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40年开始,皇太极对明朝发动松锦之战。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历经两年。1642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而告终。在东北的明军只剩三万残兵败将,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不久,清军攻下明朝在关外的其他城池。此时,明朝内地农民起义迅猛发展,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不断攻城克地,明政府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就在明朝崇祯帝焦头烂额之际,皇太极向明朝抛出橄榄枝,要与明朝和平谈判。
因为皇太极说白了只打算做一个地方政权的国君,他知道自己和大明国力的差距,所以他的想法也很简单,自己经过松锦大战,也已经国力见底了,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干脆学习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大明开通互市,交点岁币,一年也就100万两银子,加1万两黄金。当然大明的银子不白给,可以从辽东换回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的回礼。彼此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互不侵扰。这个方案可以话说皇太极是非常诚恳的,里子面子其实都是照顾到了的,也是符合双方利益的。这点岁币对于明朝而言,比起每年辽东根本无法见底的军费,那必须是划算的。
皇太极从来没有想过打进山海关覆灭明朝,他也不相信自己有这个力量,所以皇太极多次明里暗里要和崇祯议和,崇祯面对李自成与皇太极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也只能与皇太极“和谈”。委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作为全权代表与皇太极和谈,应该说谈判很成功。但谈判消息意外泄秘密。陈新甲成了汉奸,成了崇祯的背锅侠,而崇祯依旧是有道明君。崇祯不愿意和谈的原因是是诸多方面,一是要脸面,崇祯不希望后世提及他崇祯是投降皇帝,是宋高宗第二,第二就是崇祯认为他有机会,有能力击败皇太极,现在之所以失败是臣属和武将无能。第三是巨大舆论压力,王业不偏安,他日土木堡之变可以击败异族,为何现在不能?朝臣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局面。
朝廷上下顿时沸沸扬扬,大家不知道是皇帝的意思,以为是陈新甲要卖国求荣,谏官们是撸起袖子写弹劾。舆论压力实在太大,传统的《春秋》大义之下,那帮老奸巨猾的阁老们赶忙退避三舍,逼得崇祯不得不改变初衷。皇帝的被逼,完全是由于好面子的性格缺陷,如果你一定要和谈,臣民们也会接受权宜之计,朝廷明事理的人更会大力支持。结果和谈不成,陈新甲被杀,崇祯也不敢再和清朝尝试和谈,内忧外患之中已无牌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