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当官有多难?有人等26年都没机会,有人还没上任便欠下高利贷

清朝当官有多难?有人等26年都没机会,有人还没上任便欠下高利贷

清朝当官有多难?有人等26年都没机会,有人还没上任便欠下高利贷

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人们想要在政府里面工作,途径就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公开选拔。而在古代,朝廷也是根据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个考试就是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科举一度是最重要的选官来源,从隋朝开始创立以来,一直为朝廷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不过到了清朝,又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不是科举失去了地位,而是捐官开始火热起来,有许多手头有点闲钱的人选择了花钱买官。今天小编就来说一说在清朝想要当官有多难。有人等26年都没机会,有人还没上任便欠下高利贷。

在清朝选官制度中,科举依然是最正规,最能被国家和大众所承认的选拔官员的方式。科举也是底层寒门子弟直接通向上层阶级的最直接的方法。每隔三年,朝廷就会开科取士,选择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是只要考上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等,就一定能当上官。

毕竟官位是有限的,总不能每隔三年就来一次官员大换血,这样不仅仅会添加很多工作量,也会因人事变动频繁导致官员交接出现问题。那怎么办呢?很简单,这些多出来的人就先当做候补官员,暂时放在一旁不予任用。

除了这些多出来的举人进士们,还有什么人来竞争官位呢?这就是最开始小编提到的那些捐官的人。总的来说,捐官的人比剩下的举人进士们还要多,这就是清朝官员制度的一大特色了。捐官自汉朝以来各朝各代都有所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而把手中的官职挂出去买卖,而清朝捐官的名额则尤其多。

当初康熙为了平三藩,需要大量的军饷,可是国库实在没那么钱,就连孝庄皇太后都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补贴康熙了,依然凑不齐,于是那段时间捐官名额多了许多,就是康熙为了筹集军费而放开的。后面雍正虽然有所收紧,但到了乾隆及以后,捐官名额一发不可收拾的增长,经常出现一个位置上有好几个人等着补位。

这样银子虽然多了,但是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还是狼多肉少,造成官员人数严重超标,官僚系统冗余,办事效率低下,个官员之间分工不清相互推诿责任。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当官难”的情况,很多人等了几年乃至几十年才真正轮到自己坐上官位,还有的人为了筹钱买官,甚至还没当上真正的官儿就已经负债累累。

根据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位官员李琼超的日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想要当个官有多难。一位叫唐崧甫的候补官员,“盖咸丰之季即需次于苏者,刻尚未得补缺,亦试用班也”。他捐了一个苏州的地方官之后就一直在排队等着,这一等就是20年,黄花菜都凉了好几季了他都还没能当上官。

而题目中所提到的那个等了26年的候补官员,名叫刘藜阁,他补的是知县的位置,结果一不小心就等了小半辈子。李琼超的日记里面还对他进行了追踪报道(可能是此人等候太久已经成为奇闻),说道在光绪十年的时候,刘藜阁终于摆脱了候补的位置,“需次二十六年而始得一权鹊印”。然而刘藜阁这个知县居然还是个代理的,朝廷依然没有给他正职,说来算是非常可怜了。

而标题中所提及的另一位主人公——那位还没上任就负债累累的人,名叫杜凤治。杜凤治最开始打算走的是科举路线,结果没想到屡试屡败,时间一长,杜凤治一想还不如捐一个官。于是他花掉了自己绝大部分的银子,捐了一个知县的官,然后在家里等着消息。

没想到这位杜凤治比那一位刘藜阁幸运多了,只等了几年就得到广东省广宁县的任职通知。然而这时的杜凤治却犯了难——他没有去广宁县的路费了,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好不容易当上了官,无论如何都要去。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就借了高利贷,总算是筹齐了路费,于是就出现了还没正式上任,就欠了一屁股债的情况。

后来这位杜大人除了在广宁县任职以外,还去了四会等县继续做县令,最高的时候做到了罗定州的知州一职,一共当了14年的官。比起前面唐崧甫、刘藜阁两位兄台,境况好了许多,只是不知道他是否还清了那笔高利贷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举,捐官,清朝,朝廷,刘藜阁,高利贷,官有,位置,机会,杜凤治,观点评论,广宁县,知县,刘藜阁,官员,杜凤治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科举,捐官,清朝,朝廷,刘藜阁,高利贷,官有,位置,机会,杜凤治,观点评论,广宁县,知县,刘藜阁,官员,杜凤治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科举,捐官,清朝,朝廷,刘藜阁,高利贷,官有,位置,机会,杜凤治,观点评论,广宁县,知县,刘藜阁,官员,杜凤治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