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末清初历史的人,对于清朝入关后,实施的剃发易服不陌生。
但是一说到剃发易服,就总是绕不开一个人物,那就是降清的大臣孙之獬。
据说清朝实施剃发易服,都是孙之獬出的馊主意,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1、孙之獬劝说剃发易服是孤证
目前关于降臣孙之獬,劝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实施剃发易服的记载,仅见于清初的《研堂见闻杂记》一书。
根据书中的说法,清朝刚入关进京的时候,对于发式、冠服并没有强制要求。明朝的降臣、降将,仍然是束发、穿明装,分为满、汉两班上朝。
有个山东进士叫孙之獬,这货降清之后,为了讨好摄政王多尔衮,就率先剃发易服,希望独得多尔衮的欢心。
结果上朝的时候,他想进入满班,却被满班大臣推了出去;想进入汉班的时候,也不被汉班大臣所接受。孙之獬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乃归满班,则满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
于是孙之獬一不做二不休,就跟多尔衮上书说: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老大你入关统治中原后,虽然臣工百姓都接受了统治;但是他们还穿着明朝衣冠,还保持着束发的样子,这还是明朝的旧俗。这能行吗?新朝新气象,坚决不能容许他们怀旧。这不是老大你征服了明朝,是明朝的文化习俗征服了你啊!
这下可好,直接就捅了多尔衮的痒痒肉,于是多尔衮下令剃发易服,导致江南民怨丛生。
反对剃发易服的抗争此起彼伏,比如著名的江阴八十一日,就是带发效忠大明朝的典范。
“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当然,孙之獬的馊主意,为了招来了现世报;顺治四年的时候,谢迁领导的抗清义军,攻破了在孙之獬的老家淄川县。但是孙之獬正在家赋闲,于是被义军抓起来处死。据说为了惩戒他提出的剃发易服,还在他的头上插上猪毛,给他“人工植发”以作羞辱。
想必这个故事大部分都听说过,是个关于剃发易服很主流的故事,多少人对他的馊主意恨之入骨。
但实际上,关于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则漏洞百出的故事;除了孙之獬的下场靠谱外。
而关于剃发易服这事,还真就跟他没啥关系,压根就不是他提出来的。
他就是人为树立起来的“靶子”。
2、剃发易服的始作俑者不是他
查《清世祖实录》,故事中所谓的山东进士孙之獬,开篇就是一个错误;他降清的时候,压根就不是什么进士,正经是被授予礼部侍郎的职务。
最重要的是,多尔衮入关定鼎燕京的时候,压根就见不到孙之獬;因为孙之獬还赋闲在山东淄川老家。
这事就得扯到明朝天启年间了,因为孙之獬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所以后来被削籍罢官。直到清军入关后,他才受到招抚山东的侍郎王鰲永推荐,被多尔衮召到京城觐见,授予礼部侍郎的官职。
而这个时候已经是顺治元年十一月了;可多尔衮入关进京,则是在顺治元年五月。
俩人怎么可能见面嘞?
虽然故事编的有鼻子有眼,但孙之猢压根不可能,给多尔衮出主意剃发易服。
下令事实剃发易服的,其实就是多尔衮自己,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多尔衮带领清军进入京师;
五月初三日,他就下令剃发易服了,还真有点火急火燎的感觉:
“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兵部曰: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出之水火而安全之。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檄文到日,薙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清世祖实录》)
当然,这里只是要求剃发以示归顺,还没有发展到易服的程度;而且没有强制要求,反而是给出一定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剃发归顺。
如果真的不愿意剃发,也没有说直接杀头,还是在“苦口婆心”的劝谕:
“有虽称归顺而不薙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核地方远近,定为限期。”(《清世祖实录》)
这里主要是用剃发和不剃发,区别军民人等是否归顺清朝的标志,没有赋予其他意思。
当然,多尔衮的这个剃发令,其实是有点理想状态;他以为一纸诏书发出去,军民都会剃发归顺,其实没人买他的帐。
但同一天,他又发布了一道命令,这次不但要求剃发,而且要求易服:
“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实录》)
这应该是多尔衮或者说是清朝,第一次把剃发和易服联系在一起了,而且语气极其严厉。
但是这个剃发易服的命令,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而是针对归降的明朝官员和将领的:
“又谕故明内外官民人等曰。”(《清世祖实录》)
内外官民,就是不论是京师的归顺官员,还是地方的归顺官员,都要剃发易服遵从朝廷要求。
因为这道剃发易服令的后面,跟的就是对归顺官员的要求:
“各官宜痛改故明陋习,共砥忠廉,毋朘民自利。”(《清世祖实录》)
人家通篇都是对“各官”说的,至于平头百姓,只需要剃发即可;易服暂不做硬性要求。
因为几天后,多尔衮就对三河县的“乱民”下旨强调,甚至是“谆谆善诱”的说:
“速改前非,遵制薙发,各安生业。”(《清世祖实录》)
易服也没到百姓这一步,只是剃发而已。
但到了五月底,由于剃发令引发动乱,所以多尔衮下令取消:
“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朿发,悉从其便。”(《清世祖实录》)
清楚的剃发易服,其实最主要的是围绕剃发进行的;剃发是区别归顺与否的标志。
易服则只是对归顺官员要求。
毕竟你当清朝的官,肯定得穿清朝的“工作服”;老百姓穿啥都无所谓。
但清朝平定南明后,多尔衮又重启了剃发易服令,并激齐了更大的反抗。
所以剃发易服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是多尔衮一手操办的,他才是正经的罪魁祸首。
跟孙之獬还真没啥关系。那孙之獬怎么就被数成靶子了呢?
3、孙之獬是主动剃发的表率
虽然剃发易服的施行,跟孙之猢的教唆没有关系,但并不意味他站在干岸上。
他之所以被数成靶子当典型,自然也跟他的阿谀谄媚离不开,说到底就是他自己作的。
顺治二年八月的时候,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等人,纷纷上书弹劾弘文院大学士冯铨,贪赃受贿的恶劣行径。
本来这事跟孙之猢没有关系,但孙之獬手贱收了冯铨之子冯源淮的贿赂,所以他也被人顺手弹劾了。
“礼部左侍郎孙之獬,受源淮贿,遂收为伊标中军。”(《清世祖实录》)
最后事情闹到了多尔衮面前,多尔衮下令对孙之獬无罪释放了,原因也很简单:
“孙之獬于众人未薙发之前,即行薙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清世祖实录》)
什么意思呢?孙之獬就是主动剃发易服的表率啊!人家还没有下剃发令呢,他就主动留起了金钱鼠尾;人家还在反对清朝衣冠,孙之獬就号召家里的男女老少,全体穿上了满洲服侍。
就是“觉悟”很高的样子。
这就是孙之獬的原罪。
别人听说要剃发易服的时候,都是能拖就拖,就无视就无视;就他自己积极主动,响应国家“移风易俗”的号召,开了主动剃发易服之先河。
这在多尔衮看来,那绝对是大忠臣,至少是个榜样人物;所以这次孙之獬平安落地,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那些检举揭发他的大臣,还被扣上了“结党谋害”的罪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孙之獬虽然没有教唆剃发易服,但他主动剃发易服这件事,就让人恶心反感的很。因为剃发易服是摄政王多尔衮主导的,所以臣民们自然不敢去骂。
于是积极响应剃发易服的孙之猢,就成为很好的泄愤靶子,以至于有了他挑唆的故事。
怎么说呢?真就是自己作的;不过他也是遭现世报最快的,最后被抗清义军抓起来干掉了。
“原任招抚江西兵部尚书革职孙之獬,被贼支解死;其孙兰滋等男妇九人,同时遇害。”(《清世祖实录》)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