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短视频类APP和直播类APP越来越火,因此诞生了很多网红。在这些网红里,有露大腿的,有会唱歌的,有会跳舞的,还有的会吃。
但是大家知道吗,吃播可不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哦,在镜头前表演吃饭,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时候。摄影技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拍摄中华饮食就成为了大家乐衷于去做的事。所以在很多流传下来的晚清老照片中,我们常能看到吃东西时的照片。
正在吃包子的男人们
为什么会拍摄吃饭呢?这就要从摄影术谈起,当西方带着摄影机来到这块陌生的东方土地时,对这里的共餐制和筷子非常感兴趣,这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事。于是他们便把摄像机对准了中华饮食文化。
一对正在吃饭的夫妻
正在猜拳的年轻人
后来摄影师们就把拍摄吃饭变成了一种常态,有很多摄影师甚至请来了中国的朋友走进他们的摄影棚来摆拍,所以,我也把这种摆拍的行为称之为最早的“吃播”。
不知为何总觉得他神似某位二人转演员
不同的是,那时候的“吃播”并不像现在的吃播那样,山珍海味,龙虾鲍鱼,烧烤啤酒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就弥足珍贵了,所以很多镜头中,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粗茶淡饭。
女子学院里正在进食的女孩。
在晚清,很多地方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一些有钱人的家庭来说,吃喝都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吃香喝辣那都是正常操作。但是相对应的还有很多地方的人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起,太平军和捻军的出现就很说明问题,能吃饱饭谁会把头拴在裤腰带上揭竿而起?
某富裕人家的聚餐
富裕人家吃香喝辣
1875年到1878年,短短三年间,“丁戊奇荒”在华北大地造成了上千万人因饥饿而死,还有两千多万人逃荒去到外地。关于这些,历史书中也有记载。
流动摊贩
贫苦人家的午餐
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一位外籍教师赫兰德如此描述:在北京大学堂里,学生们每天可以吃上一顿米饭,配菜是鲜萝卜或者白菜。在当时,这已经是不错的伙食了。而他家里的仆人,则只能吃上“陈米”,但是管饱就已经好过了当时的大多数人。对很多地方的农民而言,白面大米都是奢侈品。
这些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清末时期的一些有关饮食的画面,但是的“吃播”给我们一个横向的对比,与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对比,老一辈吃顿饱饭都困难。
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但是铭记历史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大家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