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张廷玉配享太庙,看看他的牌位写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么地位!
清朝官员,活着的时候都以位列“内阁大学士”为最高追求,而死后都以“配享太庙”为最高荣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人屈指可数,清朝太庙中的东西配殿一共供奉了26个功臣,除了帝后和爱新觉罗那些功王们,其他异姓功臣能进入太庙的只有14人,只有张廷玉一人为汉人。所以,康熙、雍正、乾隆所标榜的满汉平等都是扯淡。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配享”?通俗的理解就是:
帝后是主位的神碑,“配享太庙”的大臣作为帝后的配角,与主位神碑共享人间供奉和香火,这就是配享。功臣“配享太庙”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可谓旷世殊荣,皇恩浩荡。皇帝为了激励臣工孝忠皇家,效命疆场,于是就采取了这种配享的措施和形式。
张廷玉是贯穿康、雍、乾三朝的重臣,康熙时以进士官刑部、吏部侍郎,雍正年间受到重用。历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入值南书房、《明史》总载官、礼部及户部尚书,后又相继升他为文渊阁、文华殿和保和殿大学士,并令其改兼吏部尚书。雍正七年,张廷玉以大学士的身份入直仅有三人的军机房,密为办理军需事宜,与怡亲王允祥任军机大臣。
张廷玉兢兢业业,“层夕内值,宣召不时,昼日三接,习以为常”,雍正皇帝是出名的勤奋、严厉,同样勤奋的张廷玉和雍正相处得很愉快,这是张廷玉的忠心和才干赢得雍正的信赖。张廷玉能“配享太庙”是雍正皇帝的恩遇,雍正新政,阻力重重,事繁势艰,张廷玉很好的执行了旨意,更难得的是,张廷玉为官清正,恪守臣道,从不结党。
雍正临终前,张廷玉与鄂尔泰等同被顾命,命他日“配享太庙”。雍正登基时,出于对满人亲贵的不信任,大力任用汉人,出现了张廷玉这样的汉人重臣,这也导致满汉之别不是很明显。乾隆时期,江山稳固,满汉之别突出。乾隆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天下是满洲人打下来的,统治江山自然都该是由满洲人。
张廷玉看得出来,乾隆不太喜欢自己。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早有明文规定:
“大夫七十而致仕”。乾隆十三年,已经76岁高龄的张廷玉以年老请辞。历经种种波折,乾隆批准了。依照张廷玉的资历与功绩,他的退休怎么也是风风光光,不想却生出无限是非,只留下一条命回家养老,而一切的祸根都源于“配享太庙”这个无上荣耀。
此时张廷玉,对富贵权位已经看得淡了。他所看重的是身后的殊荣,是历史的地位,对于配享太庙的资格自然格外在意。年迈的张廷玉也开始糊涂起来,他特意上了一个奏折,:“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意思请乾隆写个“保证书”,保证他死后能顺利的入太庙(这很明显是对皇帝的不信任)。
乾隆十分不悦,但是念及三朝老臣,乾隆还是写了,给足了张廷玉面子。按道理张廷玉应该入宫谢恩,但终究是老糊涂了。在皇帝做出了这么多让步与许诺之后,他竟然只是让儿子代替自己前去谢恩。乾隆大怒:“张廷玉之罪,不在于不亲自谢恩,而在于请朕承诺。之所以让朕承诺,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转不能信,忍为要挟之求。观其如此居心,岂有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
乾隆认为张廷玉对先帝的确尽职尽忠,但对他(乾隆)却是两面三刀,根本没有君臣之情,荣誉拿到手就走人,准备对张廷玉进行惩罚。乾隆的谕旨送到了军机处,准备第二天颁发。当值军机章京汪由墩是张廷玉的门生,就把这事提前告诉了张府,让老张提前有个准备。谁知张廷玉又犯糊涂了,连夜进宫请罪。这下可算是炸了锅!
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谕旨第二天上午才能发到张家,皇帝的谕旨还没发,你就得到消息跑来谢罪,这分明是告诉皇帝,你身边有我的人!乾隆帝盛怒,本想将张廷玉一办到底,但是张廷玉已成为汉臣与满人和睦相处的象征,削去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会让汉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惩治张廷玉时,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敛,下旨夺去了张廷玉爵位。
张廷玉从未受过如此打击,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再次申请返乡。不过,此时乾隆长子永璜刚刚去世不久,张廷玉的“不合时宜”再次惹怒了乾隆,大骂张廷玉:“张廷玉曾侍朕讲读,又曾做过定亲王(永璜)的师傅,如此漠然无情,还有人心吗?”将张廷玉说得一文不值:“你当官这么多年毫无建树,不过就是一个古董陈设而已。”随后,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被罢去。
乾隆对张廷玉是起了杀心的,张廷玉回到桐城老家,乾隆借御史弹劾之机,派人去抄家,乾隆特别交代:凡先帝赏赐或书信文章一律收缴。很多高管退休后总喜欢写点回忆录啥的,乾隆也是发了狠心,如张廷玉有一处违碍之语,必制其死地。可是乾隆万万没有想到,三十年“宰相”家里余银不足千两,先帝御赐之物原样保存,文章书籍没有一处违碍之语。
公元1775年,张廷玉离世,乾隆似乎察觉到自己对张廷玉处理得太过分了,又再次批准了张廷玉配享太庙。不过嘴巴上却不肯认错:
“让他配享太庙,这是先皇雍正之命,朕何忍违。”但是张廷玉生前却不知道自己能再次配享太庙,带着无限遗憾离世了。最终,张廷玉被供奉在太庙西配殿,同在西配殿的有:
第一龛: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
第二龛: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
第三龛: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
第四龛:内大臣、二等果毅公,图尔格;
第五龛: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
第六龛: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图海;
第七龛: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
第八龛:大学士,张廷玉;
第九龛: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兆惠;
第十龛: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傅恒;
第十一龛: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阿桂;
第十二龛: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福康安;
第十三龛:科尔沁博郡王、多勒噶台忠亲王,湍多巴图鲁,僧格林沁。
有没有觉得张廷玉的名号有点单薄?仅仅只是大学士!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史列传》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