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一声炮响,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轰开,自此近代中国陷入风雨飘摇的危亡境地。
近代史细说起来,也可以说是一部被侵略史。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威胁,成为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被迫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不得不割地赔款、以求生存。
内忧外患同在,现在回想起来,近代中国的历史仍旧是一段屈辱的记忆,“落后就要挨打”在当时的中国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我们的国家濒临破碎,我们的民众有苦难言。一片黑暗笼罩在中国人民眼前,让人们看不清未来究竟如何前行。
排除万难的“戊戌变法”,仅仅坚持百天就宣告破产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的中国就被迫卷入被侵略、被压迫的漩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彻底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中。
各方列强虎视眈眈,都想着如何能够尽可能地从中国身上捞更多好处。而相对应的,古老的清王朝中许多学习过西方思想的有识之士也想方设法拯救危在旦夕的旧中国。
在这些人中有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学说,这一派别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康有为。
当时的皇帝光绪帝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就此展开。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各行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意义重大。
就这样,仅仅维持了103天的戊戌变法被迫中断,宣告破产。康有为等一众领导人被迫流亡海外。
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前为人如何暂且不表,但自戊戌变法失败、被迫流亡海外后,康有为的众多行为便多被后人诟病。
辗转流亡多国,成立维新会却最终只为敛财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保性命,康有为只得流亡海外。
康有为最先在日本避难,此时康有为宣称自己“密受衣带之诏”,细数慈禧太后众多罪行,要“奉诏求救”。
到达日本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也在日本,因有“同病相怜之感”,邀康有为“改弦易辙,共谋革命大业”,被康有为拒绝。
康有为一路上进行了多场演说,呼吁海外华侨尽力救中国,的确有不少华侨被康有为的演说打动,出钱出力。于是康有为在这些帮助下,成立了中国维新会。
但后世有证据证明,康有为声称的衣带诏是光绪帝写给他人的,也就是说康有为完全是在凭借衣带诏欺世盗名。
并且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提出荒唐的“中日合邦”一说,意图将现存政府制度完全作废,挑选众多外国顾问全权交接中国一切事宜,这在现在看来也让人难以理解。
另外,康有为宣称君主立宪,也提倡一夫一妻制,但其实自己并未遵守,不仅早就娶了第二位妻子,在有维新会的财力支持后,更是逐渐失去初心,借救国之名敛财玩乐。
康有为宣称自己身负衣带诏,就是看准了诏书上提到的人都已经去世,以为自己这时宣称有诏便万无一失。
同时在提倡一夫一妻的情况下娶有多位妻子,年迈时还与二八少女成亲,更是多次狎妓,众多行为综合来看,康有为被世人诟病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1904年,在外流亡的康有为兜兜转转到了北欧国家——瑞典,被那里的风情所吸引,留下“瑞典百千万亿岛,楼台无数月明中,岛外有湖湖外岛,山中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的话后,前前后后花费差不多150万元买下一座小岛。
康有为在岛上建中式园林,赖以寄托他身在异国、缅怀故土的强烈情思,还给这座小岛取名“北海草堂”,并在岛上居住了三年之久。
后来康有为离开这座岛,瑞典政府就以产权到期为由收回了这座岛屿。所以这座岛屿现在属于瑞典。
不过北欧华人为了纪念康有为,还是习惯把这座岛称为“康有为岛”。
后世提到康有为,多是第一时间想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但再深入了解的人却是不多。
事实上,康有为提倡维新变法,大力推行君主立宪,都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推进了中国的改革进程。但深入了解康有为个人如何,又似乎难以评判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历史名人有时候多是如此,从成就一面来说他光辉伟大,但从私德领域来说又好像不尽如人意,究竟如何判断,都看个人人心、从何角度出发罢了。
历史人物不是仅有书本上一面的形象,你若是深入了解,也许在你的脑海中这个形象会更加鲜活、立体,不论正负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