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儿子,斯维特兰娜是他唯一的女儿。
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最受斯大林疼爱的“公主”,长大后却成了最伤他心的那个人。
斯大林和女儿
1
女儿出生的那一年,斯大林已经47岁,他给女儿取名为“斯维特兰娜”,意思是“光影”,源自俄罗斯的一首浪漫主义诗歌。
那时候,苏联的孩子们不是叫“奥克佳布里”(十月革命),就是叫“玛佳”(五一劳动节),而自打“斯维特兰娜”出生后,苏联有数千名新生儿都起了和她同样的名字。
斯大林对这个唯一的女儿视若珍宝,他经常抱着她,亲切地叫她“小麻雀”。
斯维特兰娜6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自那以后,斯大林在女儿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
他甚至称女儿为自己的“女主人”,请她向自己发布命令:
“我的第一秘书斯大林同志,命令你允许我和你一道去看电影或者看戏——女主人谢坦卡(谢坦卡是斯维特兰娜的昵称)”。
这是斯维特兰娜幼年时常和父亲玩的一种游戏。
斯大林对女儿的疼爱,比对两个儿子的疼爱加起来还要多。
但是,随着斯维特兰娜一天天长大,她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
斯大林不仅在政治上专制,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也相当专制。
他不允许女儿穿裙子、短袖,理由是不愿意别人看到女儿裸露的膝盖和胳膊。
有一次,斯维特兰娜去参加少先队夏令营,当时正流行短裙装,她给父亲寄去了一张自己穿短裙的照片。
谁知斯大林勃然大怒,用红铅笔在照片上打了个大叉,又在背面写上“妓女”,还专门派飞机把照片寄还给女儿。
可想而知,斯维特兰娜收到这张照片时,心里有多么的委屈和气愤。
10岁那年,斯大林让她读布尔什维克的历史教科书,斯维特兰娜觉得历史书十分无聊。
10岁的孩子不喜欢枯燥的书籍,这是很正常的事儿,斯大林却大发雷霆。
1943年,斯维特兰娜就读莫斯科大学,她原本想读文学专业,但父亲极力要求她选择历史专业,斯维特兰娜无法拒绝。
如果说这些事情只是让斯维特兰娜对父亲产生了不满,那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足以让她对父亲充满仇恨了。
16岁那年,斯维特兰娜在哥哥和朋友们的聚会上,结识了40岁的电影导演阿列克谢·卡普勒。
阿列克谢当时40多岁,已经有妻子和孩子。
可斯维特兰娜还是无法抑制地爱上了他,她对阿列克谢一见钟情,认为他浑身散发着知识的光芒和魅力。
当阿列克谢邀请她走进舞池的那一刻,斯维特兰娜彻底坠入情网。
这是她的初恋。
在两人交往期间,阿列克谢给小女友推荐了很多书籍和唱片,还向她介绍了一些在苏联属于禁书的美国作品,比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有钱人和没钱人》等等。
两人一起参观莫斯科的大剧院和展览馆,看舞剧、听歌剧......
初恋总是美好而难忘的,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斯维特兰娜依然记忆犹新。
但是,当斯大林得知这件事后,反应极其激烈。
他认为女儿和阿列克谢相恋简直就是在挑衅自己的尊严,在狠狠地甩了女儿两巴掌后,斯大林大声骂道:
“你不看看自己,有谁要你?他身边有的是女人,你真是个糊涂虫!”
“一个作家,他连一句像样的俄语都说不出来......你难道不能找一个俄国人?”
斯大林当着女儿的面,把阿列克谢送给她的情书、照片、阿列克谢的小说文稿和新剧本撕得粉碎。
光是这样还不足以平息斯大林的怒火。
在他眼中,这个“勾引”自己女儿的犹太男人简直罪不可恕。
后来,阿列克谢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那里度过了漫长的10年,直到斯大林逝世后,才被放出来。
阿列克谢事件让斯维特兰娜第一次认识到父亲冷酷、残暴的一面。
此后没多久,已经学会了英语的她,在《伦敦新闻》上看到关于自己母亲死亡真相的报道,报纸上说,斯维特兰娜的母亲并不是死于急性病,而是用手枪自杀,因为她已经无法再忍受丈夫。
从那一刻起,父亲的光辉形象瞬间崩塌,斯维特兰娜对父亲产生了浓浓的恨意。
不知道是不是想要报复父亲,斯维特兰娜很快便谈起了第二次恋爱,这一次,她的交往对象是大学同学。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才18岁的斯维特兰娜决定先斩后奏,她悄悄地和男友住在了一起。
等斯大林得知此事的时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连外孙都有了,他似乎已经对女儿非常失望,只骂了一句:“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这段不被祝福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太久,才不过三年,两人便因为感情问题分道扬镳。
斯维特兰娜带着孩子离开了丈夫,而她的丈夫随后便被单位开除,全家也跟着遭殃。
据说若不是顾念他是自己外孙的父亲,斯大林一定会置他于死地。
斯维特兰娜23岁那年,终于做了一件让父亲满意的事儿:嫁给苏共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
婚前,斯维特兰娜甚至都没和对方约会过。
按照斯维特兰娜的说法,她之所以同意这桩婚事,是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她不愿意总是违背他的意愿。
那是一场极为盛大的婚礼,婚后第二年,斯维特兰娜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这种没有爱情基础的政治婚姻注定不会持续太久,没过几年,她便和丈夫离婚了。
斯大林对女儿的不满几乎达到了极点。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曾经记载过一件事:1952年的新年晚会上,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强迫她跳舞。
但是,很快,斯大林便没有力气再干涉女儿的事儿了。
1953年3月2日,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到父亲的斯维特兰娜,被带到父亲的床前。
三天后,斯大林离开人世。
斯大林或许不是一个好父亲,可是斯维特兰娜很清楚,她自己也从来不是一个好女儿。
在父亲晚年最孤独的时候,她带给他的不是安慰、不是帮助,而是无尽的失望和愤怒......
2
斯大林去世后,斯维特兰娜依然享受着父亲生前给予的待遇,比如公车和别墅。
不过,之后没多久,反对斯大林的运动便开始了,斯维特兰娜主动表示不愿再享受这些待遇。
后来,她甚至放弃了父亲的姓氏,改为母亲的姓氏。
1963年10月,在一家医院的走廊上,斯维特兰娜遇见了一位叫布拉耶什·辛格的印度男人。
一见钟情的戏码再次上演。
交谈后得知,布拉耶什出身于印度的富贵家族,是一名印度共产党员。
斯维特兰娜对这个温和有教养的男子爱得如痴如醉。
两人在一起过着温馨而快乐的日子,斯维特兰娜的一双儿女也非常喜欢布拉耶什。
但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柯西金强烈反对斯维特兰娜嫁给一个外国人。直到1966年辛格因病去世,他们两人也没能得到一张合法的结婚证书。
恋人去世后,斯维特兰娜悲痛欲绝,她请求带着爱人的骨灰回到他的故乡、将骨灰撒进恒河。
对于这个要求,苏联领导人没有拒绝,只是派特工秘密与她同行。
1967年3月6日,原本是斯维特兰娜回苏联的前一天,她避开特工、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突然出现在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请求政治避难。
一开始,美国的使馆人员还以为她是在开玩笑。
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正在逐渐转好,美国政府担心贸然接纳斯维特兰娜会损害两国的外交关系、
不过,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最终还是同意了斯维特兰娜的请求。
为了不引起太大的争议,美国政府先是派人把她接到瑞士,斯维特兰娜在瑞士住了6个星期后,出发前往纽约。
临上飞机前,斯维特兰娜向记者表示:自己绝不会后悔!
斯大林的女儿于1967年抵达美国纽约
1967年4月,斯维特兰娜抵达纽约后,立即召开媒体发布会,宣称自己永远都不会再回苏联。
斯大林的女儿逃到美国寻求保护,这一爆炸性新闻很快便传遍了全世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斯维特兰娜高调地发表演说,公开谴责苏联当局。
她指责父亲斯大林是道德和精神的恶魔、指责苏联体系严重腐败、甚至还声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一个悲剧错误。
斯维特兰娜的“叛逃”和肆意妄为的言辞让苏联政府领导人愤怒不已。
苏联领导人柯西金大骂她“有病”,赫鲁晓夫则认为她让苏联成了敌人眼中的笑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苏联特工机关一度想要除掉斯维特兰娜。
其实,斯维特兰娜并没有想那么多。
她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把出走这件事看得非常简单,在她眼里,自己只是想摆脱父亲阴影、只是想过自由自在没有束缚的生活。
当然,或许也有布拉耶什·辛格的原因,斯维特兰娜认为他生前受到了苏联政府的虐待,再加上当时有苏联政府高官的儿子去了美国,比如赫鲁晓夫的儿子,斯维特兰娜想要效仿他们。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斯维特兰娜都选择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她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抛弃了和前两个丈夫所生的孩子们。
这两点都是不可饶恕的。
1967年,斯维特兰娜在纽约接受采访
3
在美国,斯维特兰娜再次坠入爱河。
这一次,她爱上的是一位美国建筑师维斯勒·彼得斯,他的岳父是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
彼得斯继承了岳父的事业,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在多年前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彼得斯的岳母也是一位俄罗斯人,更巧的是,彼得斯的亡妻也叫斯维特兰娜。
当岳母从新闻上看到斯维特兰娜来到美国时,她立刻邀请对方出席自家的晚宴。
在派对上,斯维特兰娜对维斯勒一见钟情。
仅仅三周后,他们便举行了婚礼,斯维特兰娜改名为拉娜·彼得斯。
同一年,已经44岁的斯维特兰娜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奥尔加。
离开了故乡,收获了爱情,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但是,斯维特兰娜依然觉得生活不如意。彼得斯凡事都听从前岳母的建议,这一点让她非常不爽。
1973年,斯维特兰娜和彼得斯离婚。
纵观斯维特兰娜的三次婚姻,可以发现,她的每段婚姻持续的时间都很短暂。
反复无常或许是她性格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这不仅仅表现在她的婚姻上。
根据斯维特兰娜朋友的说法,她经常变换住址,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居住2年以上。
斯维特兰娜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斯大林的女儿,可另一方面,她又凭借“斯大林女儿”这个身份,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而这些书带给她的收益,至少有250万美元。
顺带一提,到了美国后,斯维特兰娜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美国待的时间越久,她对美国的看法就越复杂。
最初,她说在美国的生活自由自在、多姿多彩,可是后来,她又觉得美国社会没有秩序,感到非常的不适应。
对于媒体的骚扰,她极其反感,觉得自己毫无隐私。可另一方面,她又觉得极其孤独。
虽然有小女儿奥尔加的陪伴,但是她已经无法抑制对被留在苏联的那一对儿女的思念,年纪越大,她越觉得对不起那两个孩子。
斯维特兰娜只知道,儿子约瑟夫离婚后,又娶了第二任老婆,现在是一名医生;女儿卡佳则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长住在堪察加半岛。
1984年,曾扬言永远不回苏联的斯维特兰娜,还是吃了“回头草”。
她给苏联大使馆写信,请求国家允许她回到莫斯科。
这个时候,她一反当年的言论,又公开肯定苏联的制度、哭诉自己在美国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自由,说自己被骗了。
她还撤回了当年对父亲的谴责,并且表示“如果父亲知道我做了什么,可能会枪毙我!”
随后,斯维特兰娜和女儿重新获准加入苏联国籍。
1985年,这位举世闻名的苏联流亡者重返故土。
当斯维特兰娜带着小女儿乘坐飞机抵达莫斯科时,来迎接她的只有一位政府部门派来的女士。
随后,她在酒店里看到了已经39岁的儿子,由于嗜酒如命,他看上去极为沧桑,就像是个小老头。
而女儿卡佳,根本就没有出现。
八个月后,斯维特兰娜才收到女儿寄来的一封信,当她满心激动地打开信时,却只看见一张小小的纸片,上面写了几行字。
当看到那句“我不原谅您”时,斯维特拉娜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卡佳在信中说的很明白,她不想见到母亲,也不希望母亲通过别的方法见自己,更不要母亲干涉自己的生活。
卡佳始终无法原谅母亲当年的抛弃和背叛,斯维特兰娜至死都没能和女儿见上一面。
原本斯维特兰娜回到苏联是想寻找亲情,可她面对的却是冷淡的儿子和不愿见自己的女儿。
斯维特兰娜深深地体会到了失去亲情的痛苦。
1986年,觉察到自己依然处于苏联政府监视之下的斯维特兰娜,带着女儿再度离开苏联,前往美国。
4
晚年,斯维特兰娜孤身一人住在一家养老院中,她的大儿子约瑟夫在2008年过世,女儿奥尔加远在波兰。
斯维特兰娜一向不善于理财,所以晚年过得非常窘迫。
2010年,斯维特兰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当被问到父亲斯大林是否爱她时,她回答道:“是的,父亲爱我......但是,我还是无法原谅他,他毁了我的一生。”
她停顿了下,又说了一遍:“他毁了我的一生”。
斯维特兰娜对父亲的爱意和恨意同样强烈,她曾无数次歌颂父亲,也曾无数次诅咒父亲。
她的一生都无法摆脱斯大林女儿的烙印。不管走到哪儿,她始终都是带着父亲姓氏的政治囚徒。
“我的一生太沉重了。”
2011年,斯维特兰娜因结肠癌去世,临终时,没有一个子女在她身边。
直到一周后,她的死讯才被女儿奥尔加通过邮件向媒体公布。
时至今日,只要一提起斯维特兰娜,人们依然称她为“外逃者”。
斯维特兰娜的一生是场悲剧,但是导致悲剧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她的父亲是斯大林吗?
恐怕未必。
斯大林毫无疑问是个严厉的父亲,但斯维特兰娜的任性、反复无常,才是造成她一生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的最关键原因。
“原来,两个超级大国在好的和坏的方面,竟然是如此相像。”
多年前,斯维特兰娜不明白这一点,等她明白过来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无缺的,人们之所以爱自己的国家,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自己想要让它变更好。
爱自己的国家,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尔塔·萨德著, 王青燕.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的生活[M]. 东方出版社, 2008.
[2]袁晞. 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读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的三本书[J]. 博览群书, 199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