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欧洲也有“历史发明家”?胡斯战车如何被吹得比现代坦克还能打

欧洲也有“历史发明家”?胡斯战车如何被吹得比现代坦克还能打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875,阅读时间:约10分钟

胡斯战争又称圣杯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十四世纪中叶,东欧捷克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由于德意志领主掌握着当地土地、矿业、呢绒等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加之教会的杂税重担,当地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1415年,布拉格大学校长,同时也是波西米亚改革先驱的约翰·胡斯被天主教会处以火刑,这一事件虽未直接导致暴乱,但当1419年2月“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First 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发生后,胡斯战争彻底爆发。在这之后,德意志贵族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先后发动了五次针对胡斯教徒的十字军运动。

在当时的欧洲,“步兵革命”尚未到来,重装骑士依靠冲击战术,依旧是战场上最具威力的大杀器,和那些磨刀霍霍的贵族骑士相比,胡斯教徒虽然有信仰作为加持,但实在是缺乏抵御敌人的武器和力量。而这也是胡斯战车出现的背景。

如果现在在中文互联网上搜索“胡斯战车”,关于这种装备的介绍还相对正常。这是一种用来充当据点和堡垒的载具,一般由四匹马拖拽行驶。胡斯战争后期的战车往往会在一侧配备比车身还要长上一截的厚重护板,作战时,士兵们可以依托护板上的孔洞放置火枪或者十字弩。至于另一侧,则会预留可供乘员出入的窄门。

一辆胡斯战车可以搭乘15至20人,作战时,他们可以利用车上木箱中的铁斧、梭镖乃至铁铲进行近身防御,另外,一些战车也会搭载火炮和火药,这种搭配让胡斯战车组成的防御车阵可以抵挡一定程度上的密集火力或者近战步兵的威胁。

胡斯战车中最昂贵的装备,可能就是那些火枪和火炮了。虽然战车中同样配备了十字弓弩手、弓箭手和投石兵等投射兵种,但火枪、火炮这类新兴事物才是胡斯战车最典型的标志。

其装备的火枪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之为“管子枪”的小型火枪,它由木质握柄和一支较短的钢质枪管构成,发射时,火枪手需要将长柄夹在左臂下,另一支手持火柴伸入火门点火,由于管子枪的实物出土于塔波尔,因此它也被称之为塔波尔枪。另一种枪即是大名鼎鼎的火绳钩枪,其枪管部分比管子枪更长,在枪管下面铸造有钩型结构,在开火时更方便固定并减少后坐力。

火炮同样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放置于胡斯战车之上使用的轮式塔拉斯尼斯炮,与其说是炮,不如说是大口径的火枪。作战时,塔拉斯尼斯炮安置在战车上,由盾牌进行保护,由于其重量比一般的火绳枪更重,为方便使用,其底座为两足木质支架,前足负责支撑,后足则通过插入不同方向的孔洞来调整设计方向。第二种火炮奥夫尼斯炮类似于后来的轮式火炮,在作战时,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车轴、车轮来灵活布置这种武器。因此,虽然同样属于前膛填充式,但这种武器的灵活性,明显要强于早期的同类。

对于当时的胡斯教徒而言,这些武器和装备,能给予他们对抗骑兵的勇气和胜算。这种装备,说到底是一种专为胡斯军量身打造的经济适用装。

反观一些本应更加可靠的文献里,关于胡斯战车的描述却有些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剑桥插图战争史》,是这么介绍胡斯战车的:“它的发明最初是为防御部队抵抗骑兵的进攻而用,但后来被用来用来进攻——几乎像用坦克一样——以驱散并击退敌军,然后再返回原地,就像1421年12月在波西米亚的库特纳·霍拉”。

库特纳·霍拉之战是第二次反胡斯十字军时期的著名战役,此战中,胡斯派领导者扬·杰士卡腹背受敌陷入被动,不得不率军突围。捷克当地的编年史说杰士卡在突围时利用战车上的火炮、火枪还有重弩打破了匈牙利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大军的包围圈。而十八世纪普鲁士总参谋部军官、军事科学院教授雅恩,则言之凿凿的在其著作《军学史》中描写了杰士卡是如何以锁链将战车铰连,组成移动堡垒突围,以及周遭军队面对这一怪兽是如何无能为力的。

按照汉斯·德尔布吕克的考证,雅恩关于库特纳·霍拉之战的描述,引自波希米亚历史学家帕拉茨基的著作《晚期中世纪史》。由于史料的散失,我们如今已经难以得知后者的这些记录有没有更直接的史料来源。但德尔布吕克认为,将战车用锁链连接进攻作战纯属捏造。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发表的文章《西夏精锐骑兵铁鹞子,真的是连环马吗?<敦煌>的日本导演拍错了》曾经提过,无论是铁浮图、铁鹞子还是连环马、拐子马,都不可能让骑兵三人一组彼此拴连作战,战马的体力、速度各不相同,用铁链铰连只会让三人彼此掣肘。胡斯战车的情况与之类似,它最早出现于第一次反胡斯十字军时期的奈克莫尔堡围攻战,当时的胡斯军只有7辆战车,到了一年后苏德莫尔村之战时,胡斯战车的威力第一次真正展现出来,然而即使是此时,杰士卡军中的战车也不过只有12辆。

而此时距离库特纳·霍拉之战的爆发仅剩一年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内,胡斯军的战车数量即使能有所增加,其战车手的训练水平也很难快速跟进,对于士兵们而言,熟悉如何驾驭战车,以及在战时如何迅速部署成防御阵型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各战车悬挂铰链行进,对于战车手的水平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第五次反胡斯十字军战争时期的多马日利采战役。由于多次在胡斯战车面前铩羽而归,德意志指挥官弗里德里克调配了大量仿制版战车作为防御工事,期待用战车攻势以牙还牙。然而由于其本人并不熟悉战车的用法,军中的战车手更是缺乏训练,当胡斯军取得小胜后,这些战车不仅没能起到堡垒的作用,反而成了友军撤退的阻碍,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溃散。

类似连环战车的战术还有一个更无法回避的问题:各类文献都未曾记载胡斯战车会对拉车的马匹进行保护,而从逻辑来看,胡斯教众也没有财力来武装它们。因此,一旦某一匹马被流矢所杀,那么连环战车就会陷入无比被动的局面中。因此,即使胡斯人真的训练有素让战车可以在相互钩挂的情况下行军,那么只要敌方统帅不是瞎子,各类远程武器就会让这些战车变成无法动弹的靶子。

从人们对于胡斯战车的复原模型来看,胡斯战车的确有专门用于钩挂的锁链,鱼鹰社的《德意志中世纪军队》一书中,就提到每辆胡斯战车的标准装备中有两把斧子、两把铁铲、两把镐、两把锄头、两把铲刀、 两支钩托长枪以及一条钩挂锁链。

只不过,钩挂锁链并非是行军过程中让胡斯战车cosplay几个世纪之后的坦克,而是用在防御作战中。战车依靠锁链拴在一起,可以减少敌人从战车间隙突入阵地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防止某一辆战车被惊骇的战马撞翻,导致阵型失效。

关于战车铰连成阵,并用于突围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后世学者在看到胡斯战车样式后的臆想和脑洞。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脑洞,则与一个胡斯战争的亲历者有关。

艾伊尼阿斯·西尔维厄斯,后世称之为教皇庇护二世。他是罗马教会中唯一一位留下自传的教皇,其一生都颇具传奇色彩:同情胡斯运动的异端学者、德高望重的天主教皇、以及矢志东征收复君士坦丁堡的虔诚护教者,正是由于这些彼此迥然的人生轨迹,让他的自传《庇护二世闻见录》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晚期最鲜活最具特点的一部著作。而许多关于胡斯战车的记载,也出自他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位颇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者笔下,胡斯战车所组成的车阵仿佛一头变幻无穷、吞噬一切的巨兽:“战斗信号一旦发出,车夫们就会驶向敌军,按照先前的布置组成某个字母的形状。经过训练的塔博尔派很熟悉车与车之间形成的通路,敌人却落入了绝望的迷宫,找不到从哪里出去,仿佛被困在一张网上。如果敌军像这样被打散、分割和孤立,步兵就能轻松地用刀剑和连枷彻底将其击败,或者敌人会被站在车上的射手打倒。日什卡的军队就像一支有许多手臂的怪兽,出人意料地迅速抓住猎物,将它捏死,吞下它的碎片。即便个别人成功逃出了车营迷宫,他们也会落入外面列阵的骑兵手中,在那里被杀死。”

▲庇护二世关于胡斯战车组成车阵“吞噬”敌人的记载与电影《赤壁》中精致的阵图构型一样天马行空却不合逻辑

对于后世学者而言,庇护二世即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同时也是胡斯战争的亲历者,因此,在研究胡斯战争时,很难不受这位地位尊崇的前辈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不少关于胡斯战车的记载,都对其进攻时的犀利着墨颇多。

如果抛开这些名人效应不谈,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仿佛玄幻小说一般的形容,显然不可能是真实场景的复现。胡斯战车并非真正的“坦克”,甚至可以说,这种价格低廉的载具,甚至是由农场大车改装而来的,它配备的马匹甚至比不得上古代战车的标准,毕竟后者是贵族们用于冲杀破阵的坐骑,而前者只不过是一群忍无可忍的农夫、市民用于反抗暴政的防卫武器。

事实上,在作战时,胡斯人往往会将马匹安置在环形战车阵的内层加以保护,根本不会在这么危险的时候驱使这些昂贵的大牲口。毕竟,如果他们真的富裕到把马当做消耗品,胡斯教徒又怎么会被逼得向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老爷们挥动镰刀呢?

参考文献:

1、汉斯·德尔布吕克《战争艺术史》

2、赵爱华《浅析反胡斯十字军失败的军事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火枪,战车,装备,作战,历史,欧洲,的武器,火炮,胡斯,坦克,知识科普,火枪,战车,吕克,胡斯军,胡斯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火枪,战车,装备,作战,历史,欧洲,的武器,火炮,胡斯,坦克,知识科普,火枪,战车,吕克,胡斯军,胡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火枪,战车,装备,作战,历史,欧洲,的武器,火炮,胡斯,坦克,知识科普,火枪,战车,吕克,胡斯军,胡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