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有他的两面性,明朝那位大太监, 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同样也有两面性。
坏人有很多种,有的坏人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有的坏人好事坏事都干,还有的坏人,干的好事还比坏事多。
从个人角度来说,相比于只会吵架不会干事,却又有一副臭架子的“东林党”,我要是皇帝,我想我也是一样宁愿用魏公公这样的人吧。
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前夜,另外一个大太监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现在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认识一下这个“九千九百岁爷爷”。
魏公公曾经是个混子,后来混不下去了,就去当了太监。
在宫里,他认识了一个女人——客氏,而且和这个客氏关系很不一般。他就是依靠这个女人发迹的。
客氏是个奶妈,她奶大的孩子叫朱由校,就是天启皇帝。天启即位后,由于客氏的帮忙,虽然不识字,魏公公还是进了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后来又让他提督东厂。
对于天启帝,魏忠贤擅投其好,因而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天启这个木匠皇帝的信任。
当时朝中东林党人很多,势力很大,而魏公公身边也聚拢了一些人,形成了阉党,以此对抗东林党。
由于皇帝的支持,最终阉党大获全胜。
从此魏忠贤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了“九千九百岁”,把持朝政数年,坏事是干了不少。 天启死后,崇祯继位,将魏忠贤免职,发往凤阳。
在路上得知崇祯要抓他回去治罪,于是魏忠贤上吊了。
没错,魏公公是在天启年间掌权了几年,但时间并不长,这个时代正是满清在关外势力膨胀的时代。在抵抗满清入关的战争中,他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打仗最需要什么?第一就是钱。没有钱,是打不了的。对魏忠贤来说,收税是“毛毛雨“的小事,他最擅长的就是收税,但这个税是向普通老百姓收,而且是重点在江南富庶之地,面向贸易领域,收取的工商税、海税。
你可以说他在收税过程中贪污,但是这笔钱在当时的大明真的就是‘救命钱“。
抗清的大功臣袁崇焕说: “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就是因为他给钱。有了钱,才有了关宁铁骑,才能在宁远筑城,才能让战争机器运转。 天启时期,大明面对的是野战无敌,“满万不可敌“的后金骑兵,很多人都建议放弃关外,死守山海关就行了。
当时经略辽东的孙承宗反对这样做,辽东巡抚袁崇焕也反对这样做。
这两个人都是魏公公支持的。魏忠贤支持了袁和孙两个人,这才有后来的”宁远大捷“,才会打败努尔哈赤,才会使大明边关前移300里。
当然,题主说的,追着皇太极打,这是夸张了。
当时的明军,防御是强项,野战是弱项。能守好锦州、宁远等几座城,已是谢天谢地,根本没有能力去追着打的。
我们不禁要问魏忠贤是个坏蛋吗?这点肯定确定以及一定是有的。但我们要记住,骂他最多的是读书人,是东林党人,这些人又干了什么?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向工商业者收税,只向农民收税,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可以说,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称东林党人:
"
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
"
的士大夫,
"
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地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在内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旗帜鲜明的反对拨高魏忠贤,可是一味的批判这位魏太监,把他说得毫无是处,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