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马个锤子,满洲原本就有收继婚的传统,尤其是在前期,如果孝庄太后真的再嫁多尔衮的话,根本没必要藏着掖着,但是清朝正式的史料中,从没承认过这件事。
流传甚久的故事,就是孝庄太后改嫁多尔衮,与他在慈宁宫中做了夫妻。
故事的大致就是,孝庄太后用自己作为代价,换取了多尔衮对于福临的支持,福临得以登基成为顺治帝,而多尔衮也成为了皇父摄政王,这种故事被现在的电视剧演绎得跟真的一样。
十三岁的时候,大玉儿从科尔沁草原嫁给了皇太极,那时候皇太极早就迎娶了哲哲。
姑侄三人同嫁一人,这么雷人的婚姻在满洲也不算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根本也不在乎这些中原人觉得不好的礼仪伦常,这是部落联盟的利益需要。
皇太极登基后,十五个后妃只有五人拥有单独的宫殿,哲哲是正宫,而大玉儿在五大宫中地位是最低的,倒是其亲姐姐海兰珠格外受宠,这倒是真的事情。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但他没有选定继承人,这成为了当时内部争夺皇位的原因。
最后继位的就是庄妃所生的皇九子福临,当时才六岁,很多人就以此作为借口,称是多尔衮与大玉儿之间有一腿,所以多尔衮才帮着福临登基。
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入关前的满洲对于后宫干政极其厌弃,这一时期对于庄妃的相关记载是非常稀少的,而福临的继位,主要是八旗内部的势力平衡采取的折中方案而已。
第一,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基本上势均力敌,双方在八旗当中都具有极其强大的势力,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能够取胜。
第二,皇太极的兄长实力强大威望很高,但他对于皇位继承不置可否的态度,让多尔衮觉得很有危机,于是退而求其次,支持年幼的福临继位。
第三,皇太极11子,除去豪格与已夭折的二子、三子、八子,其他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的生母十分低微,麟趾宫贵妃是林丹汗遗孀,都不具备继位的资格。
福临十分年幼,无法临朝,那么多尔衮就能够谋取摄政王的地位,照样执掌大权。
而且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生母出身科尔沁部,能够博取两黄旗、正蓝旗还有强大的蒙古科尔沁部的支持,这些都是绝对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福临的登基是八旗内部的势力平衡之后的结果,自始至终大玉儿都没能也不可能进行相关的干涉,更不可能有什么多尔衮为了大玉儿支持福临的说法。
在福临继位的第二年,清军入关,而多尔衮凭借一系列的军功,权势急速上升,从叔父摄政王不断累迁,成为了皇父摄政王。
就在这样的一段时期,孝庄太后与福临,却被迫分宫居住。
为了更好掌握权势,福临一直居住在保育宫,也就是如今的保和殿之中,根本没有与孝庄太后居住在一起,母子俩长期分开,难得见面,以至于后来母子感情淡薄。
如果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真的有情,断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多尔衮也不会对孝庄太后如此绝情,而两人真正传出所谓的“秘闻”,都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后。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就是说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在慈宁宫中成婚了,而且人们还认为,多尔衮的封号是皇父摄政王也是证据,就是因为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然而,张煌言身处江南,压根儿没进过皇宫,并且他是个强烈反清的人。
清朝入关时紫禁城受损,慈宁宫直到顺治十年才修好,孝庄太后此前压根儿没住在这里,可以说张煌言的这首诗完全就是杜撰出来的,根本没有任何依据,也与事实相反。
像是那种弟弟迎娶去世哥哥的女人,也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样的传统,孝庄太后就算是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又嫁给了多尔衮,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于,多尔衮还迎娶了豪格的遗孀,这都被照常记载了下来。
可以说清朝时期并没有觉得收继婚这些事情是不好的,如果孝庄太后真的嫁给了多尔衮,自然会被记载下来,根本不需要隐藏什么,但是对于这件事,完全不见著于清代史料。
母陵陪子陵,这样的规制也的确是很奇怪,是违反传统的。
因为孝庄太后的这个遗诏,康熙帝左右为难,于是只能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停放了三十七年的岁月,直到雍正帝继位才解决,建造了昭西陵。
陈年往事再次被无聊的人提起,有人觉得孝庄太后这样做,就是因为跟多尔衮之间有问题所以才不好意思见皇太极,因此才违背传统,要陪在顺治帝的孝陵旁边。
一,孝庄太后并不受宠,当初在皇太极身边也不受待见,感情根本没那么亲厚。
二,满洲规矩是火葬,尤其前期,而康熙时代开始土葬,如果孝庄太后被火葬,康熙帝是无法接受的,但不这么做也就不能与皇太极合穴而眠。
可以说,孝庄太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根本与多尔衮八竿子打不着,在古代也并非完全没有这样的先例可循,比如汉文帝生母薄太后,也没有与刘邦合葬,而是葬在文帝霸陵附近。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按照正规记载与常理来看两人根本就没什么关系,更别说什么青梅竹马的情分,当然,非要从所谓的“蛛丝马迹”当中寻找乐趣,也可能是有些人的爱好。