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可谓是毁誉参半。出身翰林院编修的他,靠着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一步一步染红了顶戴,成为慈禧最为倚重的汉臣,并以清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频频出现在世界舞台,以至于当时很多西方媒体将他总督的职位翻译成了“副国王”。
然而,也正是在他执政期间,清朝对外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在他去世的1901年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仅赔款就高达9.8亿两。
李鸿章毕竟只是个执行者,他真实的内心恐怕早已被世人的口诛笔伐所淹没。不过,西方学者的一些点滴记录,却为我们展示出了李鸿章不同寻常的一面。
1895年,甲午战败后的清朝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辽东半岛尽数割让,但辽东半岛的利益,却引发了俄法德三国干涉,最终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
三国干涉还辽让清朝更倾向于“联强制日”的外交努力。1896年,李鸿章借出席俄国沙皇加冕典礼之际,签订了《中俄密约》,以出卖铁路权换取了防御同盟。
随后,李鸿章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德国购买军火,顺道以私人拜访的名义,探望了赋闲在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曾称李鸿章是“清朝的俾斯麦”,而李鸿章也的确对俾斯麦这位一手将普鲁士打造成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充满了崇拜。
在给俾斯麦的亲笔信中,李鸿章这样写道:“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
一阵嘘寒问暖之后,李鸿章问道:“请问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李鸿章的发问让俾斯麦一时间无所适从,回了句:“我不能断言”。
接着李鸿章补充道: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和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斯麦这才听出了李鸿章发问的含义,回答说:反朝廷可不行,如果皇帝能完全站在您这边,很多事情就能放手去做,否则您将无能为力。”
俾斯麦的回答显然并不能解开李鸿章心中的困惑,他干脆直言不讳的进一步补充道:“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显然,如何去改革并不是李鸿章真正的问题,他真正想问的是如何去解决改革背后的那层阻碍。对此,俾斯麦回答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来自女人方面……”,俾斯麦的建议是“军队决定一切,人不需要多,只需5万人,但一定要精”。
在临别之时,李鸿章语重心长的对俾斯麦说道“对我目前遇到的阻力,我已经无能为力了”。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这次私下对话,暴露李鸿章真实的内心世界。虽然是慈禧太后最为倚重的洋务大臣,但在李鸿章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如何去解决掉改革背后的这个“麻烦”。不少网友也不无感慨的说道:冤枉了他。
5年后,慈禧太后为一己之私,愚蠢的下达了向所有列强开战的决定,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而她自己却一溜烟逃往了西安。面对糜烂的局势,东南地区有实力的汉臣秘密结成东南互保,计划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然而,最终的结果正如李鸿章告别俾斯麦前所“预言”的那样已经无能为力。在代表清政府签订了最后一纸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胃血管破裂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