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骂遍民国无敌手,却从不骂蒋介石,病逝后老蒋送他6个字!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另外,他还有个身份标识,就是民主战士,老黄觉得,称其为斗士更为恰当。因为,他的文章有着投枪与匕首般的杀伤力,他是用笔战斗的战士。
鲁迅的杀伤力,就体现在他的“骂”上,也就是在报刊上与人唇枪舌剑。鲁迅有篇著名的杂文,叫《“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就是为回击《拓荒者》而痛骂梁实秋的:
鲁迅不仅骂男人,也骂女人,比如那个因鲁迅之骂而被后人记住的中国首位女性大学校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
杨荫榆是个非常有个性的新女性, 做事认真,也死板。身为大学校长,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反对女学生上街游行,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
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开除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召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
杨荫榆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尤其以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更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最终因为保护乡邻而被日寇杀害。
鲁迅的骂战是不分文人与学者的,比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成名前,与鲁迅也有过一桩笔墨官司。当时,鲁迅与李四光同在北大任教,两人的人生才有了一段交际的岁月。
李四光不仅仅担任北大的老师,还担任了图书馆的副馆长,而鲁迅仅仅是一个北大的老师。鲁迅从别人那里的闲言碎语得知这件事以后,当时就发文抨击李四光——身兼数职,拿着许多工资,恐怕心思多了学业上就会出现问题。
李四光是个理工男,对于鲁迅的抨击,只好求到徐志摩,让徐志摩撰文为自己正名。徐志摩在文章中澄清,李四光先确实在任教和担任图书馆的副馆长,可他已经不再领作为教师的工资了,仅仅领在图书馆的五百块钱工资,然而这五百块钱还要从中间扣除一部分用来为图书馆买书籍和其他用品,这下这件事情才真相大白了。
被鲁迅骂过的名人,还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诸如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郭沫若、周扬、夏衍、朱光潜、施蜇存、丁玲、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等。
鲁迅一身都是硬骨头,他不会只骂那些无权无势的文人同道,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更是丝毫不手软,就连手据生杀予夺大权的要人,他也照骂不误。比如戴笠,那可是个连日本人怕得要命的主儿,鲁迅先生照骂不误。
但是,纵观鲁迅一生,却从没骂过被许多人都骂过的独裁者——蒋介石,这多少让人有点不解。
鲁迅与蒋介石是浙江老乡,两人的老家相距不足150公里,虽然两人的人生并无实际“交集”,但是,从零星的史料与当事人的文章中,我们仍可以发现,两个人还是有些“惺惺相惜”的。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爱好之一,就是疯狂兼职,据统计,蒋介石的职务约在80个以上;其中较重要、为长期性质者,约有30个左右。其中,他还短暂兼任过教育部长。1930年10月28日,教育部长蒋梦麟、次长刘大白辞职,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蒋介石以行政院长名义自兼教育部长。
当时的鲁迅非常活跃,因为写了许多抨击当局的文章而遭到通缉。蒋介石兼任着教育部长时,鲁迅在教育部也有兼职(先后任佥事与特约编辑),两人算是间接的同事。
兼任教育部长不久的蒋介石就收到密告:“教育部那个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通缉在案的鲁迅。”告密者的本意是想借此邀功,没想到蒋介石却对告密者说:“你找个他在部中的好朋友去告诉他,我很高兴能与他共事。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段时间,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
后来,收到消息的鲁迅,拒绝了蒋的“好意”,他不想与这个重权在握的浙江老乡走得太近,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鲁迅在教育部任佥事时,一个月有300元现大洋的薪水,后来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职务被免,每月300元的现大洋又继续拿了多年,这不能说与蒋的关照有关。
抗战前夕,鲁迅肺结核病严重,乃至卧床不起。蒋介石知道后,立刻指示拨出一笔钱帮助鲁迅到日本治病。蒋介石说:“我是浙江人,我知道浙江人的脾气,鲁迅是吃软不吃硬的。送他去日本养病,他就不会骂人了。”但是,这次仍然被鲁迅拒绝了。
虽然鲁迅一再拒绝蒋介石的“好意”,但是,他在内心深处对他这个身居高位的小老乡也是存有一丝好感或期待的,所以,终其一生,没在公开场合骂过蒋介石。
最终,鲁迅先生因为肺结核,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走完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
鲁迅病逝,惊动了无数国人,很多政界名流、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挽联。身为国家元首的蒋介石,也委托上海市长吴铁城到灵堂致哀,并以他个人的名义敬献花圈——花圈上题写的是很普通的六个字:“鲁迅先生千古!”
这六个字,不褒不贬,中规中矩,文如其名的中正平和,也与两人之间的“交情”相契合。
有人说,鲁迅先生也是识时务者,因为,当初有人劝说鲁迅用真名去骂蒋介石时,遭到鲁迅拒绝,他认为这样做风险很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鲁迅虽然嫉恶如仇,但是,仍然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
我们不能对鲁迅求全责备,保全生命,才能继续战斗。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