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但是,解放后的郑州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百废待兴。
1951年郑州市开始制定城市规划、建设,同时进行的还有省会迁郑的筹备工作。
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决定将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省会迁往郑州是一件影响全省的大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部分:
1、省委、省政府办公地和职工宿舍、各大机关、单位、部队学校等单位用房。
2、郑州市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邮政、银行、电信、书店、商业等一系列服务类单位,还有各项道路、绿化、水电等工程。
这些项目建设都十分重要,时间要求非常,涉及内容千头万绪,比如土地征用、农民的安置、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的供应等,都要精心组织好,不能影响工期和建设质量。
为使郑州的城市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迎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适应作为省会城市的需要,1953年,在苏联专家穆欣的帮助下,郑州市搞了一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草图,于是,郑州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时就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
苏联专家的规划是以火车站作为郑州的核心,以火车站至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未建,该处现为省人民会堂)的道路为主轴线,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修建道路和建筑物。这样从规划图上看十分美观,但许多的道路和各种建筑都形成了东北、西南或西北、东南走向。
按照中国的传统,这些主要的道路、建筑物都是斜向的。
1954年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来郑州视察工作,郑州市委书记、市长宋致和陪同他看了一些单位,随后来到省府工地。当时,这里已经建成了三幢宿舍楼,第四幢正在施工。
潘复生当即发现这些楼的朝向不正,潘复生随后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省政府工地建设问题。在会议上,潘书记首先肯定了筹建工作的成绩,指出了工程进度慢、工地管理混乱、领导不统一等不足之处,其中着重讲了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他指出,按照苏联专家的规划进行布局,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住正面朝南、北或东、西的房屋,尤以坐北朝南的房子为堂屋,其他朝向的则被视为次要的房屋。这样的传统习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入人心。如果把包括办公楼、宿舍的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就会导致大多数房屋冬季向阳时间少,使人不好辨别东南西北方向,不利于工作和生活,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
他指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有群众观点,这两条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苏联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国情民俗和我国国情不同,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
最后,他要求立即停止施工,重新设计布局,所有建筑物都要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走向来安排。与会人员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潘复生的意见非常正确。
这一决策是非常合理、非常正确的,不仅解决了省直机关的合理布局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整个郑州市的城市规划、布局的指导思想问题。
1954年秋,郑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一行四人到达北京,就新修改的规划方案向国家计委作了汇报。经过十多天的汇报、交谈,分别解决了有关的重大问题。
1、大部分主干道按正南北、正东西走向规划,尽量避免弯曲,使新、旧市区的主干道直接相通。城市大体上类似北京、西安等老城区的棋盘式格局。
2、在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工业化方针的指导下,把市中心放在京汉铁路以西的工业区内,以便于工业生产。
3、不按功能分设工业、商业、学校、居住区。除依托陇海、京汉铁路适当安排大、中、小型生产企业和仓库外,在这些区域和附近合瑚安排和建设居住区、商业网点、各类学校、医疗机构、交通、邮政、电信等设施。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黄委会及其附属机构基本上集中在金水路、文化路一带,称为“行政区”。
由于当时行政区以东、以北地带地下水位只有1米、2米,且系沙壤土质,被认为不宜大型建筑物,所以规定城市不再向东、向北发展。
4、铁路对于郑州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可以说,没有京汉、陇海两大干线在郑州的交会,就没有郑州的发展。因此,必须尽量满足铁路用地。
5、大量规划绿化用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绿化郑州。调整、充实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园艺场、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新建紫荆山公园,充分利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空地建设小游园。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直各机关由开封迁来郑州,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欢迎。中共郑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前往火车站迎接。11月日晚举行了省、市机关干部及人民代表参加的联欢晚会。至此,省会迁郑工作胜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