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宫廷之中都有十分严密的规则,对于朝政,军队以及后宫的嫔妃的管理都有着十分严格的制度。因为古时候的皇帝被人民百姓视为天子,高高在上,他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军队管理和朝政管理就是看好皇帝的大门,而后宫管理就是皇帝的后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好多皇帝被刺杀的案例。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王,就是出现在朝堂之上,险些要了秦始皇的性命。也有后宫的嫔妃忍受不了常年的压迫,去行刺皇帝的。还有的大臣弄权,逼迫皇帝退位的。这些因素都成了皇帝安危的重点。
而古代的皇帝也知道自己的安危十分重要,于是就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个部门。比如军机处,三法司,锦衣卫,金吾卫等。这些机构的只听从皇帝的命令,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这些机构的设置大大提高了皇帝的威严,保障了皇帝的安全。
就算是有着这些机构的制约,不免有漏网之鱼。像明朝时期的大太监魏忠贤;秦朝时期的赵高。这些漏网之鱼都大大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和尊严。于是皇帝想到了每一个点,就连嫔妃侍寝都要见过检查,脱光衣服被人抬进寝宫。大明朝的嘉庆皇帝就差点被持械的宫女刺杀。
清朝时期为了皇帝的安全,对皇帝身边的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检查制度。就连后宫要侍寝的嫔妃都需要进行检查,检查无误后才能让嫔妃去皇帝寝宫进行侍寝。为什么皇帝连后宫嫔妃都要提防呢,这需要从明朝的嘉庆皇帝说起。
在大明朝时期,明朝实力雄厚,国力强大,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这也使得嘉庆皇帝有了多余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每个皇帝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嘉庆皇帝也在其中,于是命人寻求长生不老的办法。也是这个办法差点让嘉庆帝驾鹤西去。
据传,嘉庆皇帝当时得知一偏方,想要长生不老,就需要用豆蔻之年的少女之血来炼制丹药,于是嘉庆皇帝就在后宫中养了很多十三四岁的女子,供其炼制丹药。就是这种惨无人道的暴行,让这些嫔妃忍受不了,她们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密谋反抗。
于是这些嫔妃联手,在嘉庆皇帝和嫔妃承欢之后,她们便偷偷潜入寝宫。当时的嘉庆皇帝睡得正香,丝毫不知危险的来临。这些嫔妃用绳子勒住嘉庆皇帝的脖子,企图勒死他。但是未能得手,这也让嘉庆皇帝逃过一劫,史称“壬寅宫变”。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黑暗,朝堂管理也大不如前,军队之中也是频频兵变,这让北方的爱新觉罗一族看到机会。于是率领其部南下,突破了大明朝的防线,一举攻入皇宫,颠覆了明朝,建立了清朝。
清朝建立后,因为是满族人的统治,所以让很多中原人反对,这也使得清廷在管理上十分棘手。在杀掉了很多反对清廷统治的人后,才渐渐稳固了政权。但是在民间还存在着很多想要反清复明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清朝皇帝的安危。
于是清朝皇帝也是费尽心机去建立制度,以此保护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在嫔妃侍寝上做的是面面俱到。因为有了壬寅宫变的前车之鉴,清朝皇帝就下令,所有侍寝的嫔妃都需要净身之后用棉被包裹送入皇帝寝宫。
这一举措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发生和嘉庆帝一样的遭遇,清朝时期后宫嫔妃也是众多,她们的穿衣打扮十分艳丽,光头上的发簪就有很多。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凶器,威胁到皇帝的性命,所以侍寝的嫔妃必须什么都不带的让人裹着被子抬进寝宫。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等同于全天下的事情都需要皇帝去决定如何行事。这种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这也导致很多皇帝未老先衰,英年早逝。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正常的作息。
而到了皇帝忙完一天政务之后,回到寝宫也是非常疲惫的。古代的嫔妃是十分金贵的,她们锦衣玉食,打扮的花枝招展,为的就是讨皇上开心,自然就要在衣服上下功夫了。
嫔妃们的衣服是非常复杂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让皇帝脱起来很是麻烦。并且古代嫔妃侍寝是有时间限制的,清朝时期的侍寝时间就是一个时辰。所以让嫔妃不穿衣服,裹着棉被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因为如果皇帝过于纵欲,会使得第二天无心朝政,所以设立了“敬事房”之机构。当嫔妃侍寝时,门外的太监在时间到了之后,就会强行将嫔妃带走,这也是为了让皇帝保重自己的身体,以国家大事为重。
让嫔妃净身侍寝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为了体现皇帝身份的高贵不可侵犯。在清朝时期,朝堂之上的大臣都是不可以背对皇帝的,后宫嫔妃更是如此。
于是在侍寝之时,嫔妃需要跪着面向皇帝,侍寝完毕之后也是需要跪着退出寝宫。因为,就算是皇帝非常宠信某个嫔妃,也是不允许其在龙床上过夜的。
据传,嫔妃被抬进寝宫之后,皇帝是盖着被子,只有脚踝露在外面的,侍寝的嫔妃需要从皇帝脚踝处钻进被子,这也就体现了皇帝的尊严,体现了其身份的尊贵。
通过这种方式,让嫔妃侍寝时感受皇帝就是天,不可以随意犯上。这也让皇帝的安全的到了有利的保障。杜绝了后宫嫔妃对皇帝的图谋不轨之心。
其实,此等做法的目的就是防止皇帝遭受嫔妃行刺,同时扩大皇帝在后宫嫔妃中的权威,让后宫听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后宫暗流涌动的状况。
这种方法也是对女性身心极大的摧残。后宫之中所有的嫔妃的任务就是伺候好皇帝,所做的一切都要以皇帝的喜好为准则,但是妃嫔们的感受,又有谁能在乎呢。也有可能在这些嫔妃的心中,对这种方式已经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