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一年七月六日,也就是1885年9月4日,左宗棠终于接到了朝廷让他告老还乡的旨意。在此之前,由于年迈多病,不堪重务,左宗棠多次上奏请求病退,但都被清廷委婉的拒绝了。
历史总是让人捉摸不透,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享年74岁,距离他离任仅仅过了24小时。
而他死前,一连写了五篇奏折交代各项事宜,这5篇奏折分别是《恩准交卸回籍谢恩折》、《遵旨交卸差使折》、《闽省军务肃清所有出力文武员弁恳准择优保奖折》、《裁撤沿海渔团片》、《委员分带营勇专护炮台片》。
第一:左宗棠表明自己进入幕府实属无奈之举,从剿灭太平天国军开始算起,他已经离开家乡三十余载。领兵之后,更是连续二十多年没有踏过家门,他在奏折里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如果死了,他希望死在老家,希望落叶归根。
第二:左宗棠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廷当前状况的极度失望。特别是中法战争后期,清政府大批官员与亲王展现出的懦弱之举,这场战争法国“不胜而胜”。
中法战争后期,民族英雄冯子材70岁提刀上任,在镇南关战役中挫败法军,歼灭法军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直接倒台,随后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一度攻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
最后的结果是,中法签订《中法新约》,清廷自甘示弱,承认了法国在东南亚诸多殖民地的宗主权。
一向态度强硬的左宗棠对于这件事十分恼火,同时也从这件事上彻底对清廷失望了。他作为清政府抵抗派的领袖,对那群保守派势力深恶痛绝。左宗棠本希望借助中法战争的胜利来振奋国人信心,扩大抵抗派的影响,但最终没能如愿。
慈溪与李鸿章的保守派合作,把他的战略糟蹋了。而当保守派占据了历史舞台,就注定了清政府不断受欺负、沉沦下去的结局。
官兵作战意志不强,战斗力弱,对于外国军队心怀恐惧,在遭遇外邦侵略战争时,需要有民间武装力量从中配合。
前四篇奏折主要就谈到了以上的三个问题,而在最后一篇奏折里,左宗棠阐述了自己对于台湾的看法。他认为要大大嘉奖援助台湾的军事力量以及保卫台湾的军事部门。
最后左宗棠还留下了一篇《遗折》,这篇《遗折》不是左宗棠亲手写的,而是他的亲属根据他临终前说的话和一生的信念与作为整理的。左宗棠的这份《遗折》充分体现了左宗棠一贯想法,应该是经过左宗棠认可的奏折。
在其所上奏的《遗折》中,左宗棠对光绪皇帝日后的作为有着很深的希望。
例如:尤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食;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李鸿章: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