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清,大多数人想必都对其感到无比愤怒与失望。虽然造成近代中国落后姿态并不全是它的原因,但它却不得不承担其中的大部分责任。尤其是昏庸的掌权者和混乱的政策,都使清朝成为了最不人喜的朝代。
但是,即便社会环境再如何混乱,能人仍然能够于危难之际及时出现并力挽狂澜。我们今天要说的曾国藩,便是晚清当之无愧的拯救者,为清朝生命的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顺利的崛起之路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出身于长沙的一个农民之家,在兄妹九人当中是长子。按理来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他的一生应该是早点种田以承担家庭的责任,至于读书做官,就不是他能想的事儿。
但是,好在祖父和父亲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从小便注重对曾国藩的教育,也为曾国藩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也没有让他的家人失望,六岁进入私塾,十五岁在长沙府童子试中排第七,六年后成为秀才,再过两年考取举人,获得了去往北京参加考试的资格。
看到这里,不要以为曾国藩是天才,其实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就是靠得个刻苦努力、坚持不懈。
曾国藩在第二次参加会试中以优异的成绩中举,之后成功跻身政治,而且一开始就签上了时任军机大臣穆彰阿这条线,仕途之路走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
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到官阶二品的三部侍郎,曾国藩只用了短短十年。而之后,曾国藩将迎来他人生之中最大的转变和挑战——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平定是相当具有智慧的
太平天国运动以势不可挡的模样发生后,朝廷上下一片茫然无措,曾国藩则一阵见血地指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并直言咸丰皇帝的失误。
在八旗军彻底溃败后,为了对抗起义军,清政府发出奖励团练的命令,试图召集全国的力量来组织军队。曾国藩作为湖南人,与时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合作创办了湘军,并使其成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队。
万事开头难,湘军最初只是一群由普通农民和文弱书生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别说抗衡太平天国,估摸着打八旗军都够呛,曾国藩却能指挥他们“吊打”太平军。
然而,曾国藩不骄不躁、稳扎稳打,从各方面着手来加强湘军。他首先制定了“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治军策略,将整个军队从心理上粘合在一起,使士兵们逐渐培养出归属感、荣誉感和团结一致向前冲锋的信念,从根本上稳固了军心。
其次,在面对太平天国时,曾国藩并未采取贸然出击策略,而是尽量采取防守反击。即便自己被迫主动进攻,也尽量将进攻的主动权交出去。一来,当时湘军和太平军的武器都是以抬枪、鸟枪为主,这种落后武器最大的缺点就是进攻能力不足,防守的一方往往能够借此占据巨大优势。
二来,湘军虽然在战斗力和数量上都稍逊一筹,但却可以获得来自政府和地方豪绅源源不断的支持,完全可以通过打持久战的方式来拖垮太平军。
而在安营扎寨时,曾国藩也一直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每次行军时,他都将军队分为几个各司其职的部分,同时控制行军速度不得过快,就是追求稳扎稳打。而在选择营地时,不管停留多久,曾国藩必定要求修筑好一切防御措施。
其他如勘察地形、控制战略高地等等也是他先进战略思想的体现,促进了湘军的最终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还热衷于购买西洋国家的新式武器,这在当时思想还较为封闭的清朝可以说是极具见解和开创的行为。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也叫人挑不出毛病
曾国藩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影响,思想上有着非常鲜明的忠君特点,他的一切行为也都是为了清王朝的再度崛起和兴盛。他曾指出,清朝的衰败是由于“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虽然并不全面,但却也指出了一部分弊病。
当然,曾国藩的忠君并不盲目,他能够看出并敢于指出皇帝的错误。如当初他曾对咸丰帝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虽然后者起初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但后来却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曾国藩虽然身居要职,但却并没有养成盛气凌人的高官模样,反而依旧保持着一颗淡然之心,甚至认为自己的钱越少越好。许多事情他也是必定躬行、尽心完成,如操练湘军时他就曾“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此外,正是在复兴清朝和自身谦逊待人的思想之下,曾国藩极其强调对人才的重用,完全没有顾及他们可能会挤占自己的政治资源,晚清后期包括左宗棠在内诸多名臣都曾经受过他的举荐。
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下,曾国藩对待西洋人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鄙夷西洋人的侵略行为,并且以向他们求助为耻;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清朝技不如人,因此主动提倡学习外国技术。
在天津教案一事中,曾国藩作为主办人,选择向外国妥协,不但惩罚了天津知府,还对各国发起赔偿。但他之所以这样处理,并非由于他具有对外妥协思想,而是受困于当时的局势,衡量利弊之后所作出的无奈选择,之后还主动承担一切责任。
总结
生在清朝这样一个时代,曾国藩无疑是具有一定悲剧性的。诚然,他的一系列措施及改革理念使当时的清朝幸免于难,没有倒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浪潮之中。但是,清朝积重难返的恶劣局势却是他无法扭转的。
清朝在之后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它自己的暴政,也是落后的封建社会体制必然面临的结果。当然,曾国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运的,毕竟在他去世之前,清朝还没有呈现出彻底的溃败崩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