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人口峰值存在很大争议,学界看法从4400万到一亿不等,其中最被认可的数据是7500万左右,高于同期东汉王朝的5500-6500万。众所周知在古代史上华夏民族的农业天赋是冠绝世界的,农业天赋远不及华夏民族的罗马人,如何建设出人口多达7500万的罗马帝国呢?这就需要从地缘、气候、环境等一系列因素讨论起。
幸福的二世纪
罗马帝国的人口在公元2世纪晚期达到巅峰,此后因为安东尼瘟疫的爆发开始下降。二世纪的罗马,甚至被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称作“人类的生存状况最幸福最繁荣的时代”,以歌颂罗马帝国五贤帝时期的贤明统治。
然而,这一成就也许并不能完全归功于统治者的能力,而是和气候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700年前开始持续至今的地质年代,被称作全新世;相对于此前的冰河期,全新世的气候是较为宜人的。然而全新世实际上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气候时期,温暖期和小冰期交替发生。
而就罗马的历史而言,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是一段气候最优期,也正是这三百多年间罗马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性大帝国并越来越繁荣,而东方的华夏帝国也正是在此时茁壮成长。气候最优期在环地中海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温暖、潮湿、稳定的气候,这是建立农业帝国非常好的时间窗口。
在气候最优期,罗马帝国得以规避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增加的能力远远大于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的规律,至少推迟了马尔萨斯陷阱残酷逻辑的应验。
在这一时期,农田被飞速开垦,大量城镇被建立,各种技术快速发展,地中海世界在罗马统治的和平下被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起来,商贸促进了物质的全面流通。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帝国境内能够维持高生育率,最重要的是,帝国有足够的能力养活激增的人口。
但这并不足以解释罗马帝国的人口为何高于东方的汉帝国,因为汉帝国同样享受着气候最佳期的红利。要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探究其他方面的因素。
农业技术与灌溉
地中海气候体现出雨热不同期的特点,似乎在农业条件上比不上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东亚。但是多雨对于植物生长绝不是一味的有利,而罗马帝国发达的灌溉系统则使得帝国的农业产量还要胜过东方的汉帝国。
两汉时期的农耕技术是要胜过地中海世界的,在汉代"牛耕法"、"代田法"等耕作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生产工具也有很大改进。而罗马帝国依赖于奴隶和隶农进行农业生产,奴隶主们对节约劳力的用具和农业革新没有兴趣。罗马时代虽然有犁,却非常原始;风车也不为人所知。水磨已经出现,但数量很少。
然而,在农业方面,罗马以高架引水桥和水渠的建设闻名,以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建设来增加宜耕地的面积,提高作物的产量。在工程技术以及水利设施方面,罗马远远地把包括汉朝在内的世界其他文明甩在了身后。
中国汉代时期,对帝国南方的开发程度有限,粮食作物仍以粟米、麦子为主。我们需要注意到,除了稻米相对高产之外,粟麦等北方作物在封建时代的产量是非常之低的,因为农业技术发展带来的增产也很有限。哪怕到了明代,小麦的亩产(明代一亩合现代0.9亩)也不过一石(120斤),汉代的亩产则在100斤以下。
而罗马发达的灌溉系统在地中海世界带来的增产却完美弥补了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的劣势。在夏季,过多的雨水也可能造成洪涝灾害,阴雨天也不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储存糖分。而以引水渠为代表的罗马灌溉系统提供的水量是可以控制的,地中海气候则能在夏季给作物提供充足的光照。
显然,在稻米经济全面发展起来之前,罗马帝国的灌溉系统在农业上的加成作用,胜过了东方的农耕技术优势,这就使得罗马帝国能生产更多粮食,并养活更多的人口。
交流系统的对比
比起东亚世界,罗马帝国拥有更加发达的物质交流系统,这既有地缘上的客观因素,也有罗马人主观建设的成果。
客观上,地中海的风浪远小于大洋,且罗马帝国时期的船运技术非常发达,海运效率高,风险低。
由于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当做内海,地中海的海运能够覆盖帝国的大部分疆域。来自叙利亚、埃及、北非等粮仓的粮食被运输到帝国的欧洲部分,尤其是地狭人稠的意大利(罗马帝国巅峰时代意大利人口多达1400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5人)。甚至黑海方向,乌克兰黑土地生产的过剩粮食也被粮船输送到罗马帝国的心脏,作为口粮的补充。
在主观上,罗马人对于道路建设的重视也促进了帝国内部的流通事业,更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
汉帝国虽然也重视道路系统,修筑了大量的驿道、驰道,但无论是土木工程技术抑或建造里程都比不上罗马帝国。此外,在汉帝国广袤的疆域内,也有着更多的崇山峻岭阻隔,不利于道路交通。
因此,在汉帝国,粮食转运的成本就要高得多,路上会有更多的损耗。由于汉帝国的政治中心位于西部的洛阳和长安,当京畿地区人口快速膨胀之后,便必须依赖于华北平原输送而来的粮食,这些粮食需要逆黄河而上,并越过一系列地理险阻,在运输时遭受巨大的损耗,这越发加重了帝国的粮食压力。
边防压力
罗马帝国在晚期边防压力远大于东亚帝国,由于边境线过长而被蛮族无孔不入的侵袭蚕食摧毁。但事实上,在巅峰时代,罗马帝国的边防压力是远小于汉帝国的。
对于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来说,双方都拥有对周边蛮族的军事技术和组织制度优势。罗马军团的无坚不摧自不必说,而汉帝国也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
但是,在奥古斯都时期,罗马人只需要16.8万常备军加上少量辅助军团(辅助军团大部分只是充当辅兵,参与作战的很少),就能维持漫长的边界线的稳定,在帝国巅峰时代,蛮族根本无法突破帝国的防御体系。
这是由于罗马周边的蛮族一般不具备强悍的骑兵,甚至没有充足的马匹储备。而中欧的黑森林和巴尔干半岛的群山,显然也不利于大量骑兵的驰骋。因此依托于边墙防御的罗马军团,通过相对静态的防御就能阻止这些蛮族深入腹地袭扰。
东方的帕提亚人倒是以骑兵闻名,但是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之间有广袤的叙利亚沙漠阻隔,北边交界处则是崎岖的亚美尼亚山地,帕提亚人能够发动进攻的区域非常有限,这就使得罗马人只需要依赖于一系列坚固的城池堡垒,就能维持东方边界的安全。
当然,帕提亚的实力也和罗马相去甚远,并不足以对其造成威胁。
而在东亚北面,有着广袤无边的蒙古大草原和古代世界最充足的马匹储备,北方游牧民族的犯边是历朝历代为之头疼的痼疾。哪怕是在西线,羌人也以他们剽悍的山地骑兵闻名,甚至一度制造了几乎让东汉王朝整个关陇地区溃烂的庞大羌乱。
显然,拥有大量骑兵的蛮族可以回避正面对抗能力的劣势,通过快速机动的劫掠作战对于农耕帝国造成巨大的损害,并在帝国大批野战军抵达前随风远遁。因此,汉帝国的边区要承担更重的边防压力,并更多遭受蛮族的残害,繁重的兵役徭役和蛮族的死亡威胁都不利于人口的增长。
小结
综上所述,一系列因素造就了看起来比汉帝国更加繁荣的罗马帝国。但是2世纪结束后不久,气候变冷,原来的土地-人口关系逐渐崩溃,导致罗马人地的粮食矛盾急剧上升,罗马帝国内部的一系列矛盾被引爆而出。而蛮族在军事技术上不但逐渐缩小了与帝国军队的差距,他们也拥有越来越多的骑兵,漫长的边界线成为压垮帝国的不能承受之重。在小冰期的席卷之下,曾经无比辉煌的罗马帝国一步步走向了末路……
可见,无论是多么风光的帝国,多么辉煌的巅峰,都无法抵御历史长河的侵蚀。随着环境、资源、社会的缓慢变化,帝国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