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康熙皇帝在宫中召见大臣鳌拜,在其猝不及防之下命令侍卫将他团团围住。当着鳌拜的面,大臣们逐一宣读他的三十条大罪,请求康熙诛灭其九族。
康熙念及鳌拜多年功劳,改判死罪为终身监禁。不过,康熙果断诛杀了以鳌拜为首的政治党羽、直系亲属,用鲜血整顿了朝堂气象。
至此,康熙皇帝完全夺回朝政大权,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曾经压着少年康熙喘不过来气的四座大山,也就此全部消失。
代替皇帝理政,专权长达八年之久的四位顾命大臣
顺治十八年,8岁的康熙在父皇去世后接过皇帝的宝座。但此时他并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因此,顺治便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这四位大臣可以代替皇帝处理国家的所有事务,形同拥有先斩后奏之权。只需要在上朝的时候,把处理的方案和结果汇报一下即可。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昔日孙策给孙权留下的2位“顾命大臣”,是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着重考量的。但顺治皇帝更重视另一个要素:制衡。
满清八旗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
鳌拜和遏必隆是最尊贵的镶黄旗;
索尼是排在第二的正黄旗;
苏克萨哈则是排名第三的正白旗。
但在顾命辅政大臣的位置排序中,索尼与苏克萨哈位列前二,遏必隆次之,鳌拜最末。
这样有违祖制的安排,就彰显出顺治皇帝的政治智慧。当这四位顾命大臣因为位序问题而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不会暗自勾结在一起,将康熙彻底架空了。
同时,这4位大臣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必然会牢牢掌握朝政大权,这就避免了孝庄皇太后和外戚叔王趁机摄政,威胁皇权的风险。
只可惜,这样“中庸”的理想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绝对话语权
顺治埋下了四大臣矛盾冲突的种子,但没料到胜负会如此快地见分晓。
不到三年,鳌拜就联合遏必隆一起斗倒了苏克萨哈,凭借自己手中的兵权以及日渐丰满的政治党羽,把索尼压制得告病养老,不敢上朝。
拥有绝对的权力后,鳌拜的骄横之心愈发旺盛,不仅在政事上欺瞒康熙与垂帘听政的孝庄皇太后,更指使自己人大搞土地兼并,搜刮民脂民膏。
鳌拜是军旅出身,昔日在清军中就对汉人有颇多不满,连带着政治盟友蒙古都不放在眼里。长此以往下去,皇太极、顺治两代皇帝强调的满汉一体就要付诸东流,清王朝的江山也迟早会被夺走。
就在这时,孝庄皇太后出山,开始发挥自己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
用皇帝和亲,培植对抗鳌拜的政治势力
康熙四年,孝庄皇太后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带入宫中,做了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这样一来,索尼一族就变成了皇亲国戚,势必会得到朝廷的重用。那些不愿意攀附鳌拜的官员,自然要拜到索尼门下,帮着他一起对抗鳌拜。
这一招“和亲”不可谓不高明,索尼一族既然上了康熙这条船,就必须为康熙亲政推波助澜。如果放任鳌拜擅权,将来索尼一族必然会受到政治迫害。
索尼纵然看破了孝庄皇太后的用意,但他也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光宗耀祖,位列群臣之首。他的病也一下子就好了,每天比谁都要积极地上朝,整理好所有的政务材料向康熙汇报,手把手教康熙治理国家,只为将来康熙能够顺利亲政。
索尼的良苦用心
康熙六年,康熙皇帝在太和殿接受庆贺并大赦天下,开始了名义上的亲政。这是索尼特意安排的政治事件,他清楚地知道只要鳌拜还在,康熙就没办法真正地掌握大权。但安排这么一出戏,就可以彻底区分出那些支持康熙的臣子,笼络他们壮大康熙的政治势力。
同年,老谋深算的索尼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安排自己的儿子索额图入宫,帮助康熙训练格斗摔跤的勇士,为日后的康熙抓捕鳌拜埋下伏笔。
康熙八年,康熙终于在宫中训练出数十位勇士。他立刻将鳌拜召进宫中,命令他们瞬间将其擒拿,以最简单的方式覆灭了为祸国家多年的鳌拜集团。
自此,16岁的玄烨真正开始了自己作为康熙大帝的辉煌生涯。
皇太极、顺治两代人的心愿,终于在康熙一朝实现
自满清入关后,皇太极和顺治一直在学习汉人的皇帝制度,汲取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的精华,为的就是强化中央集权,让清朝可以变成世袭罔替的王朝。
“这天下不是他康熙一个人的,是所有满族人的,他只不过是代替我们当皇帝罢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满族人在关外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权力共享,各族领袖共同享有对国家的控制权。可后来满清入关了,那些八旗领袖对皇权的制约也逐渐强大,这就违背了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核心。
因此,皇太极和顺治在位时不断启用汉人、蒙古人,削弱八旗祖制的带来的影响力,将皇位传承给自己正统血脉的子嗣,等的就是爱新觉罗氏独享皇权到来的一天。
就这样,康熙皇帝实现了皇权政治的大一统,把清王朝变成了一姓之国。
这般功绩,离不开数代人的布局,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