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下葬时穿的衣服到底华丽到什么程度?影视剧中香妃的原型容妃,她下葬时的穿着打扮又有何不同?昨日,一个跨越8年的“河北遵化清东陵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项目”,终于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验收——20件出土于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的丝织品,在国丝馆修复师的巧手下,恢复了原来的华彩。
据了解,此批文物的修复方案于2013年3月编写完成,同年8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2014年起文物分批运至作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启长达8年的保护修复工作。而伴随着这批珍贵丝织品的复原,一场名为“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也正式在国丝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二楼开幕。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曾广友表示,慈禧太后和容妃下葬的衣饰,极少对外展出。此次展览,也是这批丝织品复原之后首次面向全国观众展示。尤其是慈禧陵棺内随葬的织金陀罗尼经被,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艺之善,图文之美,都是罕见的。
慈禧入葬时穿的“龙袍”
超越了后妃服饰的礼制
修复完成的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慈禧陵寝体现的就是奢华,她的地宫放入了大量的珍宝,珍珠都是一斗一斗装的。”李寅介绍说,这件圆领马蹄形袖端的朝服也不例外,不仅绣有龙纹,而且还罕见地用金线绣有“佛”字。佛字上本来缀有珍珠,但当年被盗墓者一粒粒抠走了。加绣的“佛”字表现了慈禧对佛教的崇信,希望死后尽快进入极乐世界。
龙袍加绣的“佛”字表现了慈禧对佛教的崇信,希望死后尽快进入极乐世界。
不过李寅认为,慈禧下葬时穿的这件朝服,最大的特点是“超越”。“袍身前后绣有十二种纹样的‘十二章’纹,比如星辰代表光明,山纹代表稳重,龙纹代表变化,华虫代表五彩华丽……最关键的是,这‘十二章’纹本只限于帝王的龙袍上使用,后妃只能使用部分纹样。而慈禧太后的这件朝服,则直接超越了清朝后妃服饰的礼制,可见其地位。”
荷花丝褥提取到甲基蓝
当时就用上了进口染料
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修复前
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修复后
慈禧太后可谓盛敛入棺,据慈禧太后心腹太监李莲英当时记录的随葬品清单可知,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上三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厚七寸,上面镶缀大小珍珠一万二千六百零四粒,红蓝宝石八十五块,祖母绿两块,碧玺、白玉二十三块;锦褥上加盖一床荷花丝褥,上面铺满五分重的圆珠计两千四百粒。
“当年军阀孙殿英在盗取慈禧的墓之后,把棺椁里的珠宝都拿走了,留下的这块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其实也是一件宝贝。”王淑娟表示,透过染料检测,荷叶及水波纹部位出现的鲜亮蓝色,主要色素是甲基蓝。“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进口染料,在当时应当是从欧洲进口的。合成染料于1856年发明,19世纪末传入中国。可见当时在清宫织造技术已经有了中西方技术的交融。”
堆绫荷花枕套
串珠堆绫彩绣荷花鞋面
用来盖尸的陀罗尼经被
首次发现涉及道教文化
当然展览现场最震撼的还是慈禧的陀罗尼经被。因体量大、工艺复杂、修复难度高,该经被也成为国丝馆这次最后修复完成的文物。也因为尺幅太大太珍贵,它被陈列在了一楼的实验室桌子上,观众只能透过玻璃远眺。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相传将它覆盖在死者身上,可以令死者得到超度。李寅透露,乾隆皇帝的陀罗尼经被就一度成为拍卖神话。2005年,北京拍卖会上有一件“清末黄缎子袈裟”流拍,后被一位秦姓男子以9万元价格成交。然而就在这件破袈裟中,却意外发现了精美绝伦的陀罗尼经被。2008年,该经被在拍卖会上拍出了6550万元的高价,2010年更是以1.3亿元的天价成交。
而这件由国丝馆负责复原的慈禧的陀罗尼经被,长290厘米,宽275厘米,尺幅堪称之最。国丝馆馆长赵丰感慨地表示:“一般的织机也就只能织出六、七十厘米尺幅大小,而这件大大超过了习惯的做法,很难想象这件陀罗尼经被是用什么样的定制织机织出,到底需要多少工人。”
修复完成的慈禧的陀罗尼经被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件用于覆盖慈禧太后尸身的陀罗尼经被,四重边中心为佛塔,缎地织捻金的图文,上有汉字楷书篆体,共25000多字。李寅表示:“鉴于技术的革新,我们过去只知道经被织有佛经,没想到这次在陀罗尼经被中还首次发现了涉及道教文化的《玉皇经》,还有9枚道教图章,其中一枚上刻着的‘广仁子’就是慈禧的道号,这对于我们之后研究具有重大突破。”
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在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