理阴暗、龌龊的丝毫证据。比照载沣摄政之前,清廷对待徐锡麟、秋瑾的手段,载沣的气度胸怀是不言而喻的,他可谓是识时务者。
一百年后,后世的人们习惯轻描淡写,轻言载沣之流实则是“末世尽出不肖子孙”。
但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当年那些责难他没有见识的政客们上演着夺权、争位、贿选、复辟、卖国闹剧时,他却在家中安享天伦,笑看潮起潮落,这才是识时务、这才是知荣辱、这才是大智慧。
现代中国能顺利走向共和,作为过渡性人物,载沣的功绩是不能被忽视的。他的抉择,也为中国寻求了一条生存之道。
今人对载沣,应有公允的评价,并抱以善意和宽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