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希特勒诉求和平,丘吉尔却说往死里打,看透因由,败家子改写二战

希特勒诉求和平,丘吉尔却说往死里打,看透因由,败家子改写二战

学历史,学历史,历史里藏着一切的智慧-丘吉尔

二战大博弈二:败家子丘吉尔?

前文可见:https://www.toutiao.com/item/7063351534096007692/ (二战英国的4重无奈,跟今日美国有多像?无论如何腾挪都难掩失落)

引言: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再也坐不住的英法终于选择了对德宣战。

只是这宣战,却从静坐开始,战壕中不断咒骂张伯伦的士兵,让力主绥靖的张伯伦,成了英国众矢之的,不信任越来越多,也让这老练的政客,变的焦躁不安!

焦躁不安后,他想到了曾经的战友(政见不合),以坚决抵抗闻名的理想主义者丘吉尔。

在战争开启之后不久,他就让这个年已65岁,可以领退休金的老头加入了自己的战时内阁,担任至关重要的海军大臣。

65岁的丘吉尔,没有寻常人可见的老态,反而精力充沛。

用他的秘书约翰·科尔维尔所言的就是,这个老头,雄辩不减当年,口条依旧发达,肉眼可见的秃顶,也让他能将更多脑力用来思考国家战略。(非原话,加工过的)

正因为这特质的加持,还有人生最后数年的光耀,让无数人忘记了他另外一个知名的身份,著名畅销书作家、艺术家,仅仅对他的另一个标签,政治家、战略家有印象!

为何会如此,就和大器晚成的丘吉尔,在人生最合适的时候,遇见了国运的跌宕起伏,命运跟国运交汇,引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有关。

一:务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跟前任张伯伦比,丘吉尔是一个对外务实,但却做派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这定论或许让人摸不清头脑,相对于坚守原则,高谈理想和平,最后被忽悠瘸了的张伯伦,丘吉尔这个践行战争的人居然是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不应该是张伯伦那样,被所谓虚幻的和平,忽悠到连妈都不认识的人吗?

可事实恰恰相反,顺应民意的张伯伦,竭力维持帝国稳定的张伯伦,用有限的战略资源权衡时局,维持帝国局面的张伯伦,才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

他能为了英国的利益,牺牲小国的利益,能为了维系自治领稳定,不选择开战,能为了呼应国内民意,纵容希特勒野心,却在最后机关算尽,遭遇了实用主义者希特勒的疯狂抽打。

他坐不住了,也让治下的英国百姓坐不住了。

于是,一个张狂的理想主义者出现了!

在他的世界中,凡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听命者,自信的他,对于所谓的女权主义,精英主义,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

这让丘吉尔从里到外,都有孤傲气质,这气质很有没落帝国范,也有曾经的贵族骄傲在内。

这样的秉性,让丘吉尔从不是一个亲民的,会呼应舆论和民意的领袖,反而多了几分堂·吉诃德式气质在内。

虽千万人,亦不为之止步。

让丘吉尔成了和平时代的被抛弃者,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最佳人选。

和平的氛围下,丘吉尔就会被人疏远,因为爱好和平的英国人,不喜欢所谓理想主义的战争贩子,为了帝国荣光,牺牲一切的人。

但危机时刻,战争步伐临近的时刻,他就成了民众的主心骨。

基于此,才有了丘吉尔在战争爆发后,一步步走上权力中枢的成因出现。

二:送一程的张伯伦,走上巅峰的丘吉尔。

闪击波兰之后仅数小时,急不可耐的张伯伦,就找到了在战争爆发前,精准预言战争必定会到来的丘吉尔。(可见上一篇)。

在一场会谈后,丘吉尔接受了张伯伦邀请,加入战时内阁成了海军大臣。

上任之后的他,立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开始指挥英军行动,结果一上任就是乌龙球。

一战的思维惯性,让邱吉尔深信,英法对战德国的防线,将是法国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

拥有如此完备的防线,欧陆正面战场,将在马其诺防线哪里迎来一战时一样的西线僵局。

陆战僵持了,拥有海空军优势的英法,如果合理利用海军优势,必定会出奇制胜。

为此,他主张发挥英法海军优势,抢先占领跟德国经贸来往密切的中立国挪威,直接掐断德国的战略资源输入,并且封堵住德国北海航道,让德国人望洋兴叹,让英国本土更加安全!

这谋划看似不错,背后的算盘也有一有二,但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首先:英法联军的效率底下,还有高层的犹豫不决,让海军行动迟缓。

其次:英法两国行动迟缓了,但德国的动作却一点不慢,先行一步在4月9日,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诠释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狠狠收拾了英法一顿。

最后:德国收获了胜利,也让英法两国,这两个主张发动进攻的国家,将破坏中立的名头,给了纳粹德国。

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名气保住了,吃得亏不算多,可,国内顶不住了啊?

1940年5月,波兰的惨烈失败,德国的北欧胜利,还有紧锣密鼓准备西线攻势的做派,以及英法联军的应对迟缓,让张伯伦在下院遭遇了不信任议案!

实事求是地说,这战争谋划,是丘吉尔力主,跟张伯没啥关系,结果追究的却是老张。

舆论矛头,还有斗争目标集中在张伯伦哪,不知老张是否会一口老血吐在丘吉尔脸上?

但张伯伦没有推卸责任,原因无他,每个国家其实都有英雄人物,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挺身而出。老张也不是一个拧不清的人,一看自己遭遇诟病,预感时日无多的他,诠释了什么讲壮士断腕为后人。

1940年5月8日,张伯伦主动提出辞呈,并强烈建议丘吉尔上台组阁。

1940年5月10日下午6点,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召见丘吉尔,给予了他信任票!

不辩解,不推脱,一力承担所有责任,用牺牲自己的方式,让续任者收获满满信任。

大英帝国最危急最困难时刻,张伯伦牺牲自己,换来丘吉尔轻装上阵。

不要内讧,不要纷争,只要团结!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吧?

也是大英帝国即便多党政治,依旧能称雄世界数百年的底蕴所在吧?

舍弃了一切的张伯伦,让丘吉尔能轻装上阵,还留下了一个左右胜负的关键给丘吉尔,这就是:“超级机密”项目。

一个在随后的战争中,让英国谍报机构,全面掌控德国情报,引导德军行动的超级密码项目。为了能保留这个项目,张伯伦在临走那一刻,力排众议,坚决保住了项目负责人孟席斯和“超级机密”,项目,为丘吉尔后续翻身,埋下了伏笔。

随后就有了牺牲一座城(考文垂),也要让德国相信的事出现,当然那是后话,有暇在说。

三:时局。

1940年5月10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可谓临危受命。

原因无他,后续不到两个月时间内,欧洲风云色变。

上任当天凌晨,丘吉尔就悲催地发现,西线战场的平静被打破。

德国军队在北海直到马其诺防线之间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乘虚而入的德国人,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一系列小国的占领,直接打穿了英国、法国的战略缓冲区和进攻空挡区。

原本指望的马其诺防线,没啥用了,随后德军,在曼施坦因计划的指引下,开始快速进逼!

5月20日,德军第二装甲师抵达大西洋西岸,完成了对英法联军北翼合围,正面B集团军也打的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联军一看德军A集团军群有断后风险,无奈只能向海岸撤退。

随着包围网收紧,英法联军40万人,在小小的敦刻尔克陷入重围,时刻有覆灭危险。

如果不是希特勒留个香火情,手软了一下,如果不是英国军民配合,这40万人估计全没了。

盟军北翼在敦刻尔克后,被全灭,南方的法国部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低沉,无力阻击德国进攻,德军在兵分两路突破“魏刚防线"后,向法国东南、西南方大踏步推进,法国败局已定!

眼见法国如此,意大利也趁火打劫,虽然遭遇法军顽强抵抗,但南北夹击现状,还有一战苦楚和英国人的不给力,让法国在6月16日贝当上台组阁后选择了停战。

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

这就是丘吉尔出任首相一个多月后,英国面临的时局。

当时的欧洲,曾经的盟友法国,曾经的战略缓冲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随风而逝,就连北欧,都成了德国人的地盘。

如日中天的第三帝国,面对的只有大英帝国,这一支欧陆孤军。

更让英国人难堪的是,这孤军奋战,短时间还不会有盟友帮忙,自己问题也很多。

外部看。

美国方面:虽在丘吉尔苦苦哀求后,收获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诺,将给予英国支持,让美国成为兵工厂,但转型兵工厂要时间,就连船运也要几个月,等美国准备好,英国估计凉了。

苏联方面:苏联和德国关系正火热,刚刚拿到手的波兰部分区域还在整合,致力于构筑防线,哪有功夫搭理英国,卖石油卖资源给德国赚钱不好吗?再说关系也不咋地!

远东方面:日本正在中国战场苦苦支撑,本就不对盘,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封锁,还在寻思是不是南下,不抽刀都是好的。

至于西班牙、本就是看热闹的心态,希特勒要是价码给的够高,佛朗哥应该不介意进攻直布罗陀。

内部看,英国也是如履薄冰。

33万英法联军虽然在敦刻尔克逃出生天,可大量重装备损失,让英国无法完成部队整编,之前的备战懈怠,让英国本土仅仅只有一只完整武装的陆战师,以至于为了应对运输装备短缺,师长蒙哥马利悲催到需要征集公交车。就连这小小的要求,都因为扰民引发民意反弹,要不是丘吉尔亲自下场强硬执行,蒙哥马利估计要望车心探,我咋地混成了这样。

这就是英国时局,隔海峡向望的是一个兵强马壮的第三帝国,预谋进攻的他们只要愿意,貌似就能投鞭断流,反观英国,则完全一片混乱。

就算有海峡护持,有强势海军护持,可德国在接连征服了法、荷、比、卢四国后,彻底控制大西洋沿岸成熟工业区的现实,也让德国人的战争潜力,空前提高。

如果假以时日,善加利用,产生的战斗力,将不可想象!

这也是征服法国后的6月23日,希特勒以胜利者姿态亲临法国,畅游巴黎,还在埃菲尔铁塔游玩的根源。

目光所及,有恃无恐。

心中所想,踌躇满志。

那一刻的希特勒,心中的寻思是,我根本不需要去征服大英帝国,只要逼迫其和谈,就能玩转世界风云了。

由此,才有了希特勒的和平呼吁。

四:希特勒的善意?

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发表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公开呼吁,在呼吁中希特勒是这样说的。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性和常识来。

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祈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第三帝国的兴亡》

这呼吁,还有后续抛出的条款,可谓给了大英帝国极大尊重,相较于强加于法国的苛刻,有着天壤之别,从这角度看,希特勒或许却有让日耳曼人跟盎撒人共治天下的心思。

这份心思的产生,除了英国因素之外,应该也有美国因素的考量在内,只要跟英国达成了和解,同源同种的美国,没了英国的香火请,就失去了干涉欧陆纷争的借口,欧洲在德国强力攻势下,快速实现了和平,你干涉的因由何来?

更何况,希特勒对英国的亲近,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希特勒狱中笔记《我的奋斗》中,就多次表达了对英国的亲善,并且在当政后,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英帝国的敬意,在他看来,西方世界,特别是欧陆的振兴离不开陆权强国德国跟海权强国英国的联盟。

以至于私下里,希特勒称呼英国时,经常用亲密的“她”字。

就如历史书所言的那样,德国的崛起,是依托于折辱法国这个欧陆贵妇。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最中意的后冠,非欧洲祖母英国莫属,英德联盟才是天作之合。

这一系列表态,也是前期张伯伦对德绥靖态度的因由之一。

希特勒郎有情,但张伯伦却是妾无意,不愿跟你共治天下,只希望利用这求爱心态,让德国成为平衡欧陆的筹码和节拍器,继续普鲁士时代的故事。

面对张伯伦的薄情,希特勒依旧深情,居然在1940年大获全胜之后旧事重提,弄的英国国内不少人热议纷纷!

这就让丘吉尔这个主站派,迎来了第一次抉择时刻,战争或者和谈?

孤军奋战的英国,确有求和的必要性,原因无他,不少英国人都被德国强悍武力吓破了胆。

害怕重蹈盟友法国噩梦的他们,听闻希特勒的善意,还有宽厚,非常感恩,希望能拿着这个台阶,顺利成为德国的盟友,接受呼吁,促成英德同盟。

因为他们害怕,如果德国进占本土之后在和谈,这条件就不同了。

面对这样的民意诉求,还有国内政治局势的分裂,丘吉尔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清醒和孤傲。

求和者,让他嗤之以鼻。

深谙国际政治的丘吉尔明白,政客的口,渣男的嘴,说需要的时候,说爱你的时候,眉头不会皱一下,但翻脸的时候,改变意图的时候,也很快!

希特勒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爱慕,基于曾经盎撒人跟日耳曼人的所谓亲缘关系和互补需要。

可希特勒之后咧?德国换了一个人之后会如何?谁也说不准!

更让丘吉尔警惕的是,这希特勒不仅认英国人为亲戚,也认了印度人当亲戚,说高种姓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是德国的表亲,是需要解放的对象。

按照德国宣传的说法就是,日耳曼人跟印度人同源同种,都是人和神上古时代在世界屋脊哪里结合的产物,是最优秀民族。

这就让丘吉尔更不好想了?你是爱我,还是要解放印度?

深谙英国底牌的丘吉尔知道,印度是大英帝国存续强势的关键,只要印度这个帝国皇冠还在帝国手中,英国就有抗击德国的实力,也有了收获盟友的筹码。

如果听从德国和谈意见,在一不留神间,被德国忽悠的丢失了印度,等到德国真的完成了既定计划后,英国人的结局也就显而易见了!

于是,才有了丘吉尔的深思,这深思背后,是满溢的历史回顾和对于时局的期待。

五:丘吉尔深思和圣狐的建议。

大英帝国自从成了世界均衡者后,地位一直稳固,但在成为世界霸主之前,也经历过无数的危机时刻。

想当年跟西班牙争霸时,面对无敌舰队的强势,英国人眼见不能抵挡,但依旧有惊无险的渡过了。后续在跟荷兰争夺世界贸易霸权时,接连四次的英荷战争,也是打的激烈非常,不也搞定了吗?

就连危机重重的拿破仑时代!

天才的拿皇,用赫赫武功横扫欧洲,打的群雄俯首称臣,弄的英国焦头烂额。

大陆封锁,也让英国人难堪了不少年,这局面跟今日何其相似,但结局如何?其实也一样。

拿破仑后方,那头嗜血的北极熊从不是安分的主,敌友不明的的北极熊苏联就是德国身后的不安定因素。

相较于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危机,当时的英国,除了苏联这可能的助力之外,也有拿破仑时代同样的底气护身。

这一层底气就是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峡,用海峡当战壕,用海军当士兵,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强大的德国,海军真不算啥,真要斗一斗,还是有胜算的。

除了海峡之外,隔大西洋相望的美利坚,虽然不怀好意,但承诺的兵工厂也是可以期待的,只要有钱赚,美国人不介意敲诈,英国也有大把的殖民地可以当筹码,换取援助。

仅仅因为法国的战败,就让英国接受希特勒的和平,让英国沦为德国统治世界的老二,这让长期做世界老大的英国,让以英国荣耀自居的丘吉尔情何以堪?

世界霸主的过往,还有无数辉煌历史的回顾,让丘吉尔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屈尊成为新霸主的僚机,是妥妥的辱没先祖。

英国跟法国可不一样,法国可以投降,因为他一直是僚机,西班牙当霸主的时候,他是,英国当霸主的时候他是,现在轮到德国了,法国人不会膈应。

可英国人不同啊,丘吉尔不同啊!

基于此,才有丘吉尔即便面对睿智的圣狐哈利法克斯说,有必要媾和时的坚持己见!

圣狐哈利法克斯的说法,其实很有意思,也很有大战略思考在内。

在圣狐看来,英国人孤军奋战,勇猛抵抗等于给后来者做嫁衣,这心态跟法国人有点像!

而且波兰的战败,虽然是同盟阵营的巨大损失,但却用这损失,让德国和苏联成了邻国,本就不顺眼的两国,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将在接壤之后不断提升。

英国只需要利用希特勒的亲英心态,用媾和换时间,在国际博弈中收获空隙期和转圜余地,也是睿智的博弈。

因为法国的沦陷和英国的媾和,会进一步助长希特勒的野心,让他后顾无忧的全力东进。

这不就是张伯伦一直在玩,但玩脱了的“祸水东引”吗?当年拿破仑故事,不就是如此?

时间,争取时间在那一刻至关重要!

看着自己这个睿智的副手,还有那缜密的分析,丘吉尔默不作声。

因为丘吉尔的心思比圣狐更远。

六:坚持背后的博弈论。

国际博弈的大忌是两个大国的接壤。

按地缘关系而论。

面对面的大国博弈时局中,扩张方向如果一致,要是没有缓冲区域,就会水火不容。

这缓冲区域,在和平时期是安全纵深和战略纵深,在战争时期就是待分割的地盘,分割之后需要消化的时间,就有了重新博弈和妥协的可能,可冲突依旧难以避免。

这点上,春秋战国争霸的时代,就多有体现!

当时的强国楚国、齐国、秦国、魏国之间,都有不少的小国存在,谓之曰“淮泗十二诸侯”,他们的存在,即是战略缓冲,也是妥协和博弈的筹码,这群小国的存在,让大国之间有了更多转圜的空间,等这群小国没了大国竞争就成了你死我活,于是就有了战国。

同样,面朝背的大国博弈中,如果两国利益诉求一致,在前的一国,就比在后的一国,能收获更多利益,但在后的一国,也有了背后捅刀机会,远交近攻和背后偷袭,就是如此。

这两种情况看下来,大国之间是无法融洽同盟的。

那么稳固的同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答案是背靠背和肩并肩,并且用主次!

背靠背的同盟方式,因为利益诉求方向不同,扩张目的不同,就能互通有无良性互动,这也是德国和日本远隔重洋能同盟根源,一个诉求欧洲利益,一个诉求亚洲利益,方向不同,目标不同。

肩并肩的同盟方式,则是德国和意大利关系诠释,德国和意大利,德国是主,意大利是辅,军事优势相比,德国陆军强,意大利海军还凑合,扩张方向上,意大利胃口不大,北非,中南欧是他的诉求,德国可以用利益交换的方式,满足意大利的胃口。

这就是德国和意大利、日本能结成同盟根源,一个距离太远背靠背,没有利益纠葛,一个从属关系确定,肩并肩能谈妥利益分润。

但苏联和德国结盟算咋回事?答案是面对面同盟。

这样的同盟,如果要稳固,就必须营造出利益诉求不一致的样子出来。

可东欧是德国和苏联都不愿割舍的势力范围,这从他们合伙瓜分了波兰就能看出来。

苏联在看到德国吞并西欧之后,如果整合了欧洲的工业能力,完成了欧洲一统,就会让苏联失去扩张的方向,并且感受到威胁。

原因无他,德国的强大是苏联不愿看到的,齐头并进的盟友,才有互相制衡和妥协的可能。

一方如果太强了,就会出问题!

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扩张方向出现,缓和两方矛盾的,但新的扩张方向有吗?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大英帝国的地盘!

因为德国都打到大西洋了,远渡重洋去美国不现实,南下去北非没意义,那是意大利的地盘,左顾右盼后,如果说唯一的扩张方向,就是殖民地众多的英国。

这也是苏联和德国能在二战前期,达成友好关系的因由。

绥靖政策主导下的英国,让苏联和德国都看到了瓜分英帝国的可能。

只要这个可能存在,德国和苏联的盟友关系,就会因为利益方向的不冲突,而有存续可能。

想明白这一切之后,才有了丘吉尔的坚持!

他放弃了睿智的圣狐哈利法克斯的谋划,根源就在于,继续示弱,只会让苏联和德国看清楚英国的虚弱,让远在东亚的日本和南方的意大利进一步升腾起瓜分的心思。

事实上,那个时候,这样的态势已经开始出现了!

远东的日本,基于英国的虚弱,缓和了对苏关系,准备在太平洋英国势力范围内搅动风雨。

南欧意大利,则在英国孤军奋战后,磨刀霍霍向英国,预谋发起对希腊、埃及等地的扩张,试图恢复罗马帝国荣光,让地中海成为意大利内海,控制苏伊士运河跟红海出海口

这时,但凡英国有一丝怯弱,真的跟德国媾和,迎接英国的将是意大利、日本、苏联的联合瓜分,至于德国,用谈判获得收益的他们,或许会缓一缓,但他们的胃口更大,这点上,从解放印度就能看出来。

求和就是投降,求和就是灭亡,与其如此,不如放手一搏!

因为放手一搏了,还有转圜的空间,这空间就是苏德关系破灭。

七:英国不投降,必定了苏德关系破裂。

为何我说,苏德关系会破裂?

根源很简单,当英国奋起抵抗时,苏联和德国会发现,瓜分大英帝国遗产这个战略目标几乎不可能完成。

因为英国太大了,就算一口口蚕食,也不是一两年可以搞定的。

而且英国离岸的优势,还有强势的海军,让苏德如果牙口不好容易一嘴血。

德国和苏联都是陆权国家,海上牙口都不太好,日本相对强点,但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力有不逮,如果不是最后为了石油疯狂,我不觉得日本有招惹英国和美国的勇气。

至于意大利,貌似没啥可说的。

没有了同样的扩张目标,就只能存量竞争,这就让两国没有了妥协和博弈的筹码,

这两个陆地强国,在欧洲对撞也就成了必然!

因此,丘吉尔的坚持主张,反对议和,目的就是苦撑待变,等待苏德开战,等待美国兵工厂崛起,等待日本发疯,等待国际变局。

从这个角度看,英吉利海峡无疑救了英国,不远不近的距离,让德国人的海狮计划胎死腹中,英国人用坚韧和顽强,将德国人兵锋逼回东方。

吃不下我,你们还要继续,那就是互相啃食吧?

寻思明白了之后的丘吉尔,开始了自己的演说!

尾声:

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

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 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希特勒在哪里,大英帝国的铁拳就打到哪里,从陆地、海洋到滩头、森林!

这争的是什么,不过是国运,时局和大战略下的沉浮而已。

所以说,败家子丘吉尔,算尽了一切,说他是败家子,有点过分,但战争的过程,确实让英帝国失去了很多很多,只不过这就有了无数的因由和无奈在内了!

因为,这个世界永远是实力说话!

关于这,且看下一篇,海军难题,丘吉尔的精明无奈!(题目待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败家子,英法,张伯伦,海军,因由,丘吉尔,和平,德国,战争,英国的,观点评论,张伯伦,希特勒,丘吉尔,英国,德国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败家子,英法,张伯伦,海军,因由,丘吉尔,和平,德国,战争,英国的,观点评论,张伯伦,希特勒,丘吉尔,英国,德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败家子,英法,张伯伦,海军,因由,丘吉尔,和平,德国,战争,英国的,观点评论,张伯伦,希特勒,丘吉尔,英国,德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