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四年五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奏报递至京师,两宫太后以幼帝光绪的名义下旨,令内阁九卿论功行赏。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宝鋆等,建议援引道光朝长龄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封公的先例,晋左宗棠为一等公。
奕訢、宝鋆作为满洲贵族,能提出这样的建议实属难能可贵。说到底左宗棠毕竟是汉臣,给汉臣晋一等公那可是天大的恩宠。有清一代,汉人封公者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而且还是乾隆朝以前的事了。
不过,请赏的折子到了慈禧太后手中,却被驳了回来,最终左宗棠只得了个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封公够不够格?
清代对异姓爵位的赐予向来谨慎,只有立下军功者方能封爵。而且旗人和汉人的标准又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旗人获得爵位要比汉人容易得多,这与清代奉行重满抑汉的国策不无关系。
公几乎是异姓爵位的天花板,即便是旗人获此殊荣也十分困难。以乾隆朝来说,获公爵者不过是傅恒、阿桂、海兰察、福康安、兆惠、和珅、孙士毅等数人。
那么,获得什么样的军功才能封公爵呢?御史查阅了史料,并未发现有固定的标准,皇帝是凭个人意愿来决定的。但也不难发现,凡是获得公爵之人,基本符和收复疆土、平定大的叛乱这两个基本条件。
比如雍正朝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指挥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将青海地区完全纳入清朝版图,晋爵一等公;
乾隆十四年,金川土司莎罗奔等因久战乏力,畏死乞降,傅恒因功封一等忠勇公;
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进军西藏,击退廓尔喀入侵,越过喜马拉雅山,迫使廓尔喀称臣请降,许诺永不侵犯藏境,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
道光六年,伊犁将军长龄主持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配合杨芳擒获张格尔有功,加封一等威勇公。
左宗棠66岁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与年羹尧、傅恒等比起来丝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别说是封公,就是给个郡王也不为过。
慈禧为何提出反对意见?
可以肯定的是,慈禧本人是很认可左宗棠的功劳的,她也是出于无奈。奕訢、宝鋆提出封公的建议后,慈禧很快召见了军机大臣、大学士进行商议。
奏对时,慈禧说了这么一番话:
“从前曾国藩克复金陵,仅获封侯。左宗棠系曾国藩所荐,其所用得力之老湘营亦系曾所遣,将领刘松山、刘锦棠等又为曾所举也。若左宗棠封公,则前赏曾国藩为太薄矣。”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咸丰皇帝许下承诺“克复金陵者封王”,御史特意查了一下,正史中倒是没有明确记载。估计这也是为了避嫌,毕竟后来这个承诺没有兑现。
但在野史也笔记中很常见,原话是“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后来曾氏兄弟攻克天京,结果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封曾国藩为郡王。
但此举遭到了满洲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实际上这是托词,异姓封王还是有先例的,清初有五王,乾隆朝有福康安。说白了,满洲高层无非就是想打压汉臣而已。
经过争论,曾国藩本该封赏的郡王被拆为四份,封侯、伯、子、男各一。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准世袭罔替;曾国荃封一等毅威伯;提督李臣典封一等子;提督萧孚泗封一等男。
曾国藩把大清王朝从灭亡的边缘硬是给拉了回来,如此大功不过是一等侯而已。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自然也就不能超过曾国藩。
慈禧太后说得也是事实,左宗棠固然有大才,但他终究是曾国藩保举、提携的。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残部进入陕西与当地的捻军继续反叛清廷。朝廷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曾国藩派出湘军老营大力支持左宗棠。
左宗棠麾下的得力干将刘松山(在陕甘殉国)、刘锦棠叔侄等皆是湖南湘乡的老湘营,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左宗棠才得以顺利平定回民起义、收复新疆。
慈禧太后也不是没有私心。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时,曾国藩已去世数年。汉臣集团中,实力最雄厚的当属左宗棠、李鸿章二人。
慈禧擅于驾驭大臣,她一方面利用左、李二人来对付朝中那些反对她的的势力;另一方面她又不想左、李二人过于强大,甚至利用他们不和来达到牵制平衡的效果。
从内心而言,慈禧更喜欢李鸿章一些,而李鸿章的爵位不过是一等伯,直到去世才追赠一等侯爵。若是左宗棠一跃成为公爵,显然就打破了这种平衡。
这就是慈禧的高明之处,论地位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胜过左宗棠的陕甘总督。但从爵位来说,左宗棠是二等侯略胜李鸿章。如此布局,更符合朝廷的利益。
政治场上向来没有朋友,场面上说得话未必是真,利益才是最终考量。不得不说,慈禧比奕訢等人看得更远,这也是她能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