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大概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说、无诏夺位说。
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经隆科多,篡改诏书,改传位十四子居四子,即大统。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谣言。理由如下。一是清代传位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一个是满文,另一个是汉文。汉文可以修改,但是满文是用字母拼成的,不能修改。第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如皇四子、皇十四子那样加上皇字。所以应该在诏书上写四位。如果告诉皇十四子的话,十字就不可能变成字。
雍正可以说是清朝皇帝中最重要的角色。再康熙的众多皇子中排行老四。雍正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但是德妃的身份低微,不能给雍正带来荣耀的光环。当时,在清朝的宫中,有规定生母不允许抚养自己的儿子。。
平凡的雍正出身,为什么要赢得九子的嫡出,获得帝位?
在古代中国,帝位的争夺非常激烈,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是政治斗争的常事。在清朝康熙时代,皇子的皇位之争达到了新的高度,其激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康熙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有九位参与了夺嫡斗争。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被称为“九子夺嫡”。
在嫡出的九个皇子中,二阿哥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早就被立为皇太子,背景很强。皇四子胤禛也参与了夺取嫡,但并不显眼。他的母亲身份平平,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康熙对他的态度也不算太宠爱。但是九子夺嫡的结果却是皇四子胤禛取得了胜利。那么皇四子为什么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获得帝位呢?
雍正可以获得帝位,依靠其实是四个字,韬光养晦。实际上,在九子夺取嫡的过程中,许多皇子很多只差一步,因为他们不知道韬光养晦的道理,最终失败了。
皇太子被废除后,宫中呼声最高的皇子是八阿哥。胤禩出身卑微,而且他的母亲是包衣出身,没有受到康熙的宠爱。但是胤禩很有志气,他有远大的志向,勤奋好学,作为皇子,很懂得礼贤下士,待人很亲切。多亏了优秀的能力身边聚集了很多支持者。如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等。
胤禩也拥有大量的政治资源,但他也不知道韬光养晦,被康熙所厌恶。太子废后,八爷党的很多人都拥护康熙立胤禩为太子,而越是多人支持支持胤禩,越是觉得胤禩组党营私。早就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让本应最有机会的胤禩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皇太子的失败和八爷党一样,他不知道韬光养晦。身为皇太子的胤礽,自从当上皇太子之后就自傲自大,鲁莽鲁莽,做事情没有轻重。索额图被康熙清算后,皇太子应该和他划清界线,但他多次触及康熙的最低线。想早点坐上皇位。因此康熙越来越讨厌他,直接把他废掉了。
近几年来,随着对雍正评价的逐步深入,对雍正嗣位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
历史上根本没有雍正篡夺的说法。第一康熙的遗诏是用满文写的。可以用满文宣读。篡改是不可能的。第二,隆科多雍正原无深交,何苦冒险保诏拥立?有关夺取主诏的种种传言无非是政治敌人的中伤。第三,胤禵如果真的是康熙未来的皇储的话,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边境,令人难以理解。第四,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在病危前夕,曾把几个皇子和大臣叫到病床前。说:“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原本是在胤禛和胤禵两人中选出继承人,但最终确定了胤禛。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军。确实说明他是康熙选择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但还没有最终当选。否则为何让他长期滞留边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后。地位逐渐提高,参加了22次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占据皇子的首位。康熙还经常让他参加政务,还赐予他圆明园和狮子园,去他的花园玩。这是对他的特别恩情此外,康熙十分喜爱胤禛之子弘历,称赞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候选人。也有人认为,康熙临终时本想传位于胤禵,但他远在边疆,若将他叫回再宣布诏书,在空位阶段必定发生皇位纠纷,不得已只好传位于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