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是英格兰历史上的一位暴君,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战死沙场的国王,而他阵亡的原因也很奇葩:正当他带着骑兵猛力冲击亨利七世的军队,和对方决一死战时,他的战马却因为马掌脱落而将他掀翻在地,结果这位势单力孤的国王在临终之前发出了最后的狂呼:“马,马!我愿意用整个国家来换一匹马!”可见在欧洲中世纪的战场之上,骑兵与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尽管欧洲骑兵在中世纪的战场之上曾经取得过无数辉煌的战绩,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决胜意义的兵种,骑兵的威力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在骑兵骑具尚未发明的的年代之中,西欧骑兵的重要性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直到一系列重要骑具(比如马镫)的发明,西欧骑兵才逐渐在中世纪中期彰显它的真正威力,并且一直延续到欧洲近代末期。
欧洲骑兵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被人类最早驯化的物种,野马早在五千年前就在欧亚地区被人类驯化,不过在当时,马匹主要是用于祭祀、观赏或者驼运重型物资。公元前9世纪,位于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出现了早期的骑兵队伍,不过那个时候的骑兵需要极高的骑术,由于在没有任何骑具的加持下,骑手对于马匹的控制能力并不强,因此便于操作的弓箭成为了骑兵的首选武器,这也就是弓骑兵的起源。
而真正将骑兵大规模投入战场的则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和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爆发了一场旷世绝伦的战斗,在战斗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亚历山大大帝集中6000名骑兵的兵力猛攻大流士三世的左翼,从而将大流士三世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可见骑兵在当时已经能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如此,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古代欧洲骑兵却依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就连大名鼎鼎的执政官恺撒,他一开始的亲卫部队编制之中也没有出现骑兵的身影。相对而言,他使用的是一种类似于“三段式”的罗马步兵方阵。到达战场后,首先他派遣长矛兵投掷长矛压制敌方步兵的冲锋,然后使用先头部队与敌方步兵进行纠缠,而将自己的亲卫军放在后面,等到情况不妙时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搏。
不过到了前三头争霸时期,恺撒也发现了骑兵的冲击力确实对步兵能够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他也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部队。此时的骑兵已经有了相对标准化的装备,比如说重型护甲、长矛、宽刃重剑亦或者是头盔。此时虽然战马已经拥有了马鞍,但是由于携带太多装备就无法在马上掌握平衡,因此当时的骑兵装备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事实上直到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骑兵的发展依然十分有限,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人数上得到印证:恺撒被刺杀之后,屋大维继承了恺撒的遗志,最终统一罗马帝国,而罗马骑兵也成为正式的军队兵种被编入了罗马军团之中。不过此时骑兵的人数依然很少,据资料记载,一个罗马军团的标准人数在6000人左右,而骑兵却只有区区120人。
为何古罗马帝国如此漠视骑兵的发展呢?我们知道,组建大量的骑兵部队需要大量优质的马匹,然而罗马帝国的中心统治区域——亚平宁半岛是不产优良马种的,而欧洲的本地矮种马身高只有1.5米,不适合用作战马。因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欧洲骑兵虽然也在稳步向前发展,但是却受制于骑具和马种的限制,终究无法在欧洲的古代历史上留下太多光辉的战绩。
马蹬的发明与欧洲重甲骑兵的崛起
在世界骑兵发展历史之中,马蹬的出现可以说至关重要。在没有马蹬的时代,欧洲的古代骑兵们虽然有着良好的马鞍以及能够控制马匹方向的马辔,但是骑兵们想要在马上保持平衡,却需要使用双腿用力夹住马肚子。这种骑姿在平时骑行的时候可能还不要紧,但是一旦到了需要冲锋陷阵,和敌人生死相搏的时候,这种姿态很容易失去平衡,因此早期的欧洲骑兵在战斗时摔下马的情况简直数不胜数。
不过马镫的出现终于改变了这一窘境。公元5世纪初,中国境内的五胡十六国已经进入了尾声,只剩下北燕等少数几个国家在北魏强大的骑兵压力之下苟延残喘,因此北燕国王冯跋为了使得自己的骑兵在马匹之上长期保持战斗能力,发明了马蹬这一对骑兵影响深远的骑具。随后,这种骑具就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传播开来,并且在公元6世纪跟随着西征的阿瓦尔人传入了西方的拜占庭帝国。
当阿瓦尔人的有镫骑兵在君士坦丁堡的城下和拜占庭骑兵开战时,马蹬的优势很快就被展现出来:两军对冲之后,拜占庭的无镫骑兵就如同下锅的汤圆一样一个个从马背上摔下来。经历了惨败的拜占庭帝国皇帝提比略二世痛定思痛,决心向这些来自高加索的外族骑兵学习马蹬技术,公元580年,提比略二世将其作为制式装备列装于拜占庭帝国的骑兵,它们又被当时的欧洲骑兵称之为来自中国的“神奇鞋子”。
由于马镫使得欧洲骑兵能够大量负重参加战争,欧洲的重甲骑兵在拜占庭帝国初期就已经初现端倪。提比略二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于组建了拜占庭皇家近卫重骑兵,他们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单兵负重最高的骑兵了,那么这些重骑兵的防御力到底如何呢?只要看过他们的装备大家就会发现,拜占庭皇家近卫重骑兵简直就是中世纪的“人形坦克”。
原来,重骑兵们在每次披挂上阵时都要身穿3层铠甲,最内层是防护胸口的半身锁甲,第二层则是使用铁片制作的鱼鳞铁甲,而外层则是异常坚固的厚重板甲。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披上自己厚达2厘米的兽皮战袍,拿起沉重的骑士长矛,并且他们的马匹也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据可靠估算,拜占庭皇家近卫重骑兵的单人负重大约在40公斤左右,如此之重的铠甲虽然影响了骑兵的机动性,但是在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冷兵器时代却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防护性。
相对而言,拜占庭帝国的重骑兵非常看重个人技术,正如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天才皇帝莫里斯一世曾经说过的那样:“弓箭射得好的人,让他们使用弓箭;枪术精湛的人,让他们挥舞长矛。”正是这支造价高昂的拜占庭重骑兵,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上留下了闪耀的的色彩。为了帝国的荣耀,他们北征保加利亚和格鲁吉亚,南征埃及的法蒂玛王朝,数百年来竟然无一败绩,不过以当时冷兵器的火力配置来看,要想伤到这些重骑兵显然是天方夜谭。
跟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脚步,欧洲的法兰克王国等国家纷纷效仿重骑兵的组建模式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比如说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重甲骑兵作为核心战斗力,可见此时重甲骑兵已经成为了欧洲骑兵的主要发展方向。
不过尽管重甲骑兵的战斗力在欧洲中世纪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看到他们的实际负重,有人就会想,欧洲的重甲骑兵是不是一个人拥有两三匹吗,骑累一匹之后迅速换一匹,以此来保证自己战斗力的呢?实际上,这种战术在盛产马匹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确实被经常使用,但是问题在于,欧洲骑兵养一匹马的成本是十分昂贵的,而且他们所饲养的马的品种和蒙古草原上飞驰的草原马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国家财政收入并不容乐观,他们并不能将财政收入全部花在进口优良马种之上,它们主要通过马场来培育适合欧洲重甲骑兵的马匹。尽管从马匹人工培育出来的马匹速度上不如草原野马,但是它们却有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只有这样的马匹才能够负担得起一个披挂重甲的士兵进行战争。就算如此,欧洲重甲骑兵的马匹依然有很多在战斗之后被活活累死,可见重甲骑兵对战马负重和耐力的要求之高。
火器的出现与欧洲骑兵的日渐衰微
随着火药的发明与火器的进步,热兵器的出现对欧洲骑兵形成了一个新的挑战。公元1453年,坚若磐石的君士坦丁城堡在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大炮之下瞬间土崩瓦解,因此在重甲骑兵日益衰微的同时,骑兵们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武器,他们使用火绳枪在马匹上射击,而这样的骑兵又被称之为“龙骑兵”。
不过在自动火器发明之前,骑兵的火绳枪也有着很多麻烦,因为开一次枪之后的装药时间太长,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开枪之后拔出自己的佩剑在战场之上砍杀,而受限于火器发展初期武器射程、精确度以及装药时间的限制,装备了新式武器的轻骑兵逐步取代了笨重的重甲骑兵,凭借自己灵活快速的机动性,他们依然在战场之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各种自动火器以及强大的马克沁机枪的出现,纵马冲锋的骑兵由于目标太大,往往成为这些武器的牺牲品,因此欧洲骑兵在战场之上出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骑兵逐步退出了世界军队的历史舞台,不过欧洲的一些国家依然保留着少量骑兵作为仪仗队,比如荷兰、法国、葡萄牙等国家,或许我们只有在这些已经仪式化的骑兵部队身上,才能看到欧洲骑兵的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