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蒋介石身边的"毒诸葛",三次献上阴险毒计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堪称旷世奇才,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成为中国谋士的代表。
鲜为人知的是,蒋介石身边也有一个“诸葛亮”,他叫杨永泰,人称民国第一谋士,心狠手辣,一肚子坏水,有“毒诸葛”之称。
他的“削藩之策”,让各路军阀俯首帖耳。
他的“政治剿共”,让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他的“掏心计”,兵不血刃结束了“四川王”刘湘的割据。
毫不夸张地说,杨永泰不仅是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还是蒋介石身边的荀彧和郭嘉。然而,这样一位“旷世奇才”,最终却在1936年死于非命,被人暗杀。原因说出来也很简单,只因他失去了蒋介石的庇护。
蒋介石为何要放弃对杨永泰的庇护,背后有何隐情?
1928年的春天,复出不久的蒋介石踌躇满志,打算第二次北伐,他痛感身边人才缺乏,因此他恳请黄郛(外交部长)结束外交政客生涯,出山跟自己共谋大业。
黄郛却郑重向蒋介石推荐了一个叫杨畅卿的人,说他“满腹经纶,足以佐治蒋兄,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
在蒋介石的印象中,黄郛已经是足智多谋了,正是他制定了"离俄清共"之计,才让自己登上民国的权力巅峰。
黄郛
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盟兄如今却说还有一个人,能耐犹在自己之上,这怎能不让蒋介石动心?
杨永泰,字畅卿,1880年出生于广东茂名。他家境殷实,上过私塾,也曾在广州高等学堂和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就读。因此,他既历经了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也接受了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
1908年,记者身份的杨永泰进入政界,先后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和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
杨永泰有抱负、有能力,前段人生一路绿灯。到1920年4月,杨永泰已经担任广东省省长。后因杨永泰站队北洋军阀,在北洋政府垮台后,他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在上海隐居起来。
踌躇满志、正值壮年的他,怎甘心当一个隐士?他梦想着展示才华,怎奈怀才不遇、未遇"明主",只能暗自神伤。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之后,杨永泰看到了希望,认为桂系军阀值得辅佐。他毛遂自荐,向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呈上了一份洋洋洒洒的万言书,陈述了他对中国时局的观点,表示自己能辅佐李、白二人成就大业。
如果李、白用了杨永泰当谋士,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改写。
李、白二人读完了这份万言书后,第一感觉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他们认为杨永泰夸夸其谈,不是成大事之人,随即把万言书扔到垃圾堆里。
杨永泰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心中的失望就别提了。就在此时,他收到了蒋介石的邀请,让他重新出山。
杨永泰和黄郛是如何搭上关系的?
原来在1916年,二人就曾在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任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得知蒋介石为缺乏人才而发愁的时候,黄郛便向蒋推荐了杨永泰。
黄郛跟蒋介石渊源很深,二人不但是东京振武学校的同学,还是结拜兄弟,他的话对蒋介石来说,可信度极高。就这样,杨永泰来到了蒋介石身边,成为他的第一谋士。
杨永泰果然不负蒋介石期望,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或者说自己的阴狠。他为了巩固蒋介石的统治,出了不少坏主意,最知名的就是以下三招。
第一计,结束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国从此进入军阀割据时代。蒋介石虽然后来北伐成功,消灭了直系、皖系军阀,但军阀割据局面仍然没有结束。
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白崇禧这些新军阀了。他们虽然各自实力有限,但感到威胁的时候会联起手来,让蒋介石非常头痛。
然而杨永泰却口出狂言:只要听我的话,摆平他们轻而易举。
蒋介石一听大喜,就请教说:愿闻其详。
杨永泰说,对他们就像医生给病患看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需要用不同的药。
比如,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英勇善战,要用军事手段让他们心服口服;对待张学良则用夫人外交手段,因为东北军实力太强大,张学良又比较“重感情”;对冯玉祥的西北军,适合用经济手段,因为将领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将领大多贪财;对阎锡山,适合政治手段,因为此人性格高傲。
蒋介石采纳了杨永泰的建议,果然极为奏效。
比如,蒋介石砸出真金白银,收买了西北军将领石友三、韩复榘、孙殿英等人,将西北军瓦解。在1930年之后控制了全国局面,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这一来,蒋介石对50岁的杨永泰刮目相看。
第二计,逼迫红军长征
1932年,蒋介石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在关键时刻,杨永泰再次对蒋介石献出妙计。
杨永泰对蒋介石说:“知道前三次剿共为什么失败吗?”
蒋介石说:“军事不力嘛。”杨永泰说:“非也。”
他接着说,红军可不同于桂军、东北军和西北军。他们是由一个政党领导的,组织严密,有崇高信仰,是能得到民众拥护的军队。红军将领不怕死、不会被收买,也不会屈服。所以对红军,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而总裁的失策,在于把红军看成了跟军阀一样的军队”。
“那么,对红军应该用什么方针?”蒋介石显然对杨永泰的话产生了兴趣。
杨永泰打着手势说:“好办!采取‘政治剿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所谓的“七分政治”,就是离间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鱼水关系。对苏区周围的贫苦弱孤民众应该雪中送炭,释放出应有的“善意”,表现出人文关怀。
“三分军事”则是把精力放在对付红军,不可扩大打击面,为渊驱鱼。
听了杨永泰的话,蒋介石频频点头,觉得军师说得句句在理。
1933年3月,蒋介石亲自前往汉口亲自指挥“围剿”,提拔自己的军师杨永泰为“剿共”司令部秘书长。
杨永泰毒计果然奏效,红军在“围剿”下步步失利,被迫撤退,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移营到了西边。
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起了“第五次围剿”,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得以继续发挥。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中央红军就被迫从苏区撤离,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第三计,解除刘湘武装
1934年,蒋介石的中央军一路追击红军,来到四川。这一来,蒋介石对川蜀有了非分之想。
因为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资源丰富,有“天府之国”美称。蒋介石一看就垂涎三尺,产生了借着“剿匪”的名义实行入川、进而据川的打算。
“四川王”刘湘不是省油的灯,他看出了老蒋的险恶用心,就告诉对方,消灭红军我们川军能行,不需劳驾中央军,只要政府给我们枪炮和军费就行。
蒋介石一听气得直跺脚,好你个刘湘,让我出钱、出枪给你壮大自己,岂有此理?杨永泰却慢条斯理地说:“总座莫急,我有一计,可兵不血刃地解除刘湘武装。”
“刘湘不是要钱要枪吗?给他。刘湘不是不让向四川派兵吗?答应。但是派一个参谋团去帮你们出谋划策,不带一支枪,总可以吧。”
刘湘
刘湘一听,心说这没毛病,当即答应。
谁知道蒋介石派去的参谋团到了重庆,就像孙悟空钻到了铁扇公主肚里面,再也不想出来了。他们首先提出,要组建四川省政府,然后对刘湘的部下进行封官许愿,将川军分化瓦解。
很快,18个行政专署督查专员,都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蒋介石的人。
不知不觉间,刘湘失去了对川军的控制,政府部门也成为蒋介石的傀儡,当刘湘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悔之已晚。
可以说,杨永泰献出的三计,一招比一招阴险毒辣,为蒋家王朝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杨永泰并没有因此飞黄腾达,进入老蒋的权力中枢,后来反而地位一落千丈,被发落到湖北,担任省主席。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杨永泰无意中得罪了陈家兄弟。
陈立夫
俗话说“蒋家天下陈家党”,蒋介石的起家之路得到了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CC系统的支持。CC系统势力一度如日中天,大到跟蒋介石相抗衡,这让老蒋心生忌惮。而杨永泰给蒋介石献出了一策,借口“剿匪”,来了个枪指挥党,把陈家党的权力都拿到了亲蒋的军队大员手中。
如此一来,陈家兄弟大权旁落,对给老蒋出谋划策的杨永泰恨得咬牙切齿,必欲除掉而后快。
二陈决心已下,就差一个合适的时机了。
很快,机会来了。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杨永泰得知消息后心花怒放,向行政院长宝座发起冲击。但是此举遭到了二陈为首的CC系的坚决反对,蒋介石也不敢强行通过。
如此一来,杨永泰美梦落空,被弄得灰头土脸。
组阁的愿望落空了,杨永泰心灰意冷,决定辞去秘书长之职,准备出国考察。其实杨永泰并没有真的打算出国,无非是以此跟主子怄气、争宠而已。而蒋介石接下来的举动出乎意料,虽然他对杨永泰进行了口头挽留,但是却接受了对方的辞呈,将他外调到湖北,担任省主席。
虽然此职是封疆大吏,但是对于杨永泰来说,却是失宠的信号。
蒋介石为何要这样做?
首先是为了平衡各派利益,要知道陈家兄弟树大根深,党羽遍地,蒋介石还要靠他们巩固自己的统治。
其次是蒋介石认为,随着红军被迫北上,地方军阀慢慢被收拾地差不多了,自己的江山已经稳固,不需要杨永泰再出谋划策。因此选择了过河拆桥,抛弃了杨永泰。
还有,那就是杨永泰能力太强,处事方式咄咄逼人,让蒋介石心生忌惮。
杨永泰性格刚毅,雷厉风行,为了达到终极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参与蒋介石的决策时敢于出头,勇于负责,很少妥协。甚至为了避免蒋介石“犯错”,他不惜越轨。
比如“围剿”失利后,蒋介石盛怒之下,曾经几次要枪毙犯错的将领。杨永泰知道蒋介石是一时冲动,为了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他就自作主张,扣下老蒋的手令不发,等蒋怒气散去之后,再去婉转相劝。
蒋介石当时对杨永泰非常感激,多亏这样才没有犯错,不然的话人死不能复生,后果就严重了。
但是蒋介石过后一想,细思极恐,觉得杨永泰这货太可怕了,你这明明是不把我看在眼里嘛!因此,蒋介石才决心将搞僭越的杨永泰调出南京。
这也等于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信号,蒋介石不再把杨永泰看做“家奴”,撤去对他的保护。这一来,陈氏兄弟心中窃喜,除掉杨永泰的时机成熟了。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应邀参加了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准备乘轮渡返回武昌。
突然,从欢送的人群中窜出一名戴着面具的刺客,几步冲到杨永泰的面前,对着他扣动了扳机。
随着“砰砰”几声枪响,杨永泰身中数弹,倒在了血泊里。
奄奄一息的杨永泰对身边的亲信说:"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不过我身已许国,为国而死,没有任何遗憾,可惜的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壮志未酬啊。"
杨永泰
说完,这位蒋介石身边的智囊"毒诸葛"便咽了气,终年56岁。
究竟谁刺杀了杨永泰?
关于杨永泰被刺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CC因权力之争,下令特务处第一科对杨永泰进行刺杀。
不管怎么说,此案不了了之,幕后真凶并没有浮出水面。
而得知杨永泰遇刺,蒋介石的反应出奇平静,只是淡淡地对秘书说了一声“知道了”,好像死去的只是一个路人。
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面临大势已去时,他才后悔不迭地说:“若畅卿(杨永泰)在,(局面)何至于此?”
其时即使杨永泰还活着,也阻挡不了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不过他曾经充当了时代车轮的一块绊脚石,倒是他本人毋庸置疑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