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晚清我们遇到的危机,表面上看起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实际上是文化的危机,文明的危机。
文明的危机
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晚清是典型的农业文明,西方是工商业文明。人类历史上,当落后的文明遇到先进文明的时候,从来都是先进的文明同化落后的文明。比如说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也曾经遇到过游牧民族征服我们中原王朝的情况,如元朝和清朝,还有一些局部的政权,也是游牧民族征服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地区,如辽、金、西夏等。
但是最终这些游牧民族全部都选择了农业文明文化,是因为农业文明文化优于游牧民族的文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现的生产力不同,高等的生产力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得到了更多的财富的人们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当他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之后,要他们回到以前那种相对现状更为艰苦的生活,他们自然是不愿意了。
实际上在整个我国古代史当中,以蒙古高原为主的游牧民族人口一直在100多万人以下,原因就在于那片地方只能发展畜牧业不能发展农业,而长城以南的广大农业地区,人口则可以突破上亿的规模,原因就在于长城以南的地区适合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比畜牧业明显更为高效而且高产,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
但是当传统的农业文明遇到工商业文明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工商业文明会产生比农业文明多得多的社会财富。
就拿我国历史上最为富裕的王朝宋朝来说,因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在面积不大,人口一亿规模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在8000万-1.6亿贯的水平,也就相当于8000万-1.6亿两白银的规模。后来的明朝和清朝都重农抑商,结果明朝的财政收入最为可怜,多的时候也就400-500万两白银的规模,清朝在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之前,顶峰时期是乾隆年间,大约5000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规模。在清末开放通商口岸之后,财政收入逐年递增,到了清朝的最后一年,1911年的前十个月,财政收入达到了3亿两白银。
文明的转型
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实际上无法对抗强大的工商业文明,而近现代来说,我们一直都是在走的一条转型之路,即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的道路。
第一次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发展了许多近代工业,从民用到军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只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无法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建立了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
当然,近现代的历史演变非常地复杂,直到近几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也是在继续着工商业文明的转型。
文明不同带来的差异
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为在工商业文明体系中,人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分工协作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以我国来说,是由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家族体系的这样的一个统治体系,全国的家长是皇帝,家天下,地方的家长是村落的族长,实行宗法制。这种体制下,权力结构是自上而下,下级要服从于上级,上级并不对下级负责。而工商业文明体系下,权力结构是自下而上,没有下层的授权,上层的政治就没有合法性,所以更多的是需要民众参与到国家事务当中来,发挥好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从统治观念来说,我们与西方在荀子时代,也就是西方的柏拉图时代,都形成了人性恶的观点,但是我们东方认为的人性恶是老百姓恶,所以千百年来的统治思想都是在与如何控制老百姓的方面上做文章,下功夫,由此形成了法家的“愚民、弱民、贱民”的所谓“三民主义”统治思想。西方实际上一直发展的是分权体系,民主、共和、法治实际上都是体现的分权的观念,他们认为恶的不是百姓而是政府,因为政府是有组织的,一旦政府作恶,危害极大,而百姓是无组织的,即便作恶,也是可控的。由此发展到近现代就有了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
从思想体系来说,晚清就明显与西方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晚清时代被西方文明碾压,也是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