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存在的。每一代的人审美眼光和其审美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唐朝崇尚丰腴之美,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崇尚的是健康的美。
然而在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会有怎样的对于美的追求呢?而对于美,最简单,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次“选美比赛”。
现在社会有“香港小姐,亚洲小姐,世界小姐…”而在民国时期,在这样一个正处于思想传播的时期,也有一次这样的选美比赛,这一次的比赛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讨论,甚至是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传播。
这一次的选美比赛,美其名曰为选美比赛,实际上是为了推销当时刚刚出版却遭遇滑铁卢的《明星日报》。在当时,上海著名的编辑同时也是著名的音乐家陈蝶衣为了推销自己的报纸而想出的一个办法。
当时的陈蝶衣正在发愁报纸的销量,突然听街边的人在讨论阮玲玉和胡蝶谁美?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喜欢。正是这次无意间的见闻,在陈蝶衣的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举办一个选美比赛”人们每天都可以通过购买《明星日报》来关注自己心仪的电影明星是第几名。获得第一名的明星可以获得“电影皇后”的称号。
在这一场比赛中,阮玲玉备受大众瞩目,出众的长相,精湛而富有特色的演技让她俘获了一众人的喜欢。但这一次的结局却并不是阮玲玉获得了桂冠,而是另一个电影明星以碾压式的票数夺得了“电影皇后”的称号。
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张恨水是这样评价这位“电影皇后”的:
“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这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位电影明星的性格和她为什么会受到大众喜欢的原因,她就是中国第一位被称为“电影皇后”的电影明星胡蝶。
在当时这场轰动整个上海滩甚至是国内外的选美比赛当中,为什么胡蝶会成为“电影皇后”,并且还是以票数碾压的方式呢?这就要从胡蝶自身的性格,以及她当时所在的公司对于这一场选美比赛的重视。
电影明星悄然崛起
1908年,胡蝶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镇里,父亲是个在铁路上做官的,经常需要四处奔波,同样也正是因为如此蝴蝶的父亲见多识广,对于这个唯一的女儿的培养也从来就没有落下过,小时候的胡蝶家庭优越,父亲送她到天主教的教堂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同样也请先生教授胡蝶中国的传统文化,小时候的胡蝶就很有自己的想法。
除了上新式学堂,学习中外文化,经常需要外出的父亲还带着胡蝶四处奔波,这也让胡蝶很早就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她经常看着沿途路上遇到的人,去模仿他们的神态和表情,而且胡蝶还模仿得极其的相似,小时候的经历也让胡蝶的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她想要考电影学校。
对于胡蝶来说,模仿人物是她的表演天赋,16岁的时候胡蝶考上了中华电影学院,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第一次接触到了专业的表演知识,她也学习到了不同国家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方法,还有中外不同的关于戏剧的知识,上电影学院就好像打开了胡蝶的一扇大门,通过这扇大门她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1925年,17岁的胡碟参演了人生当中的第一部电影《战功》,在电影里的胡蝶饰演的是一个小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电影的胡蝶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她在片场看着前辈们演戏,学习着他们的情感表达,虚心的向前辈们请教在表演上的方法和技巧。虽然角色小,但这一次的经验让胡蝶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也正是从此开始,作为演员的胡蝶开启了她长达四十一年的演艺生涯。
或许胡蝶的出生就注定了她生来就是属于电影的,在1908年上海虹口大戏院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而这一年也恰好是胡蝶出生的年份,不仅仅是如此,作为一名电影演员的胡碟更是出演了我国多部创下我国电影史上第一的电影。第一部彩色电影《啼笑因缘》、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狂流》。
在电影界的胡蝶不仅仅是一名演员,她更是见证者,她参与了中国电影界的多个第一次,而她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电影皇后”,她的人生和电影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中国的电影演员她不仅仅是专注与演戏,在当时这样一个时代,她更是一个心有家国的中国人。
对于这一次的选美比赛,胡蝶是不在乎的,她这样说过“论演戏我是比不上阿阮的(阮玲玉)”对于赛后她被评选为“电影皇后”是为她举办的颁奖仪式胡蝶也是不屑一顾,甚至是不去,直到当时的陈蝶衣将这场庆祝宴会改成了捐助救国的捐助会时,这时候的胡碟才来到宴会,不仅仅是这样,她更是将自己的奖金全数捐出用于这一次的救助活动。
胡蝶的性格里有近似于《红楼梦》当中薛宝钗的风度,她通晓人情世故,成熟且稳重,或许是从小接受到的教育的关系,她的内心深处所带有的那一份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当时社会的所有人。
而就是这样一个电影皇后,她的长相气质甚至是性格都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于胡蝶来说事业上的如日中天必定就会导致情感之路的坎坷曲折,虽然情感之路曲折但胡蝶也依旧是能拿得起也就能放得下下得个性。
情感曲折,传闻纷争不断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候的爱情有人称赞有人惋惜,人们都说民国爱情十有九悲,民国女子才情出众却也多伤怀。这是人们对于民国爱情的固有印象,但在胡蝶的身上,我们却并没有看见所谓的“女子伤怀”,她的情感经历可以说是和她的职业一样充满戏剧性和传奇性。
胡蝶的初恋名字叫林怀雪,是一位电影演员,和胡蝶相识时是在拍摄电影《秋扇愁》的时候,因戏生情而走到了一起。原本以为同样的职业或许两人之间会多一份的理解和多一份的爱意,但是并没有,对于当时的林怀雪和胡蝶来说,女强男弱的社会地位是林怀雪不能够接受的。
当时的胡蝶电影的邀约一部接着一部,加之电影皇后的名声,胡蝶的影响力和她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打开了,但对于同样是演员的林怀雪来说拍摄的所有电影都没有得到多大的反响,虽然是这样但胡蝶还是对林怀雪爱的深沉,不顾任何人的反对和他结了婚。
就当人们以为胡蝶的义无反顾会得到好的结果时,比胡蝶结婚更大的新闻是胡蝶离婚,这也是当时著名的“蝶雪解约案”。
结婚后的林怀雪因为演艺事业上比不上妻子于是乎他想着自己便重新走一条道路-经商。林怀雪用胡蝶给他的钱置办起了自己的商业版图,但是林怀雪根本就没有心思好好地经营自己的产业,花天酒地,留宿各大酒楼是林怀雪的常态。
很快林怀雪就将胡蝶给他的钱都败光了,不仅败光了他还不断地向胡蝶索要钱财,将作为他妻子的胡蝶当成他自己的“提款机”,甚至不惜通过捏造胡蝶的花边新闻,诋毁胡蝶的名声来威胁胡蝶。
最后的林怀雪将胡蝶告上了法庭,原本恩爱一时的夫妻还是走上了对簿公堂的情景,林怀雪将胡蝶告上了法庭他原本一位胡蝶会为了名声不同意和他离婚,但是胡蝶同意了和林怀雪离婚,并且要求林怀雪偿还此前从胡蝶处索要的钱财。
这是一场人尽皆知的离婚案,有人惋惜有人敬佩,无疑胡蝶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的人生牢牢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虽然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明星就不可能在电影界没有丝毫的绯闻存在,对于胡蝶来说这样的绯闻在她的演艺生涯当中就从来没有断过。
1931年,电影明星胡蝶和大将军张学良的名字被赫然地打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上“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标签被打上了,这个时候正值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人们的爱国之心在一阶段不断地高涨,当看见胡蝶和张学良居然在这个时间点,在一起跳舞,人们顿时感受到了愤怒。
在此后的时间里,尽管不断有人出来发声说明这个时候的胡蝶正在拍戏,而这些澄清无疑都石沉大海,一时间对于胡蝶的谩骂和讨论从未间断过,澄清,发声都是无效的久而久之这样的传闻被传成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对于胡蝶来说也慢慢将这些抛之脑后了。
直到后来,和平年代时这件事情又重新被提及才得知当时的张学良发过报纸澄清和胡蝶的关系,当时的导演也一直不断地在发声,胡蝶和张学良在那个时候根本就不认识。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谈论明星们的情感生活,演艺经历,对于胡蝶来说和张学良之间的绯闻也仅仅只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趣事,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能够轻易化解的,胡蝶和戴笠之间的情感纠纷直到现在依旧是人们好奇的事情,究竟胡蝶和戴笠是什么关系,究竟胡蝶和戴笠还有丈夫潘有声之间发生过什么?
1933年,胡蝶结识了丈夫潘有声,并且和他结了婚。虽然胡蝶已经结了婚但对于胡蝶的名气和她的美貌身材,喜欢胡蝶的人可以绕着上海围好几个圈了,而如果一定要排队的话那么戴笠一定会首当其冲。
戴笠和胡蝶的情感传言最开始是在一本名叫《我所知道的戴笠》的书当中,书中描述道胡蝶是戴笠的情人,搭救她于危难之时,后来便将胡蝶的丈夫派往别处,即使胡蝶的丈夫潘有声极其地不愿意但也还是为了生命安危选择了离开胡蝶,而胡蝶也就这样被戴笠软禁了三年之久,还有人说戴笠强行霸占胡蝶等等各种说法,各种版本的故事都有。
事情的真假我们到现在依旧不知道,对于这段离奇的情感纠葛胡蝶也没有做过多的回应,我们后来在她的回忆录里可以读到的是,胡蝶确实在重庆居住过一段时间,也听到过一些和其他人的传闻,传闻越传越乱,而她已年近八十了,对于这些事情早已看淡了,也不想再提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胡蝶的民族情感,她拒绝为日本人拍摄电影,同时她更是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这些情感,我们不是见证者更加不是亲历者到现在我们也无法去探索这些情感背后究竟是真是假,我们只看我们可以看见的,1935年,中国的电影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到世界,在这其中就有胡蝶的身影,可以说胡蝶见证了中国电影的从无到有。
电影的发展受到战争的影响被迫按下了缓慢发展的按键,而在这个时候的胡蝶也加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当中,直到1959年新中国成立后胡蝶凭借电影《后门》获得了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此后的胡蝶依旧活跃在银幕之上,几年的时间里她拍摄了多部作品,得到不少的称赞。1966年58岁的胡蝶在拍摄完最后一部影片《塔里的女人》后决定退出影坛。
对于胡蝶的一生,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她人生的经历,人生的传奇。她不仅仅是活跃在国内的荧幕之上,更是活跃在国外的人们心中,她得到了默片大师卓别林的夸奖,在很多外国人的心中,胡蝶是就是中国人的样子。
息影后的胡蝶和丈夫潘有声一起到了加拿大生活,在加拿大安度了她的晚年,1989年的四月,胡蝶在加拿大逝世,享年81岁。
回看胡蝶的人生,她在很多采访当中都清楚地传达着她清晰明了的价值观,民族大义在她的心中一直是深刻牢记的一点。她明白“电影皇后”这个称号的分量,她更加明白作为演员她应该做的绝对不是捧着“电影皇后”的称号什么也不做,努力对得起每一份的喜欢,胡蝶一直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