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平台前军政官员曾出现矛盾,平台后施琅力主在台设府管理

清朝平台前军政官员曾出现矛盾,平台后施琅力主在台设府管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吴人编写的《临海水土志》,就已对台湾作过明确记述,三国时孙吴政权曾派人去台湾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陆赴台开拓者已达十余万人。只是,在明朝中期后,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扰台湾,明末,荷兰人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占据了台湾全岛,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幸好,在明末清初,有闽商郑成功家族,靠海上贸易积累起来的经济力量,将台湾从荷兰人手里抢了回来。当时,郑芝龙、郑成功、郑经家族是明末清初兴起的著名海商家族集团,在台海一带具有强大的商业实力,郑氏集团拥有“海陆十大商”,由“仁、义、礼、智、信”的“海五商”和“金、木、水、火、土”的“陆五商”构成。其对外贸易遍布东南亚各地,并与日本、欧洲一些国家也有海上商业往来。大规模的商业交往和贸易活动,使得郑氏集团积累起雄厚经济基础,因而也有了组建家族军队的经济基础。

郑成功原名森,他曾被南明第二位皇帝朱聿键赐国姓“朱”,并赐名“成功”,称“国姓爷”,又被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为“延平王”,称“郑延平”。郑成功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并于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南明朱聿键的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招来沿海各地军马,于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此后,郑成功成了南明反清的一面旗帜。郑成功曾率兵与清军多次激战,特别是兵伐潮州、北伐南京,表现出反清的坚强斗志。清廷也多次想招抚郑成功,但皆被拒绝。

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继位,清廷加紧了对郑经的招降步伐,但都没有成功。后来,郑经病死,郑经之子、年仅12岁的郑克塽嗣立,但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此时,郑克塽年少,台湾政权不稳固,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后,也有了军事力量来对付台湾,因而,清廷对台湾的政策,由招抚转变为进剿。

收复台湾被提上了日程,施琅任水师提督

郑克塽继位为延平王之后,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台湾政权不稳,是清军进攻台湾的好时机,但是,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却提出了反对意见。随后,内阁学士李光地建言推举施琅担任平台将领,总督姚启圣也赞同,于是,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将原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由施琅任水师提督。

李光地

李光地和姚启圣之所以推举施琅任平台将领,而康熙帝随即任命其为水师提督,这是有原因的。

施琅(1621年——1696年)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在海边长大,他原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他跟随郑芝龙降清。但因不满清军将领对他的轻视,不久,他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只是,施琅是有主见有傲气的将领,郑成功手下亲信曾德曾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不能忍受,借故杀了曾德,因此而与郑成功发生了矛盾,后来,矛盾激化,郑成功杀了施琅父亲和兄弟。施琅与郑成功结成家仇,无法继续在抗清队伍中待下去了,于是,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李光地和姚启圣是比较了解施琅的,他是当时进攻台湾郑氏集团的最合适的统兵将领。

首先,施琅生长在海边,自幼随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精通航海,对海疆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在从军之后,他多次转战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是很出色的水师将领。

其次,施琅与一般的海商生意人不同,他通晓水师的战法、阵法,而且,他一贯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他不是鲁莽的将领,而是很有韬略的水师指挥官。他对台用兵的方略是经过再三深思而拟定的。他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以及一整套实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还有,施琅对武力统一台湾很有信心。

施琅

再次,施琅降清前是郑氏集团的重要将领,对台湾郑氏集团内情非常了解,对郑氏集团的政治、军事状况了如指掌,他海战韬略令郑军官兵所畏惧。而且,他对郑氏有家仇,他希望能打败郑氏集团。而清廷不会担心他与郑氏集团有勾结。中的故旧很多,为他争取内应和行情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第四,施琅不但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对统一充满信心。

所以,康熙帝对李光地和姚启圣推荐施琅任平台将领比较满意,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部署平台的军事事宜。

平台前军政官员出现矛盾,施琅执掌平台大权

平台前,依照康熙帝的计划,是想由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陆师提督万正色、水师提督施琅一起商讨平台的作战计划,联手打击郑氏集团。

可是,当时的平台前线福建的军政官员存在着不同的主张和一定的矛盾。姚启圣作为福建总督,又是在郑经死后最先提出平台的,他想掌控全局,指挥平台的主要事务;但是,施琅却感到他与姚启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因而,他想摆脱姚启圣等人的节制,全权指挥进攻台湾的军事事务,双方的意见难以统一。最后,经上奏上,康熙帝作出了决定。

康熙首先批准巡抚吴兴祚负责平台的后勤保障,接着,令姚启圣和施琅共同出兵征讨台湾。康熙此举,据学者分析,有他作为帝王的用意,他相信施琅指挥海战的出色才能,想让施琅指挥水师平台,但是,他又不能让长期在海上征战、熟知台湾军事力量的施琅独掌平台的权力,担心平台获胜之后,留下新的麻烦,所以,他让姚启圣一同出兵,以之来节制施琅。而姚启圣虽为福建总督,也熟悉军务,但在海战方面,他的指挥能力和对郑氏集团的了解,不如施琅,所以,又需要施琅来指挥水师。

姚启圣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682年6月10日),清军水师的先头部队抵达铜山岛,但姚启圣和施琅却仍在争执出兵时机和指挥权问题,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顺风顺势来攻击郑氏水师;而施琅却主张利用夏天的西南风,避免冒风险,稳妥攻台。

施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他在指挥海战方面,有其独到的才能。施琅之所以力主清军水师一反在东北风季节渡海作战的惯例,而选在西南风始发的六月中旬出兵,这是因为:“北风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功,不过七日,举之必矣。”施琅见解独到,他看到了利用西南风,才是渡海的优势。

可是,姚启圣等却强烈反对施琅的主张,他们认为,水师出海,必须顺风顺势,进击澎湖、台湾,只有充分利用西北风,才能占有优势,有效打击郑氏水师。

双方争执不停,最后,康熙帝于十月初六(11月15日)作出裁定,由施琅负责指挥前线作战,而姚启圣改任负责后勤作业,自此,施琅终于如愿地取得了平台的指挥大权,全权统帅清军水师。十一月初三(12月1日)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以做好来年夏天征台的准备。

澎湖海战

施琅的平台计划,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首先,若是在冬天西部风大时出海,有可能在海上遇到狂风,不得不在中途抛锚,如此一来,就危险了。其次,施琅在渡海的航路上,没有选择以往从金、厦出航而奔向台湾的途径,而是一反惯例,从靠南的铜山岛出发,利用西南风,直取澎湖以南郑军设防薄弱的各个岛屿,而占据这些岛屿,可以作为攻台的基地。有利于下一步向北转入澎湖海域,顺风顺流列阵对敌。再次,澎湖海域六月多风,而且多是温和的西南风,这有利于清军水师集中兵力攻击敌军水师。可见,相比较而言,施琅的平台策略,比姚启圣要更妥当更切实一些。

郑氏集团的军事动向和防卫措施

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起,清朝实施迁界令,这严重打击了郑氏集团的海上贸易,以及其军队的粮食补给,致使郑氏集团的军队出现了给养上的困境。当时主政的郑经下令澎、台居民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而军队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来充军军饷。这种对民众横征暴敛的举动,以及损害军官利益的举措,使郑氏集团的军队战斗力逐渐减弱。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退守台湾,澎湖成了前线的军事要地,但由于远离台湾,防守相当脆弱。同年十月,施琅抵达厦门,郑军内部傅为霖拟作清军内应,但事情败露。此时让郑经感到澎湖防守有问题,于是,郑经才派郑军名将刘国轩前往澎湖,加强澎湖的防卫。刘国轩抵达澎湖后,在娘妈宫、风柜尾、四角屿、鸡笼屿等筑城设防;并在东莳、西莳、内堑、外堑、西屿头、牛心山等处设置了炮台,此外,还在海边建造矮墙并配置火铳,全面加强了澎湖的防备力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准备进攻澎、台的消息传到了郑氏军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澎湖的防卫,刘国轩又从台湾本岛调度乡兵到澎湖,强化防守;并将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为军舰,包括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等,共有各类船只200多艘,做好了与),准备在澎湖与施琅决战。

刘国轩

刘国轩熟知海战,是水师名将,他在澎湖的布防可谓万无一失。只可惜,刘国轩遇到了更厉害的对手施琅。

施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败郑氏水师,平定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派出3000人同施琅一起出征,当时,清军约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清军当晚在八罩岛过夜。次日(7月9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急忙向刘国轩报告。十六日(10日)施琅以速度较快的鸟船作为先锋,进攻娘妈宫。刘国轩令邱辉为先锋,由林升、江胜指挥水军出击,而他自己守在娘妈宫港口督战。

当时,海上风大,清军不敢全线出击,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船寨。蓝理打得非常艰难,施琅又再派出第二波鸟船,加入战斗,但交战不久便遇上涨潮,水流很急,部分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林升等率领的郑军趁势将舰队展开,分成两翼,意图包围清军。施琅见前方的鸟船战队十分危险,便亲自率船队突入郑军,力图救出蓝理等。不过,他的突袭被林升发现了,林升急率船队对施琅进行围攻。激战中,双方都有受伤,施琅被火铳射伤右眼,还好没有失明; 林升也被炮火打断左腿。林升负伤后,郑军顿时缺少指挥,施琅趁机突围撤离。

十七日(11日),施琅在返回八罩岛,这八罩岛地形很险恶,在台风季节非常危险,若遇到暴风,船只很容易被刮后撞击岛边的暗礁,幸好,那几日没有刮台风。刘国轩探知清军船队在八罩岛休整,他便亲自率船队去袭击,不过,刘国轩因为出师太急了,被有准备的施琅率军击退。施琅趁势于次日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屿和桶盘屿。

施琅平台之战

二十二日(16日)早七时,军国几日休整后的清军船队,恢复了战斗力,施琅创新编组船队,公布严格的赏罚措施,决定对郑军发起总攻。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施琅大胜。

鉴于台湾水道险恶,施琅没有乘胜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而是采用各种“攻心术”。

施琅

首先,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战后巧妙安置,施琅力主设府管理,保留台湾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新的争论却展开了,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意见不一。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也有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以施琅为代表的这一派“纳台入版派”说服了康熙帝,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是很美丽的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宝贵岛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台湾,施琅,福建,姚启圣,平台,水师提督,将领,郑成功,军政,集团,知识科普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台湾,施琅,福建,姚启圣,平台,水师提督,将领,郑成功,军政,集团,知识科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台湾,施琅,福建,姚启圣,平台,水师提督,将领,郑成功,军政,集团,知识科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