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年份。积贫积弱的清朝,在这一年迎来了清朝入关以来的至暗时刻。由于各地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严重打击了西方强国的势力和利益,对他们企图瓜分清朝的阴谋给予了迎头痛击。西方列强又恨又怕,组成八国联军明目张胆挑起侵华战争。
按理说,清朝一方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占据全面优势,本土作战,兵力雄厚,还有数十万义和团的鼎力支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慈禧和清朝大臣们自始至终游移不定,首鼠两端,时战时和难下决心,最终让这场战争变成一边倒的屠戮。
在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攻击下,清朝军队一溃千里,难以抵挡。这些肆无忌惮的侵略军最终攻克京师,在这座繁华富庶的大城市中进行了一场极为野蛮的烧杀抢掠,犯下了累累罪行。然而,在这次侵略战争中,有一个地方却让八国联军望而生畏,最终没敢踏进一步。这个地方就是山西。山西紧邻河北,处在八国联军兵锋威胁之下,山西的义和团运动同样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但八国联军却视而不见,从始至终没敢派一兵一卒进入山西。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山西人的反抗侵略意识极强,义和团势力十分活跃和强大。《晋祠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开始,“义和拳之起十分神速,吾晋于庚子六月初始有,未几而蔓延全省,声势猖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从个别地方的小规模起事,很快发展成遍及山西全省的洪流,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
第二点是陕西巡抚毓贤,是清朝著名的鹰派强硬人物。毓贤,光绪五年踏上仕途,历任曹州知府、山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并于光绪二十六年出任山西巡抚,主持山西军政大局。毓贤为官清廉,作风强硬,一向以性情刚烈、敢作敢为著称。面对西方强国瓜分清朝的危急局面,毓贤怒火中烧,主张“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是铁杆主战派。在山西巡抚任上,他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义和团,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山西义和团的人数和规模急速扩张。他不仅对山西义和团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还身体力行参入其中。
当时的清朝各级官吏,普遍畏洋人如虎,不敢稍有违逆。毓贤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下令山西全省的外国传教士进入省城太原,关押起来。然后他“冠服拜母,泣不可止”,告诉母亲“男勤国事,不复能顾身家矣”。然后下令把七十多个外国传教士全部斩杀,一时震动世界。虽然手段过于残酷,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第三点,清朝为了防止八国联军深入内地,在河北山西边界派驻重兵,凭险固守。湘军老将刘光才,带领湘军十营驻防娘子关、固关等地。湘军是当时清朝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之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军士恨敌刺骨,咸思一战”。
从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九开始,部分法军和德军一度侵入到娘子关、固关一带,对清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试探清军反应。在遭到清军坚决反击后,始终没敢发起大规模进攻。在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下,八国联军最终未敢踏进山西一步。参考资料:《清史稿》《防堵晋东敌兵记》《晋东防军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