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相信大家看到这些字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开始有画面了,当然别误会,本文讲的不是歌,而是当地一段鲜为人知的抗击外敌历史。
泸水市位于云南的西部,与缅甸接壤,和平年代大家可以载歌载舞,但是如果时局混乱,这里就非常危险。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英国非常想要从中缅边境渗透,于是清朝最后一次外战打响了,这一打,还打了十多年!
19世纪末,英国在接连殖民了印度、缅甸之后,将目光放在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他们想要以泸水为跳板,进入怒江、澜沧江流域,从而深入到中国的大西南,这样就可以让其殖民地再度扩张。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英国的小动作不断,先是想收买片马边防隘口附近的土司,遭到拒绝后,便开始使用武力。1900年2月,一支英国军队闯入腾越厅(即现在的云南腾冲县),在滚马、茨竹、派赖等村寨进行抢劫掠夺。
当时清廷已内忧外患,他们的重心在巩固北京,边境并未大量陈兵,也就在派赖寨有一支土练。英军之前早已做过刺探,所以入侵的第一时间就对这支土练发起突袭。守备左孝臣率部进行了顽强抵抗。奈何寡不敌众,他在战斗中身中八弹而亡。
此事很快就上报到腾越总兵张松林处,张松林也不含糊立马派兵增援,而清廷也难得地硬气,表示绝不接受英国人的侵略行为,同时还让1标新军进驻了腾越,做出了不惜将战事扩大的姿态。
英国人一看捞不到什么便宜,就先收了兵,期望能通过外交手段达成目的。只不过他们的侵略行为让清廷有了警惕,说什么都不愿退让,英国外交官都无奈地说道:
这种无法持续的短期冒险行为,对付非洲那些部落有效,但对正在执行边境前进政策的满清,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还让对方强硬态度显得有效,给未来的边境谈判增加更多困难。
之后双方一直就中缅边境问题争论不休,吵了十来年也没吵出个结果来,直到中国国内发生了大变,英国人以为看到了机会,便再次发动侵略。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很多省份随即响应,清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如此一来根本没精力再去管云南边陲的事,英国趁机派出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在郝滋上校及费罗上校的率领下入侵了中国片马地区。
这次他们不仅仅是抢一把,还堂而皇之地设营、驻兵实施军事占领,想要以此为基地继续蚕食云南的土地。
清廷自顾不暇之下,只是向英国方面提出了严正的抗议,除此之外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支援。英国人见此更加嚣张,他们烧毁了片马地区的汉学堂,赶走了当地的汉语教师,想要在此地实行殖民教育。
对于这种无耻的举动,片马各族人民是绝不会赞成的,这里是中国领土,容不得他人染指!于是,400多位各族人民在傈僳族首领勒墨夺扒的带领下奋起反抗。
自1900年英军入侵片马后,勒墨夺扒就被清廷任命为片马总管事,十来年的时间里,他拒绝过多次英国人的拉拢,一直兢兢业业地征派壮丁、充实土练民团队伍,为的就是能有实力抵御外敌!
勒墨夺扒率领的这支抗英队伍在武器上较为简陋,因为大部分都身披蓑衣,所以也被称为“蓑衣兵”。他们有的只是弩弓、长刀、戈、火药枪,这些几乎等同于冷兵器的装备跟英军比起来相差很远。而且他们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如果正面交战胜利的机会并不大。
所以勒墨夺扒选择利用熟悉地形这一点与敌人周旋,或挖陷井、或找准时机突袭落单的英军。这种游击战术很有效果,英军被弄得没了脾气,出行也都只敢成群结队。
他们在英勇抵抗的消息传开之后,附近的爱国志士纷纷来援,褚来四所率两百多人的弩弓队、白族土司组织的百余人民团,甚至六库土司民团都有500多人突破了雪山封锁赶来汇合。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片马地区的反侵略力量大大增强,开始慢慢压缩英军的活动范围。
客观地说,如果英国下定决心增兵放开了手打,那民团难以抗衡,只不过当时英国内部情况也不容乐观,欧洲的上空也是战争乌云密布。因此英国人经过一番权衡,最终选择了后退。
当然,英国人向来做事都很鸡贼,他们退,却没有完全退,还是在一些重要关卡处安营扎寨,所以片马地区的人民一直与其进行了十多年的战斗。直到1926年英国承认了片马、古浪、岗房等寨是中国领土,边境才迎来了和平。
这场清朝最后一次外战,从1911年打到了1926年,等英国人松口的那一刻,大清已经亡了14年,那些积极抵抗侵略者的英雄们在没有官方支持、没有后勤支援的艰苦条件下,豁出了性命与强大的敌人斗争15年,很不容易啊。
虽然此战并不出名,但成功地保卫了中国西南的领土,意义非常大,1987年,新中国在片马地区修建了“片马人民抗英纪念碑”和片马抗英纪念馆,让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以及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