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两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一战刚刚结束,就有人精准预测出二战时间

两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一战刚刚结束,就有人精准预测出二战时间

关于一战的起因,《凡尔赛合约》里如此盖棺定论:这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而以欧洲之外的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潘尼卡的观点极具代表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1918年11月11日一战正式结束,但在1919年,就曾有人对二战何时爆发作出了精准的预言。当时,在签订《凡尔赛条约》后,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表示:“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语成谶:整整20年后的1939年9月3日,为了回应德国两天前进攻波兰,英、法两强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斐迪南·福煦当然不是神仙,他之所以能预测二战的爆发,是因为无论一战还是二战,都是矛盾的必然产物。

把一战归为欧洲列强的内讧是非常贴切的。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但其背后是持续数十年的、深入到各个层面的顽固矛盾。

“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经济行为”,首先就是经济矛盾。

为了打压身后的追赶者,经济领先的国家会干出什么不择手段的行为?相信这几年我们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一战之前的欧洲也是如此。

在那个时候,西方列强一方面固然经常联手掠夺其他国家,但在另一方面也会为了利益抢得头破血流,但大多是经济战。意VS法,俄VS德,奥地利VS塞尔维亚之间都曾爆发过关税战,但说到最严重的经济冲突,莫过于领头羊英国VS欧洲的头号追赶者德国。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时,德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13.2%,而同时期的超级强国英国的这一数字是31.8%;到了1914年,德国略增至14.3%,看似举步维艰,但别着急——英国是14%。

当时欧洲列强的产品市场大多在本州之外,德国的工业产量赶超英国,意味着将不可避免地抢夺对方的海外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商业航线,德国必然走上了强军路线,而英国作为老牌海军强国自然不甘坐以待毙,双方的经济竞争水到渠成地走向了军事对抗。

其次,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我们都知道,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日不落帝国”(第一个是西班牙),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七大洲,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无限广阔的潜在市场,是其全球霸权的象征与保障。

而德国在这个领域无疑是后来者,直到1871年统一后才开始参与殖民地争夺。一开始,他们还能从一些欧洲小国手里抢点吃的,但当他们瞄准那些具备一定规模、富含足够油水的地盘时,沮丧地发现一个现状:都是英国的。

除了英德之间,英法、英俄、德法......几乎所有欧洲列强都围绕殖民地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冲突,每个国家都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多、没有丝毫退让之意,想要彻底解决这种矛盾、实现对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谈判、外交是不可能的,军事逐渐成为各国的唯一选项。

第三,民族矛盾的凸显。

欧洲地方看起来不大,但国家挺多。由于历史积累等因素,各国的领土犬牙交错,国土上的居民也并非单一,互相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比如在奥匈帝国的土地上,众多斯拉夫民族逐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抗者奥地利、匈牙利人的统治;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但这片土地上的法国人并不甘心。而这两大地区,正是一战爆发的热点;主张强硬镇压分离主义的奥匈帝国统治者,最终在沙拉热窝被塞尔维亚人刺杀,直接导致了双方的支持者:德VS英法俄从幕后走到台前,欧洲的混战不可避免。

第四,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必然结果。

早在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就签署了同盟条约,他们想以抱团的方式,阻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打消俄国对奥匈帝国庞大领土的觊觎。到了1882年,意大利为了寻找靠山、保护自己免受法国的侵害,主动加入了这一同盟。

但这三个“受害者”的抱团取暖,在他们防备的对象看来却是赤裸裸的威胁。于是,到了1894年,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俄、法也走到了一起。同时,他们还有联手跟英国抢夺殖民地的盘算。

但英国人一向精明,眼看自己被排除在欧洲大陆之外,立即识相地做出了妥协。1904年,英法协约签署;3年后,英俄也达成了一致,三国对部分海外殖民地的瓜分达成了一致意见,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这种毫不掩饰地拉帮结派行为,是由各种矛盾促成,反过来又激化了矛盾,最终只会发展成热战。

最终,萨拉热窝事件成了引爆上述矛盾的火药桶。经过三年多绞肉般的血战后,到了1817年,俄国爆发革命、退出了一战,但之前已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看准机会进场,双方阵营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倾斜,德国及其盟友不得不先后投降。

接下来,为了收拾残局,双方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等一系列文件,试图“和平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为此,他们建立了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的国际联盟,还提出以民族自决的原则解决欧洲的民族问题。

但这只是暂时的表面和平而已。

一方面,欧洲各国其实都是一战的失败者,主要参战国的经济被严重削弱,英、法、德不仅本国工业基础遭到损害,同时还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工厂、金融中心,已逐渐从欧洲转移到了北美。此外,内战削弱了欧洲人的制度与思想自信,不安的因子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另一方面,所谓的和平解决其实并不和平。比如,为了一劳永逸阉割德国,法国以战胜者的姿态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但这些条件也引起英、美的不满,他们不愿意看到德国被过分削弱、法国独霸欧洲大陆,于是在其中各种作梗。正是这种“分赃不均”激发的矛盾,才让斐迪南·福煦痛斥:“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确实,一战并没有解决欧洲由来已久的矛盾。随着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二战如约而至。

《凡尔赛条约》签约后的十年,欧美看似风平浪静,一战的最大受益者美国正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尽情享受操盘者的快乐;在1929年夏天,美国的股市还一路飘红,让人们误以为经济将永远繁荣。

但这种看似繁荣的局面背后,是国际经济的严重不平衡。当时的美国已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与贸易顺差国,于是便持续对外贷、投资以消耗资金。但这种做法总有个瓶颈,多年后,为了还贷款,各国不得不减少对美国商品的购买,甚至还产生了债务拖欠,反过来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银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此外,美国国内工人、农民并没有从之前的经济繁荣中受益,在实质上反而更加贫穷。

到了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随即出现了银行的挤兑风潮,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西方,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经济危机引发了大规模的失业,原本就饱受赔款之苦的德国尤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得益于一些利益集团的支持,口才过人、洞悉人心的希特勒逐渐成了德国的主宰者,他以推翻不公正的《凡尔赛合约》为由,裹挟着德国走上了扩张之路。

同时,大萧条让西方各国形成了一个共识:想要避免被国际经济波及,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经济独立自主。于是各种各样的关税壁垒、货币管制条例逐渐出台,各国的矛盾再度紧张。

而在东方,大萧条让本就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为自己的侵略找到了一个极佳的理由:为了建立一个能够自给自足、不依赖于西方的独立实体,日本必须扩张、吞并。中国东北就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至于意大利及墨索里尼,咱们就略过。)

经济大萧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实行军国主义的德、意、日野心空前膨胀。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等国也许还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随着德国陆续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并开始对波兰动手,被践踏红线的英法等国终于忍无可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拉开帷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战,殖民地,二战,爆发,欧洲,双方,预测出,帝国,英国,德国,观点评论,奥匈帝国,法国,欧洲,英国,德国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一战,殖民地,二战,爆发,欧洲,双方,预测出,帝国,英国,德国,观点评论,奥匈帝国,法国,欧洲,英国,德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一战,殖民地,二战,爆发,欧洲,双方,预测出,帝国,英国,德国,观点评论,奥匈帝国,法国,欧洲,英国,德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