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数代王朝的更迭,留下了许多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
纵观历代王侯将相,有出身草莽黄袍加身的;有金戈铁马一生征战的;有心怀天下为民请命的;也有利欲熏心遗臭万年的。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位“清官”, 他生活在清朝时期。
他在告老还乡之时,为了“充脸面”,雇了一队车,拉了十几个大箱子往回走,当时的皇帝乾隆听闻后,派人截住了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朝老臣孙嘉淦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后期皇帝无能,慈禧弄权,本来的“天朝上国”到了列强虎视、水深火热的境地。
然而,清朝的皇帝也并非都是庸碌之辈,清朝前期的几位帝王,还是比较勤政的,一度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清官”就是清朝前期的一位老臣,他服侍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是当时朝廷里深受皇帝尊重的一位股肱之臣。
此人名叫孙嘉淦,在康熙年间便已入朝为官。
他出身寒苦,但自幼饱读诗书,明圣人之道,康熙年间赶考得中后正式步入仕途。
他的大放异彩始于雍正时期。
近年来,与雍正皇帝有关的影视作品颇多,比较深入人心的有一部历史大戏《雍正王朝》,许多人也通过这部作品对雍正皇帝有了了解。
与他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比如说他矫诏篡位的,说他谋害手足的,等等等等,但那毕竟都是戏说。
不过由这些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雍正皇帝应该是颇有心计而且生性多疑之人。
这样一位“铁腕”皇帝,偏偏就拿这位前朝老臣孙嘉淦是毫无办法,甚至有时还要让他三分。这位孙大人到底有什么手段呢?
其实还真没有什么手段,孙嘉淦有的只是一张“铁嘴”,一副直肠和一颗忠君之心。
正是凭着这几样,即便他说的话难听,触了雍正皇帝的“逆鳞”,雍正也还是给了他机会,原谅了他。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的登基之路十分坎坷,因为康熙皇帝龙子众多,九个儿子各有所长,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小团体负责人能够继承皇位,期间的龙争虎斗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雍正皇帝上位后,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别人劝他善待自己的兄弟,毕竟他的这些兄弟们当年是如何给他下套设计于他的,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是万万不能容忍他的兄弟们有再度威胁他皇位的机位的。
但是,咱们这位孙大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偏偏向皇帝谏言:“亲骨肉、停纳捐、罢西兵”,这后两条咱不论,仅这第一条就是踩了雍正皇帝的“红线”了,这不是等于在揭皇帝的伤疤一样嘛!
果然,雍正皇帝勃然大怒,当即就大骂孙嘉淦。
幸好当时孙嘉淦的老师在场,从旁求情,劝下了雍正,最终,雍正皇帝也是被气乐了,慨叹道:“朕亦佩服他的胆量”,并给孙嘉淦升了官。
后来,雍正皇帝还曾说过,自他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的,也就只有孙嘉淦一人了。
我们说,雍正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是能听得进去忠言的,这也是孙嘉淦得以在官场生存的重要原因。
否则,如果皇帝真翻了脸,他恐怕早已是万劫不复了。
在直言进谏这方面,孙嘉淦可以与唐朝时期的一位名臣魏征比肩了。
魏征当年也是以敢于犯言直谏著称,李世民对他也有极高的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这里的“人”指的就是魏征。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还曾感叹道“魏征没,朕亡一镜”,足见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之高。
清代第一奏折
后来,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继位,这位元老依旧深受倚重。
他还为乾隆皇帝写出了著名的有“清代第一奏折”之称的《三习一弊疏》。
孙嘉淦对乾隆皇帝的劝谏可谓是言辞恳切、字字珠玑。
在这份奏折中,孙嘉淦提到了“三习”和“一弊”。
所谓“三习”指的是三种习惯,是经年累月所渐渐养成的,包括“耳习”“目习”和“心习”。
“耳习”说的是“听”的习惯。
作为当权者,不可避免地会经常听到顺从的话和恭维的话。
时间久了,便会觉得听这样的话才更舒服,也就拒绝去听那些逆耳的忠言了。
再有像孙嘉淦这种想要进谏的恐怕就要惹下杀身之祸了。
“目习”指的是眼睛“看”的习惯。
作为帝王,自然是英明神武的,那么下属也自然是恭敬的,皇帝如果每天看到的都是这种低眉顺眼的甚至略带谄媚的人,便会习惯于大家的谄媚,而对于那种不善于奉承的举动便会认为是“忤逆”之举,这样的人便不会得到重用,久而久之,皇帝便会失去了正确的判断。
“心习”指的是做事风格的养成。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是高瞻远瞩的,对于许多事情都会觉得非常简单,就会慢慢产生惰性,从最初的“勤政”逐渐变成“懒政”,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是对的,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就会越来越不关注百姓的疾苦。
长此以往下去,定会动摇统治的根基。
以上三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一弊”。
这“一弊”指的就是疏远君子,亲近小人,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意,都是劝诫君王不要“亲小人,远贤臣”。
因为这样一定会导致人才的流失,扰乱治国的方略,最终走向没落之路。
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条理清晰,忠心可鉴,令当时的乾隆皇帝也是大为感动。看完这份奏折后,乾隆皇帝还特地在朝堂上进行宣读,与大臣们共勉。
从此,孙嘉淦在乾隆心中的位置也就更加重要了。
清官的轶事
孙嘉淦的正直不仅体现在对待君王的态度上,他一生为官清廉,对待百姓的案件也是公正严明。
一次,孙嘉淦外出,正赶上刑场上行刑,要处决一名杀人凶手。
本来这是一件十分平常的案件,但这个凶手却一直大呼“冤枉”。
孙嘉淦觉得是不是案子审得有什么问题,便命人中止行刑,他要重新审理。
原来,是附近村子里有个人被杀死了,官差去调查的时候,正看到这个“凶手”一个人坐在附近的一条河边,还穿着一件带“血”的衣服,官差二话不说,就把人带回来了,严刑拷问之后,“凶手”受刑不过,承认是自己杀了人,此时正要处斩。
孙嘉淦重新启动了调查,很快就发现了案子有问题,许多证据和“凶手”的口供都对应不上,这就是一桩“糊涂案”。
经过缜密的推敲和严谨的取证,孙嘉淦很快就查明了真相。
这位“凶手”根本就没有杀过人,他是早上吃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红色的汤汁洒在了衣服上,到河边正要清洗,就被查案的官差给抓了回去,此人平时连杀鸡都不敢,一顿毒打哪里承受得住,于是屈打成招,若不是遇到了孙嘉淦,便成了一位“冤死鬼”。
后来,此人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拿了好多东西要送给孙嘉淦,都被孙嘉淦拒绝了。
从此,孙嘉淦“青天”的名声传扬开去,他的清廉之风也影响了很多人。
孙嘉淦一生为官清贫,从未受任何贿赂,到他告老还乡之时,也没有攒下什么值钱的家当。
他心想:如果我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去,当地的士绅必然会嘲笑于我,况且,我还得罪过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没有帮助他们谋得他们想要的利益。这该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他心生一计----我何不这般如此呢!
于是,到了出发的时候,只见孙嘉淦坐在轿子里,后面缓缓地跟着长长的一支车队,每辆车上都拉着大大的箱子,看上去是珍宝无数。
孙嘉淦为官正直,平时没少与人结怨,但碍于皇帝的威严,却也奈何不了他。
如今,孙嘉淦已然卸任,这样的机会有心人当然不会放过。
于是,很快,孙嘉淦“伪青天、真巨贪”的名声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
乾隆起初听到并没有相信,但所谓“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乾隆不由得心生疑窦。
他命人前去追赶,拦下孙嘉淦的车队,看看里边到底都装的是什么,如果真如旁人所说,都是一些金银珠宝,那乾隆定要治孙嘉淦一条欺君大罪的。
孙嘉淦的车队本来就行进缓慢,很快追兵就赶了上来。
他们不由分说,直接就打开了箱子,一看,傻眼了!本欲借机大作文章的官员一看箱子里的东西,脸色气得通红。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孙大人担心自己空手回乡被人耻笑,也怕旁人议论当今皇帝刻薄寡恩,薄待忠良,这才想到一个办法----命人去市上购买砖头,足足装满了十几个箱子,再用车拉着回家,一来堵住悠悠众口,二来也是自己晚年图个清净,哪曾想,被人告到了皇帝那去,这才引来了这样一出事。
乾隆皇帝闻听,感动不已,他命令孙嘉淦回乡途中的官府,用真正的珠宝换走砖头,为这位三朝老臣造足了声势。
后来,孙嘉淦在回乡后,又被乾隆皇帝重新召回朝廷做官,直到七十一岁寿终正寝。
岁月不待朝夕,浪花淘尽英雄。
孙嘉淦带着自己对江山对皇帝的无限忠诚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中国历史上像他一样清正廉明的官员还有许多,比如海瑞、包公等等,他们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们的形象和品质将永远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