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自18~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欧洲新兴工业化列强的崛起,诸多强盛一时的亚洲封建帝国,便走向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亚洲古国,都沦为列强瓜分世界秩序下的牺牲品。但常言道,有压迫就有反抗,随着亚洲觉醒思潮的传播,诸多亚洲国家也在富国强兵、变法图强,乃至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亚洲中西部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这个国家就是伊朗。直至18世纪末期,伊朗(波斯)尚是威震欧亚的老大帝国,但古老的帝国体制,终究难以抵御新兴列强的冲击。19世纪初,伊朗屡次在同沙俄的战争中失败,被迫签署《古利斯坦条约》、《土库曼恰伊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与此同时,英国也趁机加强在伊朗的侵略活动。在此情况下,日渐衰落的伊朗恺加王朝无力抵御外侮,沦为英俄“亚洲大博弈”的战场,主权沦丧。
在此情况下,伊朗也出现过巴布教徒起义、立宪运动等试图救亡图存的运动。但无奈国内的封建势力过于顽固,外部的英俄美列强势力也相当强大。在内外顽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这些运动最终都没能成功。而与此同时,列强对伊朗的瓜分也在不断加强。1907年,英俄组成协约国集团,共同在伊朗境内划分了“势力范围”。这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伊朗几乎彻底沦为“双半社会”。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1914年,一战爆发,伊朗宣布中立,但由于其战略位置重要,遂仍沦为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战场,遭受英军、俄军、奥斯曼军队的入侵。1939年,二战爆发,伊朗仍宣布中立,但英国和苏联担心德国的势力扩张,遂于1941年联合出兵占领伊朗。而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等外部强国,仍借助诸多事端,频繁干涉伊朗内政。对于伊朗而言,这些无疑都是相当屈辱的历史。
但常言道,弱则生变。1979年,伊朗爆发大规模革命,扮演着买办代理人角色的巴列维王朝垮台。革命后,伊朗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国家发展整体趋向良好。最为显著的,当属伊朗军事和军事工业的进步。霍梅尼、哈梅内伊尽管确立“教士监国”的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上却要求“重视理工教育”、“发展重化工业”、“学习苏联与中国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伊朗的军事力量快速增强。
首先,便是军事体制的变革。革命后不久,两伊战争爆发。为应对伊拉克的入侵,伊朗快速组建起更为忠诚的革命卫队。随着战事的推进,伊朗又在此基础上,兴建总动员军(巴斯基)。这样到战争结束的1988年,伊朗已经建设起包含国防军、革命卫队、总动员军在内的庞大军事力量。军队中央集权化程度高,体系较为完备,对德黑兰的忠诚度也相当强,国家得到极大的捍卫和巩固。
其次,便是兴建军事工业。两伊战争时期,伊朗选择从中国、苏联、朝鲜等国进口武器,在80年代后期又同苏联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伊朗不仅获得包括坦克、装甲车、火炮在内的先进武器,更吸收了导弹、火箭等先进军事技术。同时,伊朗在洛雷斯坦省、伊斯法罕省等地兴建重型军事工厂,制造国产化的武器装备。经过长时间积累,伊朗发展成为武器制造大国。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剧变。伊朗借助形势变化,一是从原苏联加盟国处吸收更多的军事技术;二是通过变通手段,“间接地”、“断断续续地”从美国和西方那里吸收更先进的军事技术;三则是推行政策调整,进行有限的开放,强化自身的“抵抗型经济”。在此之后,伊朗又将苏俄、美国、欧洲、中国的科技进行融合与吸收。这些举措,无疑让伊朗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而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伊朗终于从昔日落后挨打的衰弱帝国,发展成为有一定军事投射能力的区域性大国。尽管同中美俄等世界大国相比,伊朗还较为弱小、落后,但不可否认,伊朗的进步成就依然有目共睹。近年来,伊朗的国力稳步增强,在其国内,火箭升空,卫星上天;在其国外,其军事影响力投射到邻近诸多地区,有数十个国家购买起兵器和重型装备。近期俄乌冲突中,伊朗也极大拓展了自身的军事影响力。
总体来看,世界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强国,也没有永远不变的弱国。伊朗在近代走向衰落,继而遭受宰割,后通过种种变法图强措施,极大增强了自身国力,促进国家复兴。从历史的角度看,除伊朗外,其他的诸多亚洲文明古国,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参考资料:《伊朗史》、《伊朗战争史:150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