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都说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最黑暗腐朽的一个朝代。尽管在这一时代,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等变革也曾给这个时代的人们带去微弱的亮光,可在洋枪、短炮和鸦片的多重夹击之下,中国的大门还是被迫朝西方列强敞开。即使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还是有很多仁人志士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那一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都说川渝地区的人们嗜辣,他们的脾气秉性也带着一些火辣和暴躁的基因。1854年,从“天府之国”走出来的宋育仁,竟成为了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1人。有人说这宋育仁究竟是谁?他曾是进了翰林院的进士。在和皇帝朝夕相处的时光之中,才华横溢的他也成为被皇帝最为器重的官员之一。这个四川大臣有多狂?若非慈禧拦着,他就带兵打日本去了。
1894年,他奉命跟随公使出使欧洲,那一次的欧洲之旅,也为宋育仁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他浸淫在西方多元的政治文化氛围之中,在感受到先进文明的强大优势之后,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大清国若想重回当年的辉煌时光,那就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理念。在那个传统的时代,他主动走了出去,结识了非常多的西方社会名人。流连于英国议会、政府机构和上流人士聚会之中,他也用笔纪录了他所看到的东西。他将西方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风俗记录在册,著成了《采风卷》,这也成为了培育变法思想最好的土壤和温床。因为一直活跃在欧洲各地,加上对欧洲的了解颇深,他很快成为英、法、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公使参赞,用通俗话来说,他就是为当时的公式进行公文工作的官员。
视线放回国内,彼时,甲午战争已经爆发。心系国家的宋育仁更是率先看到了日本的短板。他认为日本那个弹丸小国既没有丰富的物产,也没有过于先进的生产力,因此,他们持续战争能力是较差的。这个时候,如果清政府想要取得战争胜利的话,不妨和日本军队进行持久战,时间一长,日本的军事补给就会供应不上,也就会主动撤退了,可清朝政府却没有采纳宋育仁的意见。无奈之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平壤溃败和黄海海战的失败相继发生。
这时候,他有了一种非常大胆的想法。他认为只要从英国直接购买几艘战舰,以英国的名义让这批战舰从澳洲出航,这时候,假借保护商队的由头,中国水军便可以直接从菲律宾群岛冲向日本的东京,给他们猝不及防的一击。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这个计划也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毕竟那时候的澳洲还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当地的商会更是有招募战舰来守护商队的权益。所以挂着英国旗帜的战舰更是畅通无阻的,这一招“偷天换日”也算得上是上上良策。
有了想法之后,宋育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多方努力之下,他自作主张地买下了英国原本要卖给阿根廷和智利的5艘战舰和10艘鱼雷快艇,为了增大胜算,他更是招募了2000多名有经验的澳洲水手。那宋育仁是怎么有钱买这么多现代化战舰的呢?在和英国康迪克特银行仔细商榷之后,宋育仁以政府的名义和其签订了条约,共贷了200多万英镑。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清政府的支持,他还积极上书朝廷,希望得到国内很多官员的助力。
眼看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宋育仁却还是离成功差了一步,这一支临时组建的舰队还不及冲进日本,就已经被宣告解散!原因是欧洲的公使已经回到了欧洲,他认为宋育仁这个计划简直就是乱来,为防止他再次先斩后奏,公使将这件事情特地告诉了清朝政府。当时的清朝政府主张和日本讲和,而不是以暴制暴。就这样,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的竭力反对之下,宋育仁的计划全部作废。在回国路上,十分伤心的宋育仁将整个计划和盘托出于《借筹集》这本书中,他的字里行间无不表示着遗憾和愤懑的心情。
在局限性如此之大的封建时代,宋育仁的超前想法很难成为现实。客观来说,慈禧和李鸿章的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真的和日本打起来,胜利方也不一定是清朝政府,如果一味得以卵击石的话,就会不停地激怒好战的日本,给人民带去更加水深火热的日子。当然,在重重考虑之下,清朝统治者最终没有过度追究宋育仁的责任,只是将他降职了。降为4品官员的宋育仁无法再出国,他重新回到了翰林园里继续工作。
当戊戌六君子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好友的惨死让郁郁不得志的宋育仁颇受打击,他渐渐过起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日子。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这位旧朝遗老也彻底离开了政治舞台,他一心过去了隐居山林的静谧生活。1931年12月5日,这位爱国者的遗骨被埋在青山之中,而他的名字却始终被后人铭记。
参考资料:《狱中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