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100年前,康有为用150万在欧洲买了一座小岛,如今岛屿归谁?

100年前,康有为用150万在欧洲买了一座小岛,如今岛屿归谁?

1904年,失意的康有为踏足瑞典,成为进入瑞典第三个有记录的中国人。

异国他乡,少不了漂泊之感,尤其是在蹉跎半生,终于一施拳脚之时,突遭变故,境遇一落千丈,又被人逼迫离乡远走,这种感觉尤甚。

本没有观光之意,却不胜美景,漫步在异样风情的瑞典首都德哥尔摩市,后来康有为在《北国随感》如是写道:“天下风光之美,瑞典第一,瑞典风光之美,沙丘巴登第一。”

景消人愁,瑞典令康有为有在此修养的心思,康有为便在首都斯区东南方15公里左右,花150万买下了一座叫作沙丘巴登的小岛,改名“北海草堂”,寓居3年解郁养性。

3年中,康有为本以为自己或可在此长乐,但郁解情难消,探听国内局势后,情难自禁,随启程踏上归国路。

康有为,中国近代变法维新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小的影响。

这些是历史书的说法,但真实的康有为,人生远没有如此单薄。

康有为家世不错,但早年的成就,却一点都对不起他的家世。

康有为的爷爷,官至连州训导,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县级市教育口领导,等级差不多是个正处级;康有为的父亲,江西补用知县,虽说是花钱买的官,没什么实权,但足以说明家中有几份“薄财”。

康家也不是什么小门小户,除了康有为这一支,康有为从叔祖还当过广西巡抚,镇压过太平天国,算是地方大官。

可如此优越的家境,只催生了康有为的骄纵做派,求学并不求真务实。

他自命自己五岁可诵唐诗百首,六岁熟读经典,十一岁就跟随崇尚宋明理学的祖父,遍览大家名典,可以称得上神童,就颇为自负。

可他却活成了一个“吕秀才式”的人物,童子试折戟,让平日自负的他成为了笑柄。

十四岁,康有为第二次童子试再次失败,自小苦读,自诩神通,可两次还拿不回来一个秀才的头衔,这让康有为十分受到打击,他不仅开始怀疑自己,自命不凡的他还怀疑严于修己却浮于形表的宋明理学。

方向虽然对了,但康有为的动机却是偏了,不过在“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的指导下,自负的康有为歪打正着,走上了“开眼看世界”的道路。

他看了《瀛寰志略》这些“课外书”,视野开拓以外,意外地消解了因屡试不中而对科举产生的恐惧,第三次童子试他成功通过,拿下了秀才功名。

这个意外让他觉得自己“又行了”,坚定了在看世界道路上继续走的心,但乡试还是给了他一击清醒的棒喝。

1876年,18岁的康有为第一次乡试失败。

家里给他请了名师朱次琦补课,朱次琦,虽然也专攻理学,可朱次琦之理学崇尚“复孔”,主张经世济民,反对泛泛而谈。

“实用”的概念第一次进入康有为的思想中,他一改往日对传统文化的怀疑,而是收集顾炎武等人的书籍辅以介绍西学的书籍,闭关三年,专心读书,兼收并蓄。

看书的过程中,他曾流泪叹息,感慨自己境遇多阻,也为前人大志震慑,久久不能平息。

书中言、心中志,两者积累越多,他见识越多,尤其是与西学书籍两相对比,当朝许多大儒的文章越发显得空泛,他也越发对现实不满,也越发坚定错的不是自己。

可现实依然残酷,他一次次应试,一次次落榜。

1882年,康有为改在顺天参加乡试,这次的结果依旧不如人意。

但这一次他并不气馁,他路过上海,在那里买了许多有关近代科学的书籍,也第一次了解资本主义制度。

西方君主立宪制,尊皇上,建共和,让他神往不已,并且认为列强之强就是强在灵活的政治制度,与中国陈腐的封建官僚制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是从此开始,康有为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六年后,康有为再一次前往顺天参加乡试,这一次他带去了自己写给光绪帝的第一封奏疏,可他人微言轻,这份奏疏并没有上达天听,并且这一次的科举,康有为再一次以失败告终。

光绪十六年,康有为通过陈千秋,认识了梁启超,比起梁启超,康有为生出了一股子蹉跎的感觉,梁启超16岁中举,虽然第一次会试不中,18岁已经在准备第二次会试。

反观康有为,童子试三次得中,乡试至今未中,两人本不该有交集,但是,梁启超听闻康有为在西学一道颇有建树,就不顾陈旧的科场规矩,拜康有为为师学习西学。

次年,康有为应邀前往广州,开办学堂传播自己发展过的改良维新的思想。

康有为的授课,旁征博引,不仅涉及西学,宋明之前的经典也研究颇深,两相结合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不但接受了康有为的知识传授,还被康有为一步一步引导接受了改良维新的全盘理论。

在广州教学期间,康有为在梁启超的帮助下,汇聚自己的思想,编撰而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本书。

两本书的内容尤为尖锐,直言无论后来的宋明理学还是现行的孔子典籍,都不过是封建王朝时期,臣子结合统治者们的需求冒名所做的“伪学”。

此等言论一出,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不少卫道士还直呼康有为“妖言惑众”。

此书的论据并不写实,康有为也没有寄希望于两册书就打破千年礼教的束缚,他只是用两本“违逆”之言在人们心中种下怀疑、质疑的种子,方便进一步的改良。

综合近现代史,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两部书与后来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康有为所做之书,依旧没有脱离传统文化与封建思想的窠臼,一心只是为改良铺路,深度和力度都远不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

1893年,康有为写《大同书》,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糅《礼记》的“大同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等多种思想,意在为中国变法指明道路。

2年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面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朝内大臣犹豫是否签署,而朝外群情激奋在所难免。

康有为、梁启超借机发动了有名的公车上书,公车,清朝统治者为收集民间舆情,设立在京城大街小巷整日穿行不停地“流动投诉箱”。

但这个公车,皇帝也是“被有选择”地看,比如这一次公车上书,康有为等人递交的改良建议,就被大臣们拦下,压根没有被光绪帝看到。

但康有为时来运转,在这一年的会试中了进士,得以有机会参加殿试,虽然最后成绩不算很好,只排在二甲,但康有为终于算是有了面见天颜的机会。

在众多维新派人士的努力下,被顽固派封锁消息的光绪帝慢慢接受变法事宜,开始了“戊戌变法”。

但康有为一系所坚持的改革之法,激进且入歧途,一度接受伊藤博文“中美英日合邦”,甚至说出了“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这种将国家主权交之于人的建议。

西太后借此猛烈反扑,致使变法派主将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远遁海外。

这一逃,康有为的人生将重新回归前半生的下坡路,再也不复上扬的同时,康有为后半生的所作所为,将败坏他前半生努力得来的所有赞誉。

百日维新的失败,让全世界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都对清廷失望至极,“改良变法”走不通的说法,也逐渐被天下人所认可,但逃至日本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这样想。

他们将错误全部归结于西太后慈禧的身上,废光绪的做法更是“罪大恶极”。

康有为在海外扬言带有光绪所书的衣带诏,以此为基,洋洋洒洒写下《奉诏求救文》,致电英国等各方势力“请其出力相救”。

梁启超甚至上书伊藤博文,请日、美、英等列强联合出手向清廷施压,推倒慈禧的统治,释放“圣明”的光绪。

两员改革先锋此时不仅对清廷抱有幻想,还对列强抱有幻想,虽然有救国之心,但已有误国之实,之后又进一步加深了误国之举,俨然变成了新的顽固派。

在日本,康、梁二人重新积蓄改革力量,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革命民主派人士,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交涉并不友善,或者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梁启超的思想稍稍与康有为不同,他认为改革失败是没有动员更广泛的力量,将一切归结于“明智未开”,在“明智未开”论调上提出中国“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进而鼓吹“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思想,认为中国之民并不指“平民”而是知识分子,并且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平民都能成为“民”。

按照现在的思想,民智未开就要去启民智,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我们现在所坚持的人民史观。

但康有为等改良派则是带有优越感的贵族史观,不相信人民有觉悟,也不去尝试发动人民,坚持需要“明君”。

但八国联军清华战争爆发,西太后等皇亲国戚出逃北京,置江山人民不顾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有识之士,尤其是慈禧不知廉耻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传播海外,无数华人痛心疾首。

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形势不力,梁启超决口不提保皇,但态度却倾向于另立新帝。

康有为则因为战前清政府和日本交涉,不得不离开日本,辗转加拿大各地,即便如此,康有为依旧到处演说,鼓动美国政府插手中国内政,释放光绪。

1900年,清廷平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祖坟,恰逢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国内风向已大为转变,上文已经说过,梁启超的思想都作出改变,但康有为却撰文驳斥梁启超“摇于形势”,坚持“保皇为宗旨,苟非皇上有变,无论如何万不变”。

“拳拳忠心”让人不得不呼“奴性大发”。

康有为之言,也彻底引爆了海内外言论,许多人认清康有为“保皇”之实,且认为他一再向清廷卑躬屈膝,愧为从前的改良先锋。

1904年,在加拿大被革命党人士疯狂打压的康有为来到欧洲,他的郁在“与世皆敌”,且一如当年接受西学一样,固执地认为“举世皆醉”。

不得不说,康有为是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的标准案例,早年他的离经叛道,不过是现实重挫给予他的叛逆,并不是真正的开明,待到中年顺遂,他不仅固守幼时便接受的封建文化,还暴露了他沽名钓誉的本质。

这也说明了他到底为何执着“保皇”,无他为一“忠臣”之名耳。

1906年,光绪迫于列强压力,推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在瑞典听闻消息的康有为再也坐不住,什么“天下风光第一美”的情趣浑然不顾,联络保皇党再次活动起来。

次年,保皇党在纽约召开大会,商讨宪政,康有为离开他“心爱”的小岛,并且终其一生没有再回来,将之抛之脑后。

康有为走后,岛上的中式建筑被闲置,二战前后,瑞典政府以产权到期重新收回沙丘巴登,对其进行改造,重新使用。

时直至今日,沙丘巴登成为了瑞典有名的富人区,康有为建造的住宅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北欧风格的住宅,但当地华人提起沙丘巴登,还是会将它称为“康有为岛”。

时过境迁,但人过总有痕迹,就像康有为一生,有功有劣,一应被记录且流传至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梁启超,瑞典,欧洲,西学,小岛,康有为,中国,思想,乡试,书籍,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梁启超,瑞典,欧洲,西学,小岛,康有为,中国,思想,乡试,书籍,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梁启超,瑞典,欧洲,西学,小岛,康有为,中国,思想,乡试,书籍,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