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制度打赢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两大国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制度安排的不同。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也看不出有什么优势。
英国这种制度安排是由于英国的国王权力太弱,国王在议会里甚至会被议员呵斥:闭嘴,这里没有你讲话的资格。
这看起来是英国的弱点,但却阴差阳错地成了英国的优点。
在英国崛起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英法争霸。打仗最需要什么?最需要充足的金钱。
英国虽然人口远远少于法国,才1290万人口,法国已经2690万人口,按整体实力来说英国还不如法国。
而且法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近三分之一。
法国仗着国库充实,人多地多,本来不把英国放在眼里。
而且直到17世纪末期,英法两国的财税结构都非常相似,如果是论征税能力,英国是比不过法国的。
但英国多了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借债。
说到借债,英国原来的弱点就变成了明显的优点。
众所周知,借债最要紧的就是信用、信用!
此时如果国王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专制,赖账的可能性就很大,于是,投资人就不敢借钱给国王。法王路易十四就曾经赖过帐。
恰恰由于英国国王力量较小,而议会担保的债务投资者更有话语权,议员们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并主动购买国债。议员们又是老百姓选出的,当然要对老百姓负责。
所以人们才会觉得英国国债不象法国,不敢不还钱。于是就放心大胆的购买。
所以,英国的国债发行数量大而利率低,1803年至1815年,英国国债的平均利率为3.7%。
在战争最紧迫的关头,1809年,小威廉·皮特首相也只是开征了一个所得税,1816年又废除了。
战争期间,英国国债高达到7亿英镑(相当于20多亿两白银)。英国的超强举债能力之强让法国望尘莫及。
拿破仑法国的国债最低的利率也要去到6.1%,而且还只是通过公有土地为担保发行了1.3亿法郎债券,还借不足款项。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反而法国人大量的资金流入英国,法国居民在1810年底拥有英国国债达300多万英镑。
所以,到了战争关键时刻,拿破仑只能不断加关税,1804,他以统一税的名义恢复了间接税,不久又增加了盐税和海关税。
1814年,他大幅加税,将地产税上调30%,不同的间接税上升10%至100%不等。
造成法国百姓的税收负担越来越重,不断的造成农民的反抗与工人的失业。于是,在1805年,1811年法国马赛、里昂、巴黎等城市因各种原因爆发了骚乱。
因加税引起的国内局势动荡导致后方不稳,致使法军战力大损。
英国通过发行战争债券时,无须将战争税费直接加在国内百姓的身上,保持了国内的稳定。
据统计,在1807-08年,英国的年度支出超过7000万英镑,法国只有3000万英镑左右。
1813年,英国的政府总支出高达1.06亿英镑,其中军费达6000万英镑,还有1000万英镑付给了欧洲的盟国。
相比之下,拿破仑法国在征俄失败,生死存亡之际,1813年的政府总支出也只有不过5000万英镑,军费大概3000万英镑。既使这样法国国内也己被榨取的油尽灯枯。
而法国还要求其他国家为法国军队付钱。光在1806-1812年之间,法国找普鲁士征收了2000万英镑以上的军费。对被占领国巧取豪夺。激发起被占领国的反法情绪。
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英国的盟国,英国人付钱给你的军队打仗。如果你是法国的盟国,法国人要你出钱养法国人的军队。
1813年,俄罗斯和奥地利军队中,由英国政府养着的军队人数高达45万人。英国给俄国每10万名陆军支付150万英镑。
从这个角度而言,反法联盟不论被击垮多少次。上帝也注定了拿破仑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国债在拿破仑战争的巨大作用,使得英国在后来的战争中不断的利用这一利器。这种将突发事件所需资金拆开时间段归还的方式,避免短期对老百姓加重税的金融方式。
的确让英国走上了现代财政国家的道路。
在日后是克里米亚战争、一战、尤其是二战中的美国,在尽量不额外征税的情况下,发行国债达2100亿美元,几乎与军费开支(2400亿)差不多。
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财政基础。
这就是制度保障了政策开放性,从而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至今我们还能看到,凡是采用普通法系的国家,金融市场相对而言就会更加活跃,凡是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金融市场相对而言更为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