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八年(1651年),吏部尚书谭泰在朝廷大喊大叫,为陈名夏袒护,顺治很恼火,将其处死,全家抄没。
谭泰,满洲正黄旗人,大将扬古利的弟弟,骁勇善战。可惜,谭泰私心太重,善于投机取巧,性格又很火爆,栽在顺治手里。
1626年,皇太极继位,谭泰担任御林侍卫,保护大汗的安全。锦州之战、宁远之战、广渠门之战、左安门之战,谭泰都是冲锋在前,给正黄旗长面子。
战功显赫,谭泰开始摆架子,自行其是。济马,皇太极的堂弟,想得到扬古利的旧房子,便跟谭泰打招呼。
扬古利立下战功,分配了新房子,济马想得到“旧房子”,但谭泰并未上报,让皇太极十分恼火,便废了他“牛录额真”的资格。
史载:“尔为朕耳目,凡事当无隐。济马护乃朕叔父之子,其言尚不能达,民间劳苦嗟怨,何由得使朕知。”
皇太极敲打,谭泰并未长记性,随着战功的增加,更加飞扬跋扈。1642年,谭泰率400精兵占据海港,击败明军,洪承畴被俘虏。
松锦之战,明军主将无法突围,谭泰起了关键作用。皇太极也不吝啬,授予他公爵,还是一等,并担任御林军的首领。
1643年,皇太极病逝,豪格、多尔衮争夺皇位,崇政殿上剑拔弩张。多铎推举多尔衮称帝,以正白旗、镶白旗作为后盾,信心满满。
多尔衮继位,正黄旗、镶黄旗的地位会降低,他们无法容忍。会议之前,豪格、索尼、鳌拜、谭泰等人商议,皇位必须由“先帝之子”担任,这是底线。
所谓的“先帝之子”,本意是豪格,只是他关键时刻“谦虚”,被多尔衮、济尔哈朗钻了空子,年仅6岁的福临“捡来”皇位,是为顺治帝。
索尼、鳌拜、谭泰拔出佩刀,快速走向台,直言:“不立先帝之子,宁可追随陛下于黄泉。”崇政殿外面的两黄旗将士,也手握刀柄,蓄势待发。
两黄旗的“底线”不能被破坏,否则兵戎相见,这是顺治得以继位的关键。换句话说,谭泰是功臣,对顺治有“拥戴之功”。
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谭泰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变。谭泰转投多尔衮麾下,并攻击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将士,背叛盟友。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进行“圈地”,两黄旗、两白旗为了争夺“土地”,明争暗斗,还爆发冲突,死伤可不少。
多尔衮偏袒两白旗,打击两黄旗,谭泰看在眼里。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谭泰参劾索尼,说他到正白旗的领地抓鱼,目无法纪,索尼被革职。
史载:“谭泰怨索尼,讦索尼於内库牧马鼓琴及禁门桥下捕鱼,索尼亦坐黜。”
谭泰对索尼下手,多尔衮非常开心,便让他率军征讨陕西,对付李自成。谭泰也能打仗,将李自成余部痛扁一顿,俘虏十余万。
平定陕西有功,谭泰却发牢骚。谭泰认为,陕西都是李自成的余部,没法立下显赫战功,对升迁不利,经常对同僚吐槽,惹恼了多尔衮。
多尔衮派人抓捕谭泰,将其投入监狱,堵住众人的嘴巴。随即,多尔衮前往监狱探望谭泰,看他态度如何。谭泰表示:若能活下去,一定对王爷效忠,即便是献出生命。
史载:“王使视之,并馈食焉。谭泰曰:“王若拯我,我杀身报王!乃出之狱。五年,复原官。”
1649年,李成栋处死两广总督佟养甲,与江西巡抚金声桓、王得仁联合,率兵击杀清军。南方各地纷纷响应,掀起抗清浪潮。
借此机会,多尔衮将谭泰释放,授予他征南大将军,率八旗精兵、汉军南下,平定江西、广东。
谭泰以汉军打头阵,八旗压阵,金声桓战败,投水自尽。八旗、汉军追击,连克十余城,王得仁被俘虏,遭肢解。李成栋突围,中途溺水而亡,清军班师。
平定江西、福建有功,谭泰地位更加显赫,成了多尔衮的红人,却也惹上了大麻烦。谭泰过于嚣张跋扈,借助多尔衮的权势,屡次挑衅顺治。
1651年,多尔衮暴毙不久,顺治为了安抚人心,任命谭泰为满人吏部尚书,与汉人吏部尚书陈名夏一起处理政务。
吏部尚书,六部尚书之首,主管官员任免、选拔。谭泰、陈名夏、洪承畴等人联手,在官员选拔中偏袒“自己人”,以及南方人,对“北方人”则打击。
陈名夏,“南党”之首,明朝官员。崇祯自缢后,陈名夏假装自尽,然后投奔清朝,担任汉人吏部尚书,地位显赫。
御史张煊弹劾陈名夏、洪承畴,说他们偏袒“南方人”,在官员选拔、任免上做手脚,顺治叫人调查,结果属实。
谭泰不服,不但诬告张煊,还在廷议上大喊大叫,为陈名夏辩护,扬言不处死张煊,不足以敬畏法律。史载:“咆哮攘臂,力庇党人”。
多尔衮的党羽力量强大,顺治只能暂时妥协,处死张煊。三个月后,顺治掌握大权,开始算“旧账”,多尔衮被掘墓。
群臣参劾谭泰,要求诛九族,顺治网开一面,将谭泰处死,全家抄没,对子孙则给条活路。史载:“上命诛谭泰,籍其家,子孙贷连坐。”
谭泰能力强悍,善于带兵,若能跟索尼、鳌拜一样,坚持站在顺治皇帝这边,也会成为康熙的辅政大臣,享受荣华。
参考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