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明粉,都难以直视大清晚期割让的巨大土地……
汉朝的陈汤曾云: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汉朝的猎猎军旗在西域飘扬,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在汉朝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了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大清后来要钱给钱要地给地,整个中华陷入了水深火热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明朝经历鸦片战争或者是甲午战争,他们是否会比清朝更好呢?
如果明朝遭遇鸦片战争可能也会败,可能败的比清朝体面的多。
相比于思想和制度上的落后,武器上的落后还是肉眼可见的。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攻击封建之中国,都是降维打击,无论是满清还是明朝。
以明朝文官体系的尿性来看,明朝想要改变体制,自上而下的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几乎不可能。
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强大的小农经济的惯性,绝不允许它做大做强。
明清都是重农抑商,商人有钱,但没地位。而且商人子弟要想做官,也受到了层层的限制,更别说进入中枢,成为阁老。
这就意味着在明朝,商人朝中无人,在朝廷没有代言人,自然没人维护商人的利益,做大做强又从何谈起呢?
第二,明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士大夫恰恰就是小农经济最坚定的拥护者。
他们成为各地最大的地主,是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发展资本主义,那不是要命吗?
所以明朝要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几乎不可能。
资本主义萌芽也只能是萌芽,这里没有资本主义茁壮成长的土壤,更不要奢谈什么工业革命了。
所以,只要明朝还处于封建专制状态,面对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还是会败。
同样失败,明朝一定会更刚直。原因很简单,几百年来,清朝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维护满人的利益,限制汉人。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一直就有危机感,他们生怕汉人起来造反,让他们重新回到白山黑水之间渔猎。
清朝脚下的领土观念还是有些微妙,在清朝权贵的潜意识里,白山黑水之间的土地才是他们真正的家,所以即使闲着大量土地也不许“闯关东”。至于汉地,那都是老祖宗凭借着弓马从汉人手里抢来的。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样的态度,才有了慈禧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满清的角度,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防备汉人夺权。从顺治皇帝入关到咸丰,不得不重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实在是朝中满人已经提不起来了。
汉人的文臣武将很好有担任过中枢要职。说穿了大清只要能够维持满亲贵族的利益即可。这也导致晚清短短70多年的时间里,签署了1175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协约等等,甚至连非洲的刚果都想插一脚从中国身上吸血。
而同样立国200多年的明朝,在同样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左支右拙,但是他们依然硬气: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是明朝面对鸦片战争,他们会更加顽强的抗争。
而且相比于固步自封的清,明朝可能愿意学习写新东西,明朝末年,西学东渐,以徐光启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接受专业西方的文化知识,不至于像1840年满军之于英国一样。
而且明朝向来重视火器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山寨”精神。很早就懂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好处,正德年间引进了弗朗机炮,萨尔浒之战后,孙元化到澳门找葡萄牙人,为大明帝国铸造红衣大炮。
可以说明朝对于引进西方大杀器的积极性远比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仍然在使用虎蹲炮的大清国要积极的多。
这种态度上的差异能大幅度的减少明朝军队在遇到英军时装备上的劣势。
在鸦片战争第1次与西方正规军的接触中,尽管明军很有可能仍然会失败,但也会给侵略者,带来极大的伤亡。
这样双方才有可能坐下来谈判。至于后面的第2次鸦片战争,甚至中日甲午战争,会不会再打只能猜测。
英国在中国的惨胜,让他们意识到:中国不同于印度,向心力极强,绝非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印度可比,入侵中国,将会陷入一个巨大的泥潭。
另一方面,在见识到了英国人的船坚炮利之后,明朝也会引进英国战舰的平替,壮大自己。
这样一来会让别人更为忌惮。这一个重新支楞起来的中国,反过来又能与英法等国家重新调整对话策略,用对话来代替对抗……
如果明朝遇到鸦片战争仍然会败,但会顽强的多。至于甲午战争,日本向拥有大量先进战舰的明朝进攻真要好好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