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4年,紫禁城内到处悬挂着渗人的红联,年轻的同治皇帝静静地躺在养心殿中,太医说,他是得了天花。
按照传统习俗,为了保佑早日康复,宫中需要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举办仪式时,两宫太后亲自前往景山寿皇殿,祈求先祖庇佑。
王公大臣们都穿着鲜艳的花衣,这身花衣,他们一共要穿12天,宫内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处处透露着喜气。
但从他们行色匆匆的脚步,愁眉紧锁的神情来看,不过是临死前最后的挣扎罢了。
此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刚刚成年的帝王又时日无多,随着太监宣布的同治帝驾崩消息传出,大清,也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同治帝,大清的第十位皇帝,他6岁登基,年仅19岁便与世长辞,根据正史以及同治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的描述,同治死于天花,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发病到死亡的全过程。
但坊间始终流传着一个传说,那就是同治因为私生活混乱,最终死于梅毒,慈禧太后为了避免皇室丑闻,所以对外宣称死于天花。
同治
对于他的真实死因,外界众说纷纭,清朝皇帝,向来以长寿闻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同治年仅19岁便早早驾崩?
今天就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一起探寻同治帝不幸的一生,揭露他的死亡之谜。
年幼登基,傀儡皇帝
要论清朝历史上毫无疑问的继承人,那非同治莫属,他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咸丰皇帝驾崩后,没有任何阻碍地继任了皇帝。
但是对于同治来说,成为皇帝这件事,是幸运,也是不幸。
幸运的是,他不用像其他皇帝一样,与兄弟手足相残,皇位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不幸的是,他有一位权利欲望极强的母亲,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慈禧太后。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逝,年仅六岁的同治继承了皇位,尊生母慈禧为西太后,养母,也就是咸丰帝的皇后为东太后。
与此同时,还有咸丰为他钦点的八位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同治。
权利的斗争向来你死我活,慈禧一向跋扈,善于弄权,她当然不能容忍这八个顾命大臣对自己的掣肘,更何况他们极力反对自己垂帘听政。
为了能够掌握实权,独揽朝纲,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铲除8名顾命大臣,史称辛酉政变。
这次政变,奠定了慈禧长达48年的执政根基,也让同治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8位顾命大臣被铲除后,年幼的小皇帝无法自己处理政务,慈禧作为同治生母理所当然的开始了垂帘听政。
与她一起的还有东太后慈安,只不过慈安太后素来对政治权力不感兴趣,所以实际上还是慈禧掌权。
太后临朝
在慈禧的操纵下,同治不需要每天为了军国大事操心,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只不过也许是天性顽劣,不是读书的料,总之,同治的读书生涯只有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荒唐”。
有一次,顽劣的同治在学堂上左顾右盼,老师李鸿藻见状又不好惩治,最后竟然被气的哭出声来。
本来以为同治帝能有所收敛,但是他竟然指着书上的君子不器,用手挡住器字的下半边,问李鸿藻,君子不哭是什么意思,如此恶习不改,也难怪李鸿藻对他失望至极。
一个连书都读不好的皇帝们难免为天下人耻笑,慈禧也会经常过问同治的学业,但是她在朝堂上独揽生杀大权,难免强势,同治帝面对这样一位母亲只会更加惊惧,就连说话也变得磕磕巴巴。
慈禧表现得越严厉,同治就越惧怕,恶性循环下,最终,同治索性就更加放浪形骸,书也不读了,以至于后来,他甚至连奏章也读不通顺。
按照坊间传言,是慈禧故意如此严苛,以便以同治帝不学无术为由继续掌握大权,但是不管真相如何,同治长大后确实难当大任。
哪怕他16岁已经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还是只能任由慈禧摆布,做一个傀儡皇帝。
但是哪有皇帝甘心被人掌控呢,哪怕同治对慈禧又敬又怕,他也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
剧照
面对与亲生儿子的权力斗争,慈禧又会怎么处理呢?是母子之情战胜了权力欲望,还是权力欲望压倒了母子亲情?
权力斗争、母子离心
其实从小,同治和慈禧的关系就并不亲近,因为按照清朝律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生母是无权抚养自己的孩子的,孩子满月后,就要交给他人抚养,如果不是重要日子,是很难见上一面的。
所以同治小时候,主要是由太后慈安抚养长大,感情上来说,与慈安更加亲近。
小时候,每次同治在外面玩累了,或者受到批评,他都会跑到慈安的怀里一番哭诉,反倒是对亲生母亲慈禧敬而远之。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同治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慈禧想要拉回同治的心。
另一方面,同治是慈禧此时最大的政治筹码,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于公于私,慈禧都是想和年幼的同治搞好关系的。
但是,慈禧实在太强势了,对外她弄权结党,对内她也严苛到不近人情,同治对她稍有懈怠,就会迎来劈头盖脸的一顿责骂。
长此以往,同治见到慈禧,就像老鼠见了猫,别说亲近了,简直恨不得拔腿就跑。
剧照
反观慈安这边,由于没有子嗣,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对于自己一手带大的同治,慈安一向是溺爱有加。
于是乎,一个偏袒自己的养母,一个苛责严厉的生母,同治心里的天平,不知不觉就向慈安的方向靠拢,以至于,慈禧后来对于同治的感情越发复杂起来。
随着同治一天一天的长大,也到了该亲政的年纪,他的祖先康熙皇帝14岁就已经亲政,16岁甚至已经铲除了鳌拜一党,而他,已经16岁了,甚至还没有确定婚事。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慈禧对于权力的渴望,虽然她敬仰孝庄太后,有意效仿孝庄,成就千古佳话,但是权力对慈禧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诱饵,让她欲罢不能。
她一次又一次地以同治年幼,无能为由,拖延同治亲政的要求,只为了能多掌握一天的权力,直到同治帝18岁时,已经无法再拖延下去,慈禧才开始筹备同治的婚事。
当时,对于同治的婚姻,有两个人选,分别是慈禧选定的富察氏以及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她们一个出身贵族,聪明俊秀,一个雍容端庄,气质不凡。
但是论年纪,阿鲁特氏要比同治还大上一岁,慈禧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自己的儿子竟然会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这可能是慈禧一生中对同治仅有的让步。
在这场婚姻大事中,慈禧并没有过多干预同治的选择,但是她万万不会想到,就是这场婚事,成了同治英年早逝的导火索。
大婚后的同治已经可以亲政,作为太后的慈禧自然是要撤帘归政,但是多年来在朝中的经营,慈禧早就牢牢的掌握了整个朝堂,同治也只不过是她在台前的提线木偶罢了。
为了能卸下慈禧手上的权力,同治提出重修圆明园的想法,他的本意就是想让慈禧离开权力中心,好让自己独揽大权。
但是在权力斗争中浸淫多年的慈禧怎么会看不穿这样拙劣的把戏,说到底,权力才是慈禧的最爱,在日复一日的对抗中,早已消磨了慈禧对同治的亲情。
她让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大臣不断上奏反对,自己又聚中调停,没有一点根基的同治,很快就只能放弃。
不仅仅是政令不通,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身边的眼线泄露给慈禧,在朝堂上无法一展身手的同治倍感苦闷,他只能转向深宫内苑,寻求一丝安慰。
皇后阿鲁特氏秀外慧中,善解人意,同治对她尤其喜爱,甚至几乎可以说是专宠的地步,但是没过多久,慈禧就知道了这件事。
她本就对同治选择阿鲁特氏为皇后十分不满,如今再看,阿鲁特氏果然狐媚惑主。
剧照
慈禧当即找来同治,对他又是一顿呵斥,要求他雨露均沾,又叫太监时刻监视同治和阿鲁特氏的私生活。
在这样长期的高压控制下,同治终于爆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治帝的英年早逝,与慈禧脱不了干系,更有坊间传闻,是慈禧毒害了同治帝,当然这种无稽之谈早已被推翻,但不难看出母子之间关系恶劣已经人尽皆知。
朝堂之上举步维艰,后宫之中又处处有道制约,找不到发泄渠道又心有不甘的同治,只能把目光转向宫外,从此,同治开始了他荒淫无度的生活。
按理说,幽居深宫的同治,不可能知道外面的花花世界,那么是谁这么大胆,敢带着皇帝出宫嫖娼呢?说起来,根源还在慈禧身上。
英年早逝,死因成谜
在同治小时候,因为读书不用功,让慈禧恨铁不成钢,她决定为同治挑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伴读。
慈禧找来朝中所有适龄的王公大臣家的孩子,精心挑选,最后一个叫载澄的孩子进入了慈禧的视野。
奕訢
他是恭亲王奕訢的孩子,性格开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恭亲王又和自己是最紧密的政治同盟,选他来做同治的伴读,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慈禧怎么也想不到,这位自己精挑细选的伴读,不仅没能让同治收心,反而让同治变本加厉,甚至沉迷青楼楚馆,荒淫无度,以至于命丧黄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载澄比同治大了十多岁,早就通晓人事,他经常对同治讲述宫外的世界,外面有宫内从来没有的美食美景,花街柳巷,坊间传说,载澄更是如数家珍。
对于长期受到慈禧禁锢的同治来说,载澄向他描绘的宫外,就好像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慈禧的压迫,没有无时无刻跟在身边的太监宫女,这让从来没有感受过自由的同治十分向往。
载澄
而此时,面对朝堂后宫的种种纷争,同治只想逃离,他又想起了载澄对他说过的话,从此,紫禁城内只剩下一个傀儡皇帝,紫禁城外多了两个锦衣夜行的少年。
同治开始和载澄一起纵情声色,这里果然和他想象的一样,软玉温香,这些艺伎带给同治的是前所未有的放松。
在那些里连灯光都照射不到的昏暗之地,同治肆意的放飞自我,他简直对这里流连忘返。
他在外面结交了不少狐朋狗友,他们每日穿行于花街柳巷,青楼楚馆,年轻的同治还不懂的如何节制,他只能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而除了沉迷酒色,贪吃好玩是同治身上最大的标签,他每天都要吃上几大盘甜品,只有有人提起蹴鞠,他就会立刻放下手边的政务,跑去踢球。
长此以往,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每况愈下,终于有一天,同治病倒了,他浑身上下长满了红疹,有人传说是因为长期不检点的私生活导致感染梅毒,因为这种全身溃烂的症状和梅毒很相似。
年轻的皇帝死于梅毒,这简直是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虽然清朝已经江河日下,但是王朝的脸面不容践踏。
于是有人说正史篡改了同治的死因,他们把死因归咎于天花,在清朝,天花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保全皇室的颜面。
剧照
众说纷纭,人们只相信自己以为的真相,但是无论如何,1874年,同治帝驾崩了,此时距离他亲政还不满两年,年轻的帝王过早的结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留给后人无限谜团。
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必然不会轰然倒塌,都是经历了长期的贪腐堕落,到最后回天无力,清朝曾经在康熙手中四方臣服,万国来朝,而到了同治手上则早已危如累卵。
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烽烟不断,面对这种情况,以慈禧为首的当权者不思进取,一味苟且偷安,同治帝就算有心整改,也是回天乏术。
可以说,同治不幸的一生是清王朝没落下的必然结果,唯有破除封建王朝统治,彻底独立自强,才能避免重复同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